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孩子做數學啟蒙又不知從何入手,不如試試這3個小方法

2019-09-18   蘇青梵專治熊家長

之前總覺得學習數學沒什麼用,畢竟去市場買菜只需要會加減乘除就夠用了嘛,後來才慢慢了解,學好數學能夠提升人的思維和邏輯能力。

於是我就想啊,我數學不太好,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數學,我一定要好好培養他。假如他數學好了,再學好英語和作文,那基本高考進入重點大學是沒有太大問題了。

還好娃也確實爭氣,對數字也很敏感。剛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念數字,不知道其他孩子怎樣。兩歲就能數到10,兩歲半可以數到正數倒數100我是滿意的。

於是在平時也會刻意給他進行一些數學啟蒙,最近買了《邏輯狗》給他,差幾天3歲的年紀能答對大多數的題目,但是還是停留在只會數的階段,加減和數的分解有點迷糊。覺得在平時看的繪本上下點功夫。

之前看過《好餓的毛毛蟲》孩子很喜歡,這本算是初步增加敏感度的繪本了。裡面的毛毛蟲很貪吃,一天吃掉幾個李子,第二天又吃掉幾個草莓。數字從1到6逐漸增加。這次讀到的這本《斯蒂文,去幫媽媽買東西》也把基礎數學藏在了故事裡。不僅如此還加上了意外的情節,讓每個小朋友愛不釋手。


小時候看凱蒂貓的探險動畫片,就會幻想自己也去冒險的樣子,《斯蒂文,去幫媽媽買東西》能把孩子引入離奇的故事情節里,又給了他們完全不一樣的解決方式。

難怪亞馬遜的讀者會評價這本書,是他三十年來聽過他讀這本書書的孩子,沒有一個不喜歡的。這可以算得上是很高的評價了。

而這本繪本的作者正是英國圖畫書最高榮譽——凱特·格林納威大獎獲得者,作品曾獲得「交織著現實與幻想之趣」的最高評價的繪本大師約翰·伯寧罕。他被譽為最懂孩子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個繪本,你就明白了,故事從斯蒂文在幫媽媽去買東西時候開始,這一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斯蒂文在買東西回來的路上依次遇到了熊、猴子、袋鼠、山羊、豬和大象,而他們都想拿走斯蒂文購物籃里的東西。

所以斯蒂文損失了一個雞蛋、一根香蕉、一個蘋果、一個橘子......

斯蒂文買東西的路線是從家裡出發,然後經過了25號、有缺口的欄杆、裝得滿滿的垃圾筐、修人行道的地方、狗屋以及商店。


畫面重複更符合兒童閱讀習慣

有孩子的家長們還記得孩子小時候麼?他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要求我們給他們讀同一本書,或者講同一個故事,即使這本故事書翻的都快散架了。

他們每天重複也不厭煩,直到不認字的他們都能把整本書的內容背下來。這就是2-5歲孩子的閱讀方式,他們好像在吃書一樣,把內容一點一點的吃進自己的腦子裡。《父母的語言》作者研究發現,這是這個階段孩子們特有的讀書方式。

在這個階段他們得到的語言越多,對他們的智力提升更大。而孩子小時候的閱讀,是靠爸爸媽媽們讀給他們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喜歡重複,《斯蒂文,去幫媽媽買東西》里,斯蒂文每遇到一個想搶他東西的動物,畫面看上去都很相似,但是又不是完全的照搬,因為動物的神情和動作是完全不同的。

在相同中又帶著不同,孩子們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的玩起找不同的遊戲。

熟悉的生活場景裡帶著簡單的數學

斯蒂文用一根香蕉騙走猴子的時候,右側畫面里的香蕉會相應的減少,這個時候學霸家長們可以登場了,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數一數,原來有多少個香蕉,丟給猴子一支後還有多少支香蕉呢?

接著還可以讓孩子數數籃子裡總共有多少食物,最後斯蒂文回家時給媽媽帶了多少食物呢?

最後還可以發展個終極玩法,就是開始玩家庭小賣部的遊戲,孩子當小賣部老闆,父母做買家,去小賣部購買東西。

這些遊戲都能給孩子做數學啟蒙,最後一個遊戲還能提升孩子的金錢意識。


天馬行空的想像帶來一場奇妙冒險

回過頭來想一想,短短一段買東西之路,對斯蒂文來說怎麼這麼崎嶇,為什麼就會有這個的冒險經歷呢?

這其實是這本書里最吸引孩子的地方,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讀完之後一定也在自己心裡醞釀著一場小小的冒險之旅。

又或者其實這一切都是斯蒂文幻想出來的,根本就沒有這些動物出來搶他的東西,不過真相是什麼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媽媽也不會因為斯蒂文買回來的東西少了,而過度責備他。

因為家從來就不是個該講理的地方,愛才是最重要的。


《斯蒂文,去幫媽媽買東西》里的小心機可不止有我提到的這些,在碰見一個個為難他的小動物時,斯蒂文可沒有扔掉東西抱頭逃竄,而是用自己的小腦筋大智慧突破一個個困難。這些小秘密就留給大家到書里細細品讀吧,總之這是一本很可愛,很適合孩子讀的繪本。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