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每位讀者先拋開自己的地緣屬性,將目光放大到全國範圍,我們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哪座省會城市的知名度和存在感最低?
如果沒有既定答案的朋友,大多數會這樣去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在腦中把那些GDP排在全國倒數的各個省份羅列出來,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當地的了解情況)和親緣性(自己身邊是否有來自當地的朋友)給出一個自我判斷的排序,畢竟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座城市的經濟決定了它的地位與排序。
實際上像西藏、青海、寧夏這樣三省、自治區GDP加起來只有8000多億的地區,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卻並非經濟排名那樣墊底,其首府、省會拉薩、西寧、銀川的經濟首位度也達到了37%-52%,三座首府、省會城市在本省內的輻射影響能力也是其他市、區無法撼動的。
倒是像安徽這樣地處我國華東地區、瀕江近海、地區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存在感一直不高,像其他省份的朋友提問「安徽省會是哪座城市」時,甚至還有人帶有試探性的詢問一句「黃山」作為答案,足可見安徽省會合肥市的存在感有多麼低。
區別於其他省份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先秦等歷史朝代,唐朝時期安徽分屬河南、淮南、江南道;元朝設置行省,安徽又地屬河南、浙江兩行省;明朝安徽屬南京管轄;清初時期,南京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分別取自當時安慶與徽州兩府的首字。
清嘉慶合肥縣傅城郭圖
合肥市自秦朝至明代一直為郡縣,不同時期分屬九江郡、淮南郡、廬江郡、廬州府、安慶道,直至1945年合肥成為安徽省省會,1949年合肥縣和平解放才正式設市。
正是因為合肥一直以來都是縣制單位,不同時期又分屬不同郡、府、道,直至解放後才正式設市成為安徽省會,又因安徽省內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瀘州文化四個發展源遠流長的文化圈組成,因此在安徽省內民間對於合肥市的省會地位認同感並不高,臨近江蘇和浙江兩省的安徽部分地市受江浙的輻射影響更大,加上歷史原因,因此造就了合肥這個省會城市存在感較低的局面與現狀。
50年代的合肥老照片,源自網絡
的確對比鄰省省會南京與杭州,合肥市無論是在經濟、在校大學生數量、醫療等綜合條件方面均不占優勢。
十年之前,2009年作為浙江省省會的杭州市當年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98.66億元,位列全國第8位;江蘇省省會南京2009年實現GDP4230.26億元,位列全國第17位;而彼時的合肥GDP僅為2102.12億元,排名全國第43位。
然而經過十年的穩健發展,2011年安徽三分巢湖,其中廬江縣與巢湖市劃歸為合肥市管轄;同時合肥市依託中科大和中科院的科教優勢,全市共設有院士工作站47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7個,在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處於全國前列,與上海、北京和深圳獲批建設我國首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同時在相對應的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取得驕人成績,2018年被授予「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心城市及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其在新能源、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產業入選國家新興產業集群名單中處於第一方陣;2019年12,隨著京港高鐵商丘至合肥段開通運營,安徽省北部的阜陽和亳州兩市進入高鐵時代,安徽省全部16個省轄市均通高鐵。
截止到2019年底,合肥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9.40億元,位列全國第21位。十年時間,合肥市實現了全國經濟排名攀升22位的驚人成績,這一增長速度位列全國省會城市之首。
原本那個藉藉無名,甚至還被本省部分地市排斥的合肥就這樣精進不休的一路追趕超越。近日,合肥市又一次被媒體刷屏,先是中國電子與合肥達成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現代數字城市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等多方面超百億的投資合作;另外蔚來汽車中國總部正式落戶合肥,蔚來企業將會以合肥為中心規劃發展,建立研發與生產基地,同期合肥市通過「雲」簽約共完成簽約了共計102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投資。
過去的2019年,合肥市不僅取得了驕人的經濟成績,同時也順利被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規劃》確定了合肥市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同時強調了合肥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樞紐的城市地位。
合肥市在城市產業發展中定位清晰明確,其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光伏及新能源、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等新型產業方面發展成熟,區域內聚集了長鑫存儲、京東方、科大訊飛、中國聲谷等一系列的優秀企業和平台,同時繼續發展、優化江淮大眾、陽光電源等在內的新能源研發製造基地。
過去十年來合肥市堅持創新發展的優秀基因,依託本地的科教、製造業平台,一方面不斷鞏固自己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另一方便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建設長三角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未來的合肥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