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的珍寶島,是71名戰士鮮血保住的,這裡風景到底有多美?

2019-09-17   大地理館

50年前的三月,在南方,已是春暖花開、鶯歌燕舞的世界。但是,但是在北緯46度的白山黑水大地,依然是天寒地凍光景。這一年,許多人並不知道,在中國東北邊疆,烏蘇里江畔,中、蘇邊境線附近,一場局部衝突發生了。

事件的主角是位於兩國交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領土——珍寶島。1969年3月初,開始,蘇聯蓄意永久占領珍寶島,我方開展自衛反擊,衝突場面從3月2日持續至3月下旬,這就是「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又稱「珍寶島保衛戰。」

冬日珍寶島江面

烏蘇里江造就,形如元寶的寶島,動盪歲月被蘇聯侵占

新中國成立後,尊蘇聯為老大哥,共同組成了社會主義陣營,50年代,是雙方的蜜月期。但是到了60年代,我國開始反思蘇聯模式,在建設社會主義理念上與蘇聯發生了不一致,中蘇關係開始惡化。

資料圖:尼布楚條約簽訂現場

雙方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外交關係惡化,也反映在邊境地區。從西北到東北,局部小規模摩擦時而發生,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與和平至上的原則,中方並不願意將衝突擴大。東北方向,國界為全長905公里烏蘇里江,是黑龍江的重要支流,其幹流大部分為中、蘇邊界。這一邊界,是晚清時期通過不平等條約——1858年的《璦琿條約》、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確立的。按照條約規定,河流的航道為國界,左側屬中國、右側屬俄羅斯。

珍寶島鳥瞰

烏蘇里江發源於原吉林海濱、今俄羅斯錫霍特山脈(內興安嶺)主峰北坡的石人溝,深山密林中發源的這條河,進入東北平原後,流量充沛、水面寬闊,蜿蜒的河道,由於流體力學中的「二次流」作用,河流總是處在不斷彎曲之中,導致泥沙不停地被搬運,等到高出水面,就成了各種沙洲,也叫沙島——珍寶島就其中一個。

20世紀50年代,烏蘇里江捕魚活動

珍寶島,長約2公里,因為從空中看形似元寶,而得名。《璦琿條約》簽訂之前,烏蘇里江是我國內河,包括珍寶島在內的區域,毫無爭議是中國領土。烏蘇里江成為界河,按照條約規定,珍寶島位於主航道左側,屬於我國領土。每逢夏季枯水期,珍寶島還與左岸的陸地連在一起。不過,蘇聯並沒有遵守這一約定,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早已覬覦珍寶島。

珍寶島衝突期間的蘇聯士兵

從1947年開始,蘇聯紅軍在珍寶島巡邏。 1964年中蘇邊境談判中,蘇聯本來計劃將珍寶島歸還給中國,但因中蘇關係日趨惡化而談判中止。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邊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烏蘇里江上的七里沁島和珍寶島,不斷發生巡邏隊衝突。

這時候,我國已經有了保衛領土的準備。1969年,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批准後,瀋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部署3月在珍寶島進行「珍寶島反擊戰」。

準備珍寶島反擊戰的解放軍邊防戰士

100名戰士浴血奮戰,71人犧牲,守衛寶島安全

1969年3月2日,侵占珍寶島的蘇軍發現中方有人上島,便派出邊防巡邏隊欲驅逐我方人員,在衝突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事先有準備的我方對敵人開火,擊斃、打傷數十人。3月15日和17日,雙方邊防部隊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BM-21)進行威嚇。

蘇軍坦克

珍寶島上的蘇聯軍人

參加戰鬥的我方戰士

我軍並不畏懼,使用反坦克炮、無後坐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進行反擊。3月15日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傷亡大約80人,而蘇軍士兵傷亡60人。3月17日,為爭奪一輛坦克,雙方互對炮擊,但均未能將坦克控制下來。3月21日,蘇方不願讓中國獲得這個當時最為先進的坦克,遂派出爆破組試圖炸毀坦克,被我軍擊退。之後蘇軍用炮火把坦克下的冰層擊破,坦克沉入烏蘇里江。

4月27日,我軍於夜間將這輛坦克打撈出來。雙方衝突持續了近一個月。最終,我方斃傷蘇軍230餘人,毀傷坦克裝甲車輛19輛,中國邊防軍傷亡92人。截至1969年11月的統計數字,至少有71名戰士犧牲。其中,68位葬在寶清縣的珍寶島烈士陵園,2位葬在齊齊哈爾的西滿烈士陵園,1位安葬在十八站烈士陵園。

1969年9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這基本上可以確認,自衛反擊戰,以我方勝利告終。

衝突中打撈的那輛坦克,如今陳列在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

衝突之後,我國在珍寶島上建立了營房,開始常年駐守,如今島上的營房已經換了五代。人民安居樂業,軍民合作,共同守衛邊境安全。

當年參加戰鬥的英雄參觀珍寶島

珍寶島一帶,河流污染少,風景美如畫

今天的年輕人,提起那段歷史,今天的多數年輕人,可能十分陌生。1969年,那場局部衝突的硝煙,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收復珍寶島後,在部署營房的同時,我國開始對這裡的自然環境進行保護。2002年4月,珍寶島珍寶島濕地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1月,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成立黑龍江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11年10月,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珍寶島濕地

保護的同時,這裡也允許旅遊活動,並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珍寶島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虎林市境東部,總面積為44364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18378公頃,緩衝區面積為11263公頃,實驗區面積為14723公頃,東到烏蘇里江左岸,西起完達山南麓——地理上這裡是三江平原的一部分。

珍寶島,是河流眾多沙島之一。在烏蘇里江之中,像這樣的島嶼還有很多。據統計,烏蘇里江中有島嶼320是個,其中167屬俄羅斯,153個數我國。珍寶島下游不遠處的七里沁島,南北長3800m,東西寬1800m,面積3.6平方公里,是珍寶島的五倍。

七里沁島

烏蘇里江是我國少數民族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世居地,《烏蘇里船歌》這樣唱道: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

烏蘇里江,是我國未被污染的少數河流之一,它全長近900公里,流域面積近19萬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國黑龍江省境內6.15萬平方公里,這裡降水豐富,沿途彙集大小支流174條——東源烏拉河在俄羅斯境內,西源松阿察河發源於中俄界湖——興凱湖,兩河匯合後由南向北流經密山、虎林、饒河、撫遠,在撫遠三角洲東北角注入黑龍江。

烏蘇里江支流——穆棱河

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口

人們常印象中,北方的河流可以通航的很少,但江面寬闊的烏蘇里江中、下游可通航300一1000噸船舶。這裡盛產大馬哈魚、甲魚,是漁業資源寶庫。著名的完達山,就被烏蘇里江中游貫穿——綠水青山,在這裡延伸出長達數百公里的畫卷。

20世紀50年代,烏蘇里江捕魚活動

在宏觀的地圖上,烏蘇里江看起來是一條平直的河流,在大比例尺地圖上,它的美才會淋漓盡致地顯現。

原來,這裡的河道如蛇行那樣,逶迤、盤旋著,從松阿察河到烏蘇里江到撫遠三角洲,一路都是這種畫面。除了幹流,百餘條大小支流,也有不同程度的彎曲——地貌學家稱這種景觀為河曲或蛇曲。

而且,這種彎曲處於隨時變化中,平原上的痕跡,代表了這裡的滄桑之變——那些痕跡,猶如蛇留下的運動軌跡,是河流某個時期的故道。與山體為界不同,河流的國界線,並不固定,它的局部,處於運動、變化中——作為國界,河流的中心航道,其實是極其曲折的。烏蘇里江這段國界,或許是世界上最彎曲的國界之一了吧。

烏蘇里江這幅山水畫,以幹流為界,分屬兩國,我國境內這一半景色,大體分為三部曲:

上游為興凱湖平原、中部為完達山地區、下游為三江平原。站在高處,你會被這裡驚呆,打破對北方的傳統認知,這裡水系縱橫交織、湖泊星羅棋布、島嶼如串串珍珠,水域、陸地相間,魚米之鄉風情,不亞於江南。

這就是珍寶島,以及它所在的地理環境——它是50年前,戰士浴血奮戰守衛的神聖領土,如詩如畫的北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