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腸息肉能一拖再拖嗎?

2019-07-23     醫療界知識傳播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就是膽囊黏膜上隆起的一個「肉疙瘩」,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膽囊息肉的隱蔽性強,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任何症狀,體檢時才被發現。

雖然說膽囊息肉良性居多,但是超過1cm建議切除膽囊。對於小於 5 mm 的膽固醇性息肉,服用藥物加上飲食調節和適當運動可有效果,對於膽囊腺瘤樣息肉,藥物並無任何效果,定期檢查超聲(每3-6個月複查),觀察有無息肉大小或形態的變化,一旦出現有手術指征,影響生活和工作,應積極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

(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

(2)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在觀察隨訪期間,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

(3)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膽囊功能差,進展迅速,年齡大於50歲;

(4) 都卜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癌變評估風險很大的息肉;

(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

(6)有明顯症狀且反覆發作,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腸和其他膽道疾病後,可行手術治療。

02

腸息肉

腸息肉是息肉的一種,指的是我們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包括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多發生在中年以後,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

臨床上,息肉既可單獨出現,也可成千上百的聚合,其中「腺瘤性息肉」最為常見,是癌前病變的一種,與大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案例:58歲的張大爺最近總是被排便問題所困擾,不僅經常便秘不說,還時有便血的症狀,本以為是自己的痔瘡病犯了,結果到醫院一查,卻顯示自己患有大腸息肉,是大腸息肉導致的排便性狀改變。

醫生說:張大爺的息肉病理類型為腺瘤樣息肉,直徑超過了1cm,而且有側向發育,這種息肉極易發生惡變,所以建議及時切除。

一聽到要手術,張大爺連忙否決,害怕會有因為手術帶來的創傷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比如腸穿孔。但隨著醫學的發展, 這種幾率連0.01%都沒有,可張大爺就是不聽,匆忙辦完手續出院了。

其實,多數息肉是無害的,但是一查到腺瘤性息肉,就要格外引起注意,研究發現,有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

這種息肉屬於腫瘤性息肉,惡變的風險特別高,從一個腺瘤性息肉到大腸癌,往往就是5-10年左右的時間。

因此,一旦發現,還是謹遵醫囑,小心久拖會拖成大病。

不過說到底,人們還是最懼怕腸息肉所帶來的不良後果——腸癌,其實,腸癌發生前,身體還會伴有4種異常!

異常1:大便形狀改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是腸癌的一個重要信號, 平時要多加留意。

當便便變細或稀爛時,就很可能不正常了。因為正常的直腸和肛門,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直徑,所以大便排出來比較粗。

相反,突然間變細或稀爛,就有可能腸道長有腫瘤,壓迫到了便便。

異常2:腹痛。多數腸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適等表現,尤其進食後,疼痛異常加重,還可能伴有間歇性腹瀉或便秘。

一般情況下,右半結腸癌疼痛 常反射至臍上部;左半結腸癌疼痛 常反射至臍下部。

異常3:排便改變。腸癌會導致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二者互相交替;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排便時可能腹部絞痛,便後緩解。

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但如果你超過4~5次,就一定要小心了。

異常4:放屁次數增多。如果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肪的攝入量太多時,超出了小腸消化吸收的範圍,進入大腸這個「發酵罐」中,過多的營養物質就會導致菌群失調,大量合成胺類物質,胺即致癌物。

胺,或為液體,或為揮發性氣體,十分臭。所以,人們吃得太多太好,腸道負擔太重,就會放臭屁。比如每天放屁超過了20次,放屁很臭,還有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就要警惕腸癌了。

腸息肉患者,平日裡做好這5點,腸道健康,癌症不來擾!

第一點:戒掉煙酒癮

第二點:多食膳食纖維

第三點:運動增加腸蠕動

第四點:少宵夜刺激

第五點:重視腸鏡檢查

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溫馨提示:體重過於肥胖者;經常性腹瀉,且連續3個月以上的人;經常吃高脂、高熱量食物、生活不規律、吸煙嗜酒、熬夜、情緒不穩定的人,更要重視腸鏡檢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tLTMGwB8g2yegNDPc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