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林:縱橫水滸英雄夢

2019-07-25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向經典致敬——98版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二十年聚首群英匯」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一時間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回憶與感慨。一位被梁山眾兄弟簇擁著的好漢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線中,他就是央視《水滸傳》總導演張紹林。

張紹林在業內大名鼎鼎,91版《楊家將》,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還有《傻小李元霸》《廚子當官》《紅墨坊》《家有爹娘》《永遠的忠誠》《李家大院》……部部作品耳熟能詳。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他的作品比他更有名。低調的張紹林總是隱藏在攝像機後面,默默地拍著戲,「我覺得導演對社會的貢獻就是作品,再多了就是干擾、是噪音。」

初涉影視 槍械師一言點醒導演夢

張紹林是共和國的同齡人,生於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西街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中期,十五六歲的張紹林去海河做了民工。就是在這段歲月,他對影響一生的愛好——畫畫產生了興趣。他開始畫寫生,一畫就是兩三年。

1968年4月,他因畫畫出色走進軍營。3年後,張紹林成為了太原電視台(現山西電視台)的一員,開始了12年的記者生涯。

1982年,電視劇《楊家將》開拍,請張紹林當攝像。拍完《楊家將》,張紹林又拍攝了電視劇《上黨戰役》,仍然擔任攝影。當時劇組有一位槍械師是老北影廠的,他把張紹林在現場的出色表現看在眼裡,問他有沒有學過導演,當聽到「沒有」的回答後,不禁感慨道:「小張啊,你比我們廠老導演的腦子都清楚。」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張紹林,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可以當導演。



張紹林在《楊家將》拍攝現場

有了當導演的想法後,張紹林開始找劇本,通過朋友介紹得知太原市話劇團的業餘編劇石零手中有一個描寫山村教師在破廟裡堅持辦學故事的劇本,看了劇本以後,張紹林非常喜歡,如優美的散文詩一般的語言深深地打動了他。「我沒有什麼理論知識,但是我有感覺,懂攝影,懂畫面,把黃土高原的景色拍得非常美,充滿了詩情畫意。我讓演員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表演,我用拍新聞的方式搶拍,演員的表演非常輕鬆、自如。」

1985年,張紹林導演的處女作《無字的歌》完成。之後,張紹林佳作不斷,《太陽從這裡升起》獲飛天獎二等獎,《大西北人》《百年憂患》獲飛天獎提名獎,《有這樣一個民警》獲飛天獎一等獎、優秀導演獎、金盾獎,《好人燕居謙》獲飛天獎二等獎、「五個一工程」獎……

1991年,張紹林重拍了《楊家將》。 94版《三國演義》一共84集,張紹林負責的是《南征北戰》部分,一共13集戲,內容包括空城計、七擒孟獲、秋風五丈原等觀眾非常熟悉的故事。

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後,好評如潮。此時的張紹林並沒有被榮譽絆住腳,反而回歸農村題材,踏踏實實地拍了一部四集電視連續劇《溝里人》。

《溝里人》拍完後獲獎無數,給當時的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年飛天獎,楊偉光是評委。《溝里人》獲獎,評委全票通過,最終獲得了飛天獎一等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導演獎三個大獎。」

再獲飛天殊榮的張紹林正頂著巨大的壓力籌備《水滸傳》,「那時候對我的學歷、能力有不少質疑聲,四大名著的最後一部交給我來拍,很多人不看好。有一天,楊偉光、趙化勇(時任中央電視台副台長)到《水滸傳》劇組去審查人物造型,有人提了一句《溝里人》。楊台特別敏感,馬上問《溝里人》是誰拍的,我說是我拍的。他看了我一眼,目光中充滿了信任與肯定。楊台明確指出:《水滸傳》不要搶時間,只要拍好就行。正是《溝里人》的成功奠定了我在《水滸傳》的威信。」

精心策劃 《水滸傳》花費大量心血

以拍好為目的的張紹林從此開始了與《水滸傳》近四年相伴的日子,僅準備工作就花費了大量心血。

「《水滸傳》的原著、評論和評書、連環畫、戲曲等各種藝術形式的作品,我基本上都看了。在諸多藝術形式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田連元的評書版,從頭到尾集中聽了幾天,覺得特別有味道,讓我很受益,所以我請他來當藝術顧問。當時我帶著編劇到秦皇島全封閉搞創作,遵循一個指導方針:要好看,有故事,有創新,不能重複過去。這些東西都是在創作中一點一點完成的。比如潘金蓮,她在原著里一看就是一個壞女人,我們讓她一開始是一個良家婦女,被壞人勾引,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淵,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賦予這個人物的創新內容。另外,我們比較分析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水滸傳》改編影視劇的優勢在於它的人物有發展,比如林沖,一開始不想惹事,最後被逼上梁山。而《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出場是什麼樣,下場還是什麼樣,紅臉白臉黑臉,一直貫穿始終。《水滸傳》的這種發展與變化,給我們講故事留了空間。策劃時有人說電視劇拍到英雄排座次就可以結束了,但是我們覺得不完整,堅持要以120回為藍本,將原著中一些相似內容重新做了處理。拍完《水滸傳》我們在天津請專家看片,馮驥才從頭坐到尾,他說我就想看看你們是怎麼結尾的,現在我放心了。對電視劇的悲劇結尾他很贊同。」



在《水滸傳》 拍攝現場,身後是飾演林沖的周野芒

除了忠實原著的劇情,《水滸傳》選角的合適至今仍被觀眾津津樂道,而這些演員都是由總導演張紹林一一把關的。

「我們劇組裡有一位副導演是演員出身,他盯上了魯智深這個角色,為此特意增肥。我當時跟他說,同等條件,你優先,如果發現比你條件好的,我就要把你換掉。結果臧金生出現了,感覺特別好,我五分鐘就定了讓他來演魯智深。飾演林沖的周野芒斯文儒雅,我找他演林沖,他是拒絕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形象上跟土匪差距挺大,但我看重的是氣質和表演。當時報上去,央視領導也有點懷疑,後來經過演員的努力,周野芒因林沖一炮而紅。」

最讓張紹林操心的角色當數武松和潘金蓮。「我心目中的武松不希望太油膩,要有一種青春氣息。我給副導演的選演員標準是男人看了慚愧、女人看了動心,結果找了好久都沒找到。偶然間我看電視,發現了一部農村劇里的丁海峰,覺得他特別合適。輾轉聯繫上他時,丁海峰正準備轉行,不當演員了。把他叫過來試裝以後,我認定他就是我心目中的武松。至於飾演潘金蓮的王思懿,可以說是送上門來的。我想要的潘金蓮是男人看了動心、女人看了嫉妒,選了很多演員都不合適。王思懿當時在天津拍戲,得知《水滸傳》劇組在招演員,就讓朋友帶著找了過來。當時她剛由模特轉行為演員,一進門我就覺得眼前一亮。」

拚命三郎 張紹林帶領全組人一起奮戰

《水滸傳》一拍就是近四年,只有一個春節放了幾天假,張紹林繼續發揮拚命三郎的精神,帶領全組人一起奮戰。「有一場戲是宋江揮淚斬卒,拍攝地是一座破廟的遺址,為了選景點我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跑,不小心一腳踩進了台階上的磚縫裡,當時就重重地摔在地上,膝蓋腫得非常大。我的那幫兄弟們覺得導演摔得這麼重,明天肯定休息。沒想到,第二天早晨我又出現在現場,像往常一樣開始工作。那時候我幹活的拚命精神真的是控制不住,就像一個戰士在戰場上衝鋒,抱著攝影機飛快地跑,每拍一部戲就像打一場仗。」

張紹林把《水滸傳》當成了一場硬仗,在這場戰役中,他的指揮能力與全局把控藝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每一場戲、每一個角色、每一段對話都要達到我的最佳水平。香港袁和平團隊設計的動作戲當時做了加速處理,我看完以後把速度全部放慢了,重新剪輯,還原真實,我要拍的是歷史名著《水滸傳》,而不是香港的武俠動作片。如果說《水滸傳》是一台大的機器,那麼動作戲、演員表演等就是一個個零件,裝在這台機器里不能不吻合。」

張紹林的專業與認真贏得了全組兄弟的尊重,也讓彼此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前不久的20年大聚會,眾人相見無比親熱。「這麼多年李雪健是第一次參加《水滸傳》的活動,我怕他身體吃不消,勸他錄完早點離開,但是他一直沒有離開錄製現場,就坐在我的旁邊看,讓我特別感動。還有飾演薛霸的李彥,跟我伸出兩根手指上下晃動三次,意思說自己拍了兩年,一共演了兩集戲,只拿了兩千塊錢。大家在那兒哈哈笑。遺憾的是,就在節目播出前,李彥因為胃癌去世了,這次聚會也是他最後一次與『好漢們』相見。」

《水滸傳》無疑是成功的,堪稱張紹林導演生涯的一座高峰。因為這部戲,張紹林從山西來到北京,正式調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國文聯「世紀之星」、中國首屆「百佳藝術工作者」稱號、首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最受觀眾歡迎的電視藝術家」、中國視協「雙十佳」導演……這一項項榮譽他當之無愧。



20年前的「梁山好漢」20年後重聚

心懷英雄情結的張紹林,最大的夢想是重拍《楊家將》。

「我拍過兩次《楊家將》,一次攝像,一次導演,但都不是很滿意。我想把楊家將這樣的英雄人物好好拍一下,這是我的一個夢想。」已近古稀之年的他還有一個夢想——拍一部反映重慶大轟炸中小人物壯舉的電影,故事早已在他的心中成形,男一號更是屬意老朋友王為念。

「如果能把這兩個夢想實現,我的藝術人生就圓滿了。」坐在窗前的張紹林,眼神堅定而執著,仿佛已經回到了金戈鐵馬、炮火隆隆的戰場……

程戈 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8-xLmwB8g2yegNDt7L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