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對於初二學生而言,物理是一個小挑戰。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適應物理學習方式、掌握物理的學習方法,那麼一定要儘快的調整。我們以《物態變化》這一章為例,來具體說明一下初中物理應該如何學習。
八年級物理以概念理解為主、計算為輔。《物態變化》這一章,中考考試也是以概念考察為主,需要考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學會識圖,通過圖表找到關鍵信息,並且將關鍵信息與生活實際場景相結合。
《物態變化》這一章首先需要理解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這些概念是什麼,如果提起來你感覺很陌生,那麼你需要回歸課本,將這些相關概念找出來、記在心裡。不僅僅是物態變化這部分,前面學過的聲音、速度那部分的基礎概念、特性的知識你也要知道。
熔化和凝固這部分知識,涉及到了晶體、非晶體的內容,一定要知道兩者的區別:有無固定熔點。當你知道兩者的區別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出下面兩個圖了呢?
針對坐標圖類的問題,通常的解題方法是這樣的:首先要看橫縱坐標代表著什麼,然後看關鍵點,比如起點、拐點,最後再看曲線變化趨勢、斜率的含義是什麼。上圖橫坐標代表時間、縱坐標代表溫度,反映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溫度的變化趨勢。甲乙兩圖的折線變化趨勢是由低溫到高溫,說明甲、乙都在吸熱;當溫度達到B點時,甲有一段時間溫度不發生改變,根據熔化中熔點的定義和晶體與非晶體區別我們很容易做出判斷。
在汽化這一部分知識里,涉及到了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兩者的區別是什麼、發生條件是什麼你理解了嗎?區別一、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的,並且只發生在液體表面;而沸騰需要達到沸點、繼續吸熱才能夠發生;區別二、蒸發是一種緩慢的汽化,沸騰是一種劇烈的汽化現象,同時發生在液體的內部和表面。
遇到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要學會歸納總結,找出兩者的關聯和區別,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的判斷出考試的考察內容。
知識點學的時候是知識點,是零零散散的,但是作為學習者,我們一定要把知識串起來,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
藉助於圖表、框圖等方式,我們可以更直觀的總結出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區別。我只是做了一個簡單整理,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習慣將知識整理出來。在上圖中,可以加入蒸發和沸騰的內容,寫在汽化旁邊,這樣看起來更加一目了然。如果想要區分吸熱和放熱過程,也可以用紅筆表示放熱、藍筆表示吸熱。
理論結合實際是近幾年的一個考試方向,作為考生,一定要學會用這些知識解釋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現象,比如:為什麼雪融化的時候會比下雪的時候更冷、為什麼下雪以後人們會向雪地里撒工業鹽、為什麼樟腦丸放一段時間會消失不見等等。這些生活現象解釋起來難不難完全取決於你的知識掌握的牢不牢。
八年級物理是物理學習的入門,如果你還找不到好的方法,可以按照我的建議去嘗試一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