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再度系胸前,穿越時空又少年。
莫道光陰非我待,童真依舊漫雲天。」
by 網絡
任何時代,兒童放學歸來,玩樂放風箏的景象都是彌足珍貴的,
放學路上總是有著不能錯過的路邊攤和遊戲廳...
紙牌和彈珠玩具即使蒙塵也能銘記童年的點點滴滴,
黑匣子般一幀幀放映著每個人孩提時代的天真爛漫。
by雲遊網
小編有幸聽到一段關於20年前昆明街頭小巷裡的趣事
帶上酒,放慢生活節奏......
我們來聽聽,這些散落人間的珍貴片段。
以下為講述者的視角:
在開頭,不管怎樣我想說說老戴的故事。
老戴是字面意義上的稱呼,他姓戴,the son of another 老戴,他剛熬完了一個夜班和一個上午的白班,他端著茶缸,和打開來能散發出韭菜味的飯盒,走在交班回家的路上。
by雲遊網
這裡是東華小區,昆明市區80年代興建的住宅小區之一,按老昆明的說法往東出了交三橋那就是郊區,甚至延安醫院一帶已經是當年「跑飛機」的地界,可見老戴上班的地方有多偏僻——就2002年的昆明來說。
by雲遊網
東華小區內部顯然沒有完全趕上世博會的改建大潮,3年以前小區里的孩子還可以在小區道路間追趕打鬧,3年以後,他們依然可以在小巷盡頭躲著家長和女同學牽著手走過自己的單車棚,他們甚至都不用擔心避讓來往的車輛。
by雲遊網
菊花村附近就是老戴上班的地方,三班倒負責給來往冰庫運雪糕的貨車開出庫單,他繼承了姓氏和崗位的另一位老戴也在這裡上班,他的父輩和工友們在每周六下班後會沿著東風路走到工人文化宮去拍照,去看盤龍江的遊船,去設想自己的兒孫們在21世紀能過上怎麼樣的生活。
by雲遊網
21世紀開頭的時候,周五下午交班後,老戴的同事們有的跨上單車去接孩子放學,有的擠上公交車去南屏街和女朋友約會,老戴同班的年輕小伙們則更願意回到租住的集體宿舍看看電視打打牌,計劃一下周末的時間怎麼打發。老戴不一樣,他就住在東華小區,他選擇走路回家。
端著茶缸,和打開來能散發出韭菜味的飯盒走路回家的老戴,他住的房子離單位不遠,一戶1樓臨街的房子,同樣繼承自他的父親。「早上7點半要去單位點名,我7點起床都來得及。」他一般用這句話來給我們形象地描述他住得離單位有多麼近,生活多麼愜意而理想。可實際上我們都清楚,他根本不會在7點起床。
老戴其實沒那麼老,他和我身邊的朋友們短暫地當過大概2周校友——當我的朋友們進入中學開始愉快的初中生活那一年,高三的老戴毅然決定輟學,在被他的父母親扭送到學校央求教導主任再給他一次機會之前,走向了學校對面的無名小巷,走向了小巷裡的消防隊。
by雲遊網
哦,對,老戴並沒有如你所想成為一名光榮的消防戰士,他走向的那條小巷如今叫小龍路,消防隊依然在小龍路上。而當年老戴輟學離校的時候,消防隊對面的倉庫被私人承包商改建成了遊戲廳,在方圓幾里地的中小學生中間傳開了「東華小區119」的名頭;老戴看著全昆明市絕無僅有的兩台《鐵拳》遊戲機,選擇了自己放棄高考的另一種人生。
當時還沒有流行傷痕青春文學,但是已經流行了很多年加西亞馬爾克斯,所以我願意套用一個當下流行的句式:多年以後,面對東華小區片區臨近改建即將倒閉的119遊戲廳老闆不舍的眼神,老戴這個面對跪在老師面前的爹媽也沒有哭過的輟學青工,他流淚了,他一定會回想起那個走出校門揚長而去的下午,那間仿佛許諾了他精彩人生的遊戲廳。
「我當時就想,我要玩遊戲,我要玩出名堂來。」這是交班後跟我們一起走向飯館的老戴。
「從小認識的幾個兄弟,到現在也過得風風光光的嘛!人家也沒有讀書的嘛!我都念到高三了的嘛!文化還比他幾個高些的嘛!」這是在飯館裡開了幾瓶啤酒之後的老戴。
「當時是昆明太閉塞了,人家上海深圳早就不玩《鐵拳》了……要不然麼……」這是已經有些語無倫次的老戴。
「小兄弟,你聽我跟你說,你們還是要好好讀書,現在念個大學不容易……」這是已經快要鑽到桌子底下的老戴。
by雲遊網
昆明的每次城區改建都讓一部分人不爽,而事實上這個城市至今為止所有市政建設都沒有遭到任何來自民間的抵制或者質疑,這除了與昆明人過於老實的性格有關,這麼多年來每年拆一條街的頻率我覺得也足夠讓大多數人習慣了「神戳戳的規劃」作出的任何決定了,當然改建完成後的城市也確實比以前要好那麼一點,更寬敞的道路、更合理的交通分流、更讓人喜歡的燈光量化工程……昆明人總能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理由。
by 網絡
昆明的每次城區改建都讓一部分人不爽,而事實上這個城市至今為止所有市政建設都沒有遭到任何來自民間的抵制或者質疑,這除了與昆明人過於老實的性格有關,這麼多年來每年拆一條街的頻率我覺得也足夠讓大多數人習慣了「神戳戳的規劃」作出的任何決定了,當然改建完成後的城市也確實比以前要好那麼一點,更寬敞的道路、更合理的交通分流、更讓人喜歡的燈光量化工程……昆明人總能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理由。
by 網絡
很紅很大的「拆」字面無表情地掛在路邊廁所的牆上,早起的人們同樣面無表情,或路過或進入,往來穿梭於那個紅色的圈圈之下,全然不考慮這地方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裡就是119,或者說曾經的119。
其實所謂119是一間沒人記得叫什麼名字的遊戲廳,這個對於千禧一代可能比較陌生的名詞,指向的是90年代在昆明從茨壩鎮一路流行到吳井路的「電子遊戲機房」,根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80後們集體回憶,大街小巷裡隱藏在各式居民小區中間的遊戲廳,每年爹媽來抓逃課的娃娃打斷的掃把棍甚至可以供應非洲小國一年的居民取暖——雖然我們知道非洲同胞多半不用燒火取暖。
119原本叫什麼名字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遊戲廳對面就是消防隊,附近幾條街又集中了若干劃歸盤龍區的中小學校,對於逃學或者放學的學生而言,「走,119!」已經成為了心照不宣的暗號,這可能是「你借我一個幣」的同窗之情,也可能是遭遇「借幾個幣玩玩」的「拔毛」風險。
印象中盤龍區的學生總是比較乖,畢竟是生在改革開放後長在時代春風裡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春城劇院後邊巷子裡5毛一袋的攪攪糖和涼米線已經是學生們最大的心之所向,如果手頭碰巧還有那麼幾毛一塊的零花錢,就絕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身之所往了。然而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如果有那麼一種可能,能夠用一袋攪攪糖或者涼米線的價格,換來一次機會,扮演夕陽下舉著太刀的霸王丸和橘右京,或者叱吒澡堂子的「白人」「長手長腳」,又有多少不想回家做作業的孩子能拒絕呢?
by 網絡
多年以後,是的,多年以後,那些忙碌在孩子小升初報名搖號現場的,堵在晚高峰二環上的,來自「東華小區119」附近中小學的畢業80後們,會不會想起他們第一掀開消防隊對面遊戲廳昏暗的門帘,看到高年級的大哥哥們華麗使出「啊羅根」時的震撼呢?
by雲遊網
故事已結束......
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故事中一個箇舊時的記憶片段,
更多的是時光流轉下,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碎片,卻最終拼湊成我們對人生的理解。
by雲遊網
一個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
記錄著太多珍貴的回憶,蘊藏著數不盡的魅力,
走到這個城市的你,是否願意聽一聽這裡的故事......
by雲遊網
如果你願意跟我們分享你的舊時故事,歡迎留言、來稿~
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故事,都值得被記錄。
我們儘量把生活,過得有趣些。
編輯丨雲遊網
文丨雲遊網
圖丨雲遊網、部分來源網絡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