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名肉之一,老北京清醬肉!

2019-05-28     小眼兒看社會

在我們的印象中,類似於火腿、臘肉這種腌制的食品,仿佛都屬於中國南方地區。比如浙江、雲南的火腿,四川、湖廣的臘肉。而北京地區似乎不太喜歡製作這裡食物,不知道是由於氣候的原因還是什麼。但是您說北京壓根兒就沒有自己的火腿、臘肉,那可就錯了。老北京有一道傳統的美食,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名氣很大,與金華火腿、廣東臘肉並稱為中國三大名肉。只是這道美食一度出現「斷檔」,幾近絕跡很長時間之後,逐漸被人們淡忘,以至於提起它,很多老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叫:清醬肉。

臘肉、不是辣肉,顧名思義是在臘月製作,而老北京清醬肉也是在這個時段加工,從這個意義上說,您叫它臘肉也沒錯兒;而火腿,是用鹽將豬腿揉搓之後掛起來晾曬,其工藝與清醬肉有異曲同工的地方,所以清醬肉又名京式火腿。清醬肉是我國傳統腌臘制食品,也是老北京著名特產,大致出現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了。雖然清醬肉屬於老北京特產,但發明它的卻是山東人。早先咱們在聊北京的老字號飯莊的時候說起過,北京菜受魯菜的影響很大。北京沒有菜系,中國八大菜系裡沒有京菜這一說,我們提起北京菜只能說是京味兒菜肴。這是因為早期在北京經營飯莊的大部分是山東人,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樓好像經營的都是魯菜吧?

清醬肉同樣是在臘月製作,但它之所以不叫臘肉,一方面是製作工藝的區別,另一方面就跟山東人的習慣有關。先說製作工藝:清醬肉講究用五花肉或後腿肉,製作流程講究「腌七醬八」,也就是用鹽腌制七天、然後浸入醬汁中醬制八天,之後才是冬仨月的掛晾(而臘肉是無須醬制的,一般是熏)。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做好了不容易,起碼兒來說用鹽量和搓鹽的手法、以及醬汁的品質、用量等就必須有傳承才行。那麼清醬是什麼?清醬是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說白了就是醬油。然而北京管它叫醬油,三百多年前、魯菜飯莊中的山東大廚,依然管它叫清醬,這就是清醬肉名字的由來。需要說明的是:過去的醬油跟現在的醬油不一樣,現在的醬油是直接釀製的,而那時是從豆醬中提取。話又說回來了,得虧當年發明它的大廚保持著清醬這個稱呼,要是叫醬油、那就成了醬油肉了,聽上去low了很多的感覺有沒有?

清醬肉與火腿、臘肉一樣,成品可長時間存放而不變質,可做主料亦可作配料來食用,火鍋、炒菜、炒飯、做餡兒(清醬肉餑餑)都行。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清水煮熟、晾涼切片做冷盤,但是在吃之前要用鹼水將表面刷洗乾淨。因為豬肉經過長時間掛晾、直接暴露於空氣中,難免有塵土等雜質附著於表面,而豬肉溢出的油脂又會吸附這些雜質,很難洗凈,所以要用鹼水。與臘肉、火腿相比,清醬肉不僅顏色醬紅、肉絲分明,而且口感也不一樣,入口更酥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並有一種獨特的醬香風味。當然不是說臘肉、火腿不如清醬肉,應該說各有千秋,喜歡哪個取決於地區飲食習慣和個人口味。

近代有位作家叫梁實秋,梁先生不但是位學者、還是一位美食家。估計很多朋友不光讀過他翻譯的作品和散文,還讀過他的關於美食的著作《雅舍談吃》,在這部雅舍談吃中,出生於北京的梁先生就拿清醬肉與火腿做過對比:「從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陳腐的油膩澀味,也許是不善處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當然會吃得舌矯不能下,好像舌頭要粘住上膛一樣,有些北方人見了火腿就發怵,總覺得沒有清醬肉爽口。後來許多北方人也能欣賞火腿,不過火腿究竟是南貨,在北方不是頂流行的食物。道地的北方餐館作菜配料,絕無使用火腿,永遠是清醬肉。事實上,清醬肉也的確很好,我每次作江南遊總是攜帶幾方清醬肉,分饋親友,無不讚美,只是清醬肉要輸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雖然清醬肉是山東人發明的,但它的誕生地在北京,而且流行於北京,所以清醬肉應算北京傳統特產。自從這道美食問世後,迅速在北京流傳並經久不衰,梁先生不是說了嗎:北方餐館兒做菜配料……永遠是清醬肉。梁實秋先生是1949年去的台灣,之後就在那兒定居了,從這個時間來推斷,起碼兒在解放前北京還十分流行清醬肉、甚至影響北方大部分地區。清末民初,北京有位名廚叫鄭興文,生於京都茶商世家的他卻偏愛廚藝,四處學習、向高人請教,終於自成一家。1907年,鄭興文來到哈爾濱出任濱江關道膳長,開始官廚生涯。為了迎合道台杜學瀛的口味,他將很多北京菜的烹飪方法和北京特產帶到了哈爾濱,其中就包括清醬肉。從此,清醬肉不但是道台府餐桌上的「常客」,也逐漸流行於哈爾濱地區。

1949年解放後,不知什麼原因,清醬肉在京哈兩地竟然神奇般的消失了。近五六十年來,不光北京地區難覓其蹤,老北京人逐漸將其淡忘;曾經作為官府菜肴流行於哈爾濱的清醬肉,如今提起來恐怕老哈爾濱人都不知道。聽說便宜坊曾經恢復並推出過清醬肉,但是不知為什麼沒「火」起來。還聽說有個富華齋餑餑鋪有清醬肉和清醬肉餑餑出售,只是還沒來得及去找找。

前些日子有個美食節目、是《舌尖上的中國》姊妹篇,叫《風味人間》,其中還專門提到了清醬肉,不過人家那位甄建軍師傅潛心學習、研究了這麼久,是不會把具體工藝和盤托出的。節目中說甄大廚在不惑之年還拜師學藝,向王希富老人學習清醬肉的傳統做法。而傳聞這位王希富師傅,不但是研究古代生活方式的專家,也是剛才提到的、富華齋的創始人。

如今清醬肉可算「再現江湖」了,但味道如何、正不正宗,只能是早年間吃過的、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人去鑑別了,似我等年輕人,還停留在只聞其名不見其面的階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ORmC2wBmyVoG_1Z-b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