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這門生意,真的有「毒」

2019-09-28     環球鞋網

在虎撲論壇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二十出頭的小伙,靠炒鞋年入50萬,成功實現逆襲。

類似的「致富經」並不少見,早在2017年,炒鞋客們就開始瞄準各大國際潮牌了。還記得當初Air Jordan設計的OFF-WHITE·AJ1剛出來時,售價僅為1499(RMB),可沒過多久價格就暴漲了近10倍,到2018年中旬時,這款鞋子的價格就飈到了7萬RMB,炒鞋暴利恐怖如斯。

近兩年來,鞋款的價格普遍水漲船高,微博、知乎以及抖音等社交平台也出現了大量以炒鞋為賣點的廣告,甚至出現了貧困大學生瞞著父母貸款炒鞋這樣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運動鞋本來只是運動愛好者的服飾之一,為什麼會變得像現在這麼狂熱呢?這一切還得從上世紀初的匡威說起。

始於1917的潮鞋文化

在當時來說,Converse All Star對於年輕人來講並不是什麼潮牌,而是像今天的T恤和回力鞋一樣,是一種非常路邊攤的選擇。由於價格便宜,且穿著舒適,這種跟牛仔褲一樣耐穿的鞋子很快就流行了起來。

匡威正式成為潮牌始祖是在籃球明星查克·泰勒代言之後的事,當時的籃球運動剛剛開始流行,傳統的馬丁靴、扁平鞋以及布洛克等都不適合用來運動,而用帆布製作的匡威耐穿耐跑,正好能派上用場。

從此開始,匡威ALL Star系列正式在球場上立足,不僅風行籃球圈,更是一度被美國軍方當做訓練鞋使用,由Chuck Taylor代言的元年版也成為史上第一款潮鞋。

其後奧運會逐年盛行,匡威繼續搶占空白市場,到1949年NBA成立之時,匡威已經深深融入了籃球文化之中。與此同時,新的潮牌鞋款應運而生,德國阿迪達斯、美國耐克以及英國銳步先後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潮鞋品牌,運動鞋也正式進入了21世紀的男性時尚領域。

在這個階段,潮鞋的價格還是比較理智的,官方定價多少就是多少,大家買鞋子也純粹是為了自己穿,但是限量版的出現,讓一切都變了。

限量版引發的收藏潮流

進入21世紀後,鞋商們紛紛開啟了限量發行模式,或為回顧歷史上的重要時刻,或為紀念一些特殊事件,又或者連噱頭也不找,乾脆就是「限量」兩個字,以這種飢餓營銷的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

比如全球限量200雙的阿迪達斯NMD R1 Red Apple,其紅火的造型就是為了歌頌紐約市的繁華。還有Nike Air Jordan 4 2017款,全球僅發售23雙。

這些潮鞋的出現帶動了整個收藏領域的蓬勃發展,出現了不少以「藏鞋」為愛好的鐵粉。

在去年的杭州潮流文化展上,有位80後小哥就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上百雙限量版球鞋,他自爆這些鞋子當年的買入價格都在6位數,現在如果轉手賣出,總價值超過2000萬人民幣。

正因為限量版球鞋轉手倒賣的利潤十分可觀,慢慢的就發展出了一個隱形的暴利市場,催生了一批以賺差價為生的鞋販子,這就是炒鞋的開始。

炒鞋平民化的轉折點

在2015年以前,炒鞋其實還只是一種小圈子文化,畢竟動輒上萬元的潮鞋不是每個人都消費得起的,其中的風險也和古董收藏品一樣大,入行門檻極高。

到2015年時,潮牌的關注度卻忽然大漲。

以喬丹經典款AJ1為例,2014年之前搜索人數寥寥無幾,從15年開始關注度就逐年上升,直到2018年10月8日達到峰值,現在每天都還有2800多人在搜索。

《2018年中國男性消費報告》指出,2018年潮牌關鍵詞搜索量超過3億次,潮牌商品成交金額增幅高達185%。另外,來自CBNData《潮流文化發展白皮書》的數據稱,2018-2019年間,運動鞋潮牌的市場銷售占比達到了40%,市場規模增速達到了60%。

這一切都說明消費者的時尚意識在不斷增強,對潮牌的迎合程度也在逐年遞增,玩鞋這一小眾愛好,正在逐步被大眾所追捧。

與此同時,潮牌消費者的年齡與性別結構也都在發生劇烈變化。

《2019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數字行為報告》稱,中國購買奢侈品的人群越來越年輕,26-35歲的人群貢獻了高端奢侈品62%的消費額,18-25歲的學生人群也貢獻了12%的消費額。

看來我國的奢侈品消費正在由原來的中齡階層逐步向少齡階層轉移。

具體到潮鞋的總體消費額上,數據一直在蹭蹭的往上漲。

《2019潮流消費洞察報告之潮鞋篇》數據顯示,2018-2019年間潮鞋新品發售數量增加了150%,購買群體擁有較強的衝動性,他們通常都會在發售之後的四個月內瘋狂下單搶購,這段時間也是鞋販子最賺錢的時候。

年輕群體+衝動購買為炒鞋市場帶來了的巨大推動力,看到這一浪潮之後,熱錢紛紛湧入,球鞋電商如雨後春筍般扎堆出現。

垂直電商野蠻圈地

毒、nice好贊、get、有貨UFO以及StockX等APP,紛紛以評測機構+電商平台的姿態野蠻生長,從亞馬遜、淘寶和易趣等傳統電商手裡搶奪潮牌市場。

2018年,毒app已經達到月度GMV2億人民幣的成績,就連後入場的UFO也在雙十一上線首日突破了百萬交易額。

球鞋電商們錢賺得是響噹噹,可質量卻不斷遭人詬病。

以鑑別真假為主打賣點的毒APP,從今年起就不斷出現鑑定事故,發展到後來甚至有廠家專門做出了假的過毒四件套、get堅定和防盜扣,一時之間潮鞋真假難辨,讓不少消費者大呼上當。根據毒APP此前的自述,他們只有數百位鑑定師,本身工作量就存在超負荷的隱患,再加上線上鑑定難度大,所以也很難保證鑑定結果。

運營多年的有貨平台也時常出現讓消費者質疑的鑑定結果,這位消費者稱鞋款一穿上去就脫標,聯繫平台卻被告知「不提供任何售後」。

炒鞋致富、販賣焦慮

炒鞋之所以能形成一股歪風,主要原因還是媒體的推波助瀾。

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被戲稱為帶貨欄目,就是因為每個製作人都會大方展示他們的球鞋,穿上哪一款,哪一款就會成為近期的爆款,瞬間在各大平台銷售一空。

一些明星也是資深的限量版愛好者,比如白敬亭,日常就是喜歡穿各種潮鞋亮相,每次上熱搜也是三句不離鞋。

最近因為發新歌備受關注的杰倫,也是一枚潮鞋愛好者,從專輯《范特西》開始就酷愛展示自己的藏鞋:

運動和音樂原本就不分你我,許多愛玩鞋的人都是娛樂圈人士,這些原本處在小圈子裡的潮鞋收藏家,由於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在展現自己的同時,也讓全世界看到了他們腳下的潮鞋,這在無形中推動了全民玩鞋風潮。

另外,一些鞋販子或地下平台也會聘請寫手,撰寫一些諸如「炒鞋月入十萬」和「玩鞋逆襲人生」的雞湯故事,煽動讀者入駐炒鞋。

通過不斷的販賣焦慮,鼓動心智尚不成熟的學生黨衝動投資,甚至是貸款買鞋。

2019年6月,阿迪達斯yeezy發售,初始價格1899元,為了搶到這款限量版鞋子,上千人在街頭冒雨排隊,其中有不少都是學生。

半個月後,這款鞋子的價格成功被炒高了10倍,也誕生了不少或真或假的暴富神話。

由於眼紅龐大利潤,南京某大學就有不少學生進入了炒鞋市場,最後不僅沒賺到錢,反而背上了數萬的網貸。他們不知真正賺到錢的是極少數,大部分後來者都只能鎩羽而歸,這才是暴利背後的真相。

暗箱操作毫無底線

眼看著國外潮鞋遭到哄搶,一些國內商戶也坐不住了,許多「莊家」開始請人在電商平台上人為炒鞋,惡意操作平台規則,比如一款原價500元的豹紋格子,莊家會把平台上所有的500元鞋子全部買斷但是不下單,這樣其他人就沒法買了,然後再調高自己店裡的同款鞋價格,以此作弊炒鞋。

一款鞋子瞬間大漲價的情況,在如今的球鞋APP上十分常見,比如全球發行量只有89雙的Air Force 1 Mid Tisci White,原價只需要260美元,在StockX平台上卻被炒到31650美元的天價,而且還確實有人買。

就連本來不是限量款的鞋子,被買斷成稀有品之後也會漲價,整個潮鞋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但倒賣的暴利比黃金原油還高。

但是,如果把交易量算入考核標準,那你就會發現,它們並沒有那麼暴利,因為活躍在暢銷榜上的很多潮鞋的銷量都「不及格」。

如上圖所示,紅圈內的即為累計交易數量,除了阿迪達斯部分款式交易數達到了4位數之外,其他鞋款的交易數都少得可憐,試想一下,花高價買入的鞋款,卻遲遲無法脫手,等到網貸到期的那天會怎麼樣呢?

小結:「炒」字背後的殘酷

從炒房、炒股、炒幣到炒鞋,利益永遠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在「年入百萬」的個例後面,躺下的還有千千萬萬被當做炮灰的常例。

利用年輕人急功近利的心態,大肆鼓吹炒鞋暴利,聯合網貸一起牟取黑色利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韭菜一直都會再長出來,而割韭菜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yaKd20BJleJMoPMt3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