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去上幼兒園這件事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印象就是捨不得,捨不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離開父母,和陌生的同齡人呆在一起,要是被欺負了該怎麼辦?
幼兒園是孩子們進入社會的起點,在這裡,孩子們要在沒有父母的幫助下,學著如何與同齡人相處,這對孩子未來的社會交往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遇到暖心的友誼,也會遇到冷漠的排擠,可能會有很多困難在等待著他們呢。
英國有一檔電視節目,在幼兒園裡隱藏安裝了三十多台攝像機,真實地記錄了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小秘密、小心機,有萌點也有淚點。
其中的故事,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關心和重視。
孩子間的交往,有好有壞
初入幼兒園時,孩子也會像家長一樣,難免感到緊張不安。
新來幼兒園的4歲孩子Elliot,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不敢加入進去,只能哭泣流淚。
友善而熱情的Tia發現了這一點,她主動詢問新來孩子的名字,和他交流;借著Tia又請求自己的小夥伴和新來的孩子一起玩。
「能幫我一下嗎?這很重要,你能和那個男孩一起玩嗎?他第一次來這裡。」
Tia言語之間透露出的友愛,讓新孩子 Elliot 快速地適應了幼兒園,也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如果能有一個朋友,孩子們就不會太害怕幼兒園了。
而對於那些友好,主動去交友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有成為團體中領頭羊的資質,更容易出風頭,就像Tia一樣。
然而,幼兒園也並不是一片凈土,孩子之間也會有矛盾和對立。
Tia因為總是風頭太盛和性格強勢,也遭到了同伴的排擠。
在操場上自由活動的時候,有3個小女孩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她們達成了統一的意見:不和Tia玩,還要惹她生氣。
她們故意對著Tia說:你是我見過的最討厭的公主朋友!
Tia假裝不在意,嘴裡還強硬地說: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不想和我玩兒。
但她的眼淚卻在眼眶裡打轉,一個人躲在屋子裡,忍受著被小團體所排擠而帶來的傷害和寂寞,著實讓人心疼。
「小團體」的意識,早在孩子們三四歲時就開始萌發,正是他們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會以團體的形式一起玩耍打鬧。
而孩子們的小團體經歷,會深刻影響他們的在學校、乃至社會上的交往活動。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小團體排斥在外,被孤立,那麼久而久之,他可能會變得孤僻,沒有自信,會影響他未來的社交能力。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同伴接納,即使是幼兒也一樣,為此,她們甚至會耍些小心機。
Caitlynn也是一個新來的孩子,在自由活動的時間裡,因為沒有其他孩子和她一起玩,她只能在操場上漫步。
Caitlynn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們成群結隊地玩耍打鬧,興高采烈,卻根本容不進去,心中只有失落的委屈,她只能自言自語「我好無聊啊!」
1個小時過去了,有個叫layla的女孩主動找Caitlynn來玩,Caitlynn趕緊抓住了這次機會,提出要創立一個「姐妹會「,還說」誰要是想要一起來,就必須是今天加入。「
Caitlynn的小心機看起來有些好笑,但也讓人心疼。
想要抱團組建一個群體,一起交流,一起遊戲,是這年齡段孩子的共同特徵,而一個小團體也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因為害怕被群體排斥帶來的孤單,孩子們都會努力融入團體,甚至是盲目隨大流。
孩子在幼兒園社交,家長該做什麼?
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會不會吃不好穿不暖,老師沒有照顧好他等。
但對孩子們來說,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幼兒園裡有沒有朋友,有沒有被一個有愛的「小團體「給接納。
這關於到孩子未來的交友、人際溝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在童年期的交往方式和遭遇,會對成年期的為人處世的能力產生巨大影響。
此外,有一個友好的圈子,孩子就更不容易受欺負。
因此,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要關注孩子「家門之外「的社交能力了。
在幼兒園裡,孩子沒有了家裡的「特權「,不會被家長」重點關注、有求必應「。
他們不再是」掌上明珠「,而是集體中平凡的一個,他們要學著去等待、分享,交流、合作,以及如何和同齡人相處。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直接干預,強行讓孩子們變成朋友,只能在背後給孩子進行引導,提供支持。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們應該做到這幾點
1. 讓孩子知道友情的珍貴和重要,不管是繪本還是故事,都是一個好的引子,並好好和孩子談談如何與人交往溝通,既要友愛包容,又要保護自己的權益等。
2. 在幕後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多聽聽孩子的聲音,他是否在幼兒園遇到困難煩惱,是否和朋友們玩的開心?如果孩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家長更要認真對待。
最後,家長也要相信孩子,孩子們的交往大都是充滿善意和愛的。
幼兒園是孩子們進入社會的第一站,家長們可要幫助孩子走好這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