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這 3 點,做一個不會被孩子屏蔽的媽媽

2020-03-01     兜媽愛叨叨

刷微博看到一條熱搜:媽媽神一樣的邏輯。

話題下充斥著網友們五花八門的吐槽,看得直讓人感慨:「問世間老媽的邏輯為何物,直叫人無可奈何」。

看完,兜媽由衷覺得,這界做子女的也真是不容易啊!

疫情以來,全國人民都宅在家裡,對於同處一個屋檐下的母子(女)關係,也實實在在構成了一種考驗。

媽媽與子女的衝突普遍存在

前幾天,兜媽看了徐崢導演的電影《囧媽》。電影中的情節雖然略顯誇張,但處處都有現實生活的影子。

那個不顧兒子在打電話,一個勁地往兒子嘴裡塞小番茄的媽媽;那個想要抱孫子,連兒子的隱私也要過問的媽媽;那個為了兒子留守在不幸福的婚姻里,一門心思要為兒子而活的媽媽;怎麼看,都會感到似曾相識。

可以說,電影里的媽媽是許多中國媽媽的縮影。

徐崢導演自己也表示,《囧媽》的創作靈感就源自他對自己跟媽媽之間代際矛盾的思考。他說他跟媽媽不能待在一起超過三天,只要超過三天,就會吵個不停。

反觀我自己,以前也常常忍不住跟年邁的母親發生衝突。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觀念的差異或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即所謂代溝吧。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養兒方知父母恩,我逐漸體諒到母親的不易。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不能常伴她左右,這已是不孝,又何必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她發生衝突,給她帶來精神上的不快呢?

更何況,我也要給小小兜做個好的榜樣,要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好家風。

現在,我調整了自己跟母親的相處方式。首先,我告誡自己對母親要和顏悅色,態度和藹。一旦對媽媽的一些做法有不同的想法,就積極動手改善和開展溝通,做一個建設者和正能量的傳播者,而不是一個指責者和負能量的傳播者。

我和媽媽的關係,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改善了許多。

不想被孩子屏蔽在朋友圈之外

我是一個女兒,又是一個母親。

現在,小小兜還小,他對我還有著天然的依賴,時刻渴望著我的陪伴。但看著網上關於子女對於母親的吐槽,回憶起自己曾與母親發生的那些分歧,我很擔心隨著小小兜一天天長大,我會與他漸行漸遠。

雖然我知道,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就是為了有一天即便孩子離開自己,他依然可以幸福地生活。但我希望,孩子可以始終把我當作朋友,我能夠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兜媽明白,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為了成為一名將來不被孩子屏蔽在朋友圈之外的媽媽,我會全力以赴!

那麼,要做到哪些,才能永遠跟孩子做朋友呢?我想,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 與孩子保持同理心

孔子說,人與人之間最高的境界是「恕」。所謂恕,就是理解,也就是在與人交往中保持同理心。

這條原則,同樣適用於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每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常常發生的情況卻是:父母施愛的結果是加深與孩子的隔閡,加重孩子的叛逆。

最近,兜媽在系統了解蒙台梭利教學法,關於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敏感期的描述中,0-2歲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給我帶來了最大的震撼。

幼兒的一些在成人看起來不可理喻的行為,原來大多與他的秩序敏感期有關。

一個1歲多的幼兒,會因為媽媽把大衣掛在手臂上而沒有穿在身上而嚎哭不止。但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只會不解和苦惱,甚至施以一頓恐嚇,很少有父母去認真探討背後的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由來已久。

父母天天與孩子朝夕相處,事實上卻並沒有走進孩子心靈的世界。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屬於這個年段特有的心理需求。

上帝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植入了成長的密碼,媽媽所要做的,應該是正確理解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需求,從而喚醒孩子的潛力,而不是凡事都遵從自我的主觀意願,自以為是地為孩子好,而潛意識裡是想把孩子變成任自己擺布的玩偶。

我有一個同事,她有一個控制欲特彆強的媽媽。

媽媽認為她的工作不夠穩定,她明明在上市公司乾得很出色,非要讓她辭職,要求她回老家進一家媽媽打通了關係的事業單位;她明明與自己的男朋友非常相愛,她媽媽非要以高額彩禮把他們的婚事攪黃,讓我的同事去相親,見媽媽為她物色的人選。

還好,我的同事,是個天生樂天的姑娘,媽媽的干擾雖然給她構成了不少苦惱,但她早就學會了不以為然。

她說她小時候,媽媽經常讓她跪搓板,於是她就養成了跪著搓板看漫畫的習慣,順便把媽媽的教訓都忘得一乾二淨。工作,婚姻,她統統聽從了自己的安排,她的媽媽只落得無可奈何的下場。

兜媽堅決不要成為這樣一位媽媽。我會用心了解孩子每個年齡段的特點和心理需求,在了解的基礎上,給予孩子適宜的指導和幫助。

從小,就要把孩子看作是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尊重孩子。從每件小事做起,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成為他生命的主人,而媽媽則時刻做一個觀察者和陪伴者。

2. 保持開放的心態

在一場TED演講中,演講者發表了這樣的觀點:

在現代社會,孩子與父母間之所以會有很多的衝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太快了,導致兩代人的生活方式大相逕庭。一個媽媽如果總是企圖以自己既往的生活經驗來指導孩子的生活,得到的結果很可能只是不合時宜。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老師說,他的父親會為他擔心,因為在他的父親看來,他雖然有自己的事業,但沒有正式工作,沒有穩定的退休金,生活沒有保障。

如果不想成為一個讓自己的孩子貽笑大方的老人家,一定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拋棄刻舟求劍的心理,用心去融入社會,積極擁抱時代的變化。

3.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不難發現,那些跟自己孩子保持了良好關係,自己的生活質量也非常高的媽媽,大多是那種積極接受新鮮事物、樂於終身學習的媽媽。

曾認識一位全職媽媽,她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她不斷學習新技能的過程。

孩子學鋼琴,她也學會了彈鋼琴;孩子學畫畫,她也學會了畫畫;她還會製作手工皂,並因為自己出眾的手藝和產品的好品質,而贏得了許多主顧。她把看似單調的全職媽媽的生活過成了一朵花。

我有一位長輩,已經八十多歲了,在同輩人都在用老人機,不知道支付寶為何物的時候,他已經習慣用支付寶網購了。家裡的東西來自各大電商,我去他家看望他,他會興沖沖地告訴我這個榨汁機是從淘寶買的,那雙鞋是從京東買的,那堆水果是從拼多多買的。

出門打車,他會用滴滴;看新聞,他會上今日頭條,會瀏覽門戶網站。

有一次,他滿臉迷惑地問我,現在總是說「5G」,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G」就是「Generation」的首字母,「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的意思,他瞬間懂了,就像孩子有了一個新發現一樣,開心地大笑。

他是老一代名牌大學的高材生,跟他聊天,你會感到海闊天空。他可以從莊子聊到朱元璋,再從軍工科技聊到量子計算機。

做一個一輩子優秀的人,真的太精彩了!

如果媽媽能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自然可以時刻追趕上孩子的腳步,成為孩子願意傾心交談的媽媽!

總結下來,要想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不缺席,要做到兩點:第一,懂得孩子;第二,做好自己。

兜媽會努力,在此與各位媽媽共勉!


我是兜媽,是一位母嬰作者,也是一個小寶寶的母親,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想獲取更多母嬰知識,就勞煩各位小手關注一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QVOmHABgx9BqZZIOy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