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拒絕出售蘇-33,烏克蘭伸出援手,幫助我國圓航母夢

2019-07-06     春秋史館

長期以來,我國都是唯一一個沒有航母的五常國家。我國有一萬多公里的漫長海岸線,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應該有一艘自己的航母。但航母是最能考驗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綜合作戰平台,需要有極高的能源、冶金、造船和技術整合水平,還要有艦載機、預警機、反潛機、武裝直升機、驅逐艦、核潛艇等配套武器。西方長期對我國進行武器禁運,不會賣給我們哪怕一顆螺絲釘,航母發展之路有多心酸,只有自己人知道。

80年代,我國航空水平首次出現大幅落後於西方的情況,美蘇等國已經裝備了F-14、蘇-27、「狂風」等三代機,我國還在用老舊的米格-21改型殲-7系列戰機,沒有一款戰機能作為艦載機。中美合作密切時,我國曾有意引進F-14戰機,美國也答應出售第一批24架戰機,但單架戰機售價高達上億美元,我國當時僅有幾十億美元外匯,無力承擔高昂的價格,美國又不答應出售F-14生產線,最終只能作罷。

90年代,中美關係破裂,中蘇關係趨於正常,我國引進了蘇聯最新的蘇-27戰機,數年後又獲得生產許可,以此為原型研發出我國第一款四代機殲-11。我國仿製蘇-27的速度讓俄羅斯大吃一驚,在後續合作中無論如何也不願把蘇-33賣給我國。蘇-33是在蘇-27基礎上研製的,是一款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倘若能夠引進,我國的航空水平將再次向前邁進一大步。但俄羅斯代表顧左右而言他,就是不願意把蘇-33賣給我們。

當時我國已經從烏克蘭購得「瓦良格」號航母,研製艦載機勢在必行。好在,蘇-33並非俄羅斯獨有,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也有兩架蘇-33的原型機蘇-27K T-10K,是蘇聯解體時分得的。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進行後續研發,只能將其封存。經過談判,我國從烏克蘭購得一架T-10K原型機。有了這架原型機,我國在研發殲-15過程中少走了很多彎路,最終以T-10K和殲-11B為原型依樣畫葫蘆搞出了殲-15。

殲-15雖說是仿製品,但在關鍵技術也作出了很大改進。蘇-27的АЛ-31發動機推力偏小、油耗較高,殲-15配備的國產WS-10「太行」渦扇發動機推力達到13500千克,遠遠大於АЛ-31發動機。殲-15的機身採用更高工藝的鈦合金技術,結構強度和使用壽命大大增加;與蘇-33相比最大起飛重量也有所增加,在甲板上能以滿油狀態起飛,中途無需加油就能進行轉場。另外,殲-15的航電系統、武器系統也優於蘇-33。總體來看,殲-15雖然是仿製品,性能卻遠遠超過了原版蘇-33戰機。2009年,我國第一架殲-15試飛成功,有了艦載機,航母研製工作也就水到渠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98k_WsBmyVoG_1ZZx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