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話題講的是撞倒南牆的人。撞倒南牆的人,可以理解為「一條道走到黑」的人,「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人。這是貶義,一根筋嘛。也可以理解為「不到黃河不死心」的人,這便有了中性的意義,立志,但也許志向不切實際。還可以理解為「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又是褒義了,豪情和壯志啊。
可以說,一切既有的文明都是牆,一切新的創造都要撞牆人。美國經濟學家熊彼得說:大的創造都帶有顛覆性,顛覆是什麼,就是把牆撞倒了。撞倒了南牆的人,大都是勝利者,勢也,運也,他們以自己的堅毅人格,精神定力和實踐能力,將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組合成一股合力,讓他撞倒了南牆,他是幸運者。但是我們要看到,在他們之前之後,在他同時,有更多的人被南牆所撞倒。這些被南牆撞倒的人,會被譏笑為不識時務,不自量力,被看成是失敗者。不過,我今天,在這個講台上,卻想為那些被南牆撞倒的人點贊、喝彩。是他們為最後那位撞倒南牆的勝利者、那根壓倒駱駝的稻草,積蓄了人氣、力氣、精神氣,積蓄了智慧和經驗。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省文聯家屬樓與省雜技團是鄰居,有天晚上,院子裡黑黑的,雜技團排練場門口有兩個小孩,站在那裡,看來非常害怕,一會兒燈滅了,他們用腳蹾一下,把燈蹾亮,一會又滅了,他們又蹾一下。我說你們幹什麼呢,這麼晚還不睡?他們說老師讓我倆罰站,因為不守紀律。他們是雜技團的小學員,才七八歲。就是這兩個孩子後來合練一個雜技,斷磚,用磚砸腦袋,把磚砸碎斷。一個孩子用力太猛,不小心把自己砸成了腦震盪。他不得不退出學員班,打雜、陪練。
而另一個孩子決心要完成兩人的初心。不立天下志,安有可成之事?在老師指導下,他更科學地對待這個煉功,研究磚最易斷的部位,研究頭最能受力的部位,又研究砸的學問,研究磚、頭、砸三者的最佳關係。然後循序漸進,先用硬橡膠胎砸額頭,然後用厚書砸,慢慢的、一點一點加力度,加硬度。終於練好了這一門絕活。他出師後成了團里台柱子。後來還以一個高難度的空中翻滾獲得了全國獎,25歲就評上正高職稱。他是從撞橡膠開始,慢慢在適應中變強大,在煉習中學智慧,最後「嘿」的一聲,磚斷了。而先於他撞磚的那位小夥伴,後來陪練也不當了,擺了個小攤。
他得了獎,專門去感謝小夥伴,說:沒有你,就沒有我後面的堅持,也沒有我今天的領獎。我是跟著你走,走向領獎台的。他們現在還是朋友,我跟他們還有聯繫。我想,我們應該為那位撞倒南牆得獎的孩子點贊,也應該為那位被南牆撞倒的孩子點贊。沒有他的勇氣和志氣,第二個孩子不會以循序漸進的科學方式走向勝利。
我還要為另外一位勇撞南牆卻被南牆撞倒的人點贊,他在上面兩個年輕人之前兩千五百年,已經是聞名於世界的思想家,他叫蘇格拉底。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並稱「希臘三賢」,是世界軸心文明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只比孔子晚生18年,是希臘的孔夫子。
他竟然是被自己構築的南牆撞倒的!處在奴隸民主制的雅典城邦,蘇格拉底極力主張「法制為貴」,法律是城邦強大的根本,要堅定地執行。但是,後來他的政敵卻誣陷他犯有腐蝕雅典青年的罪行,被執行官會議投票判定服毒處死。他本可以祈求寬恕,或者逃離,學生們已經安排了逃走的途徑,但是他拒絕了。他不願向政敵低下高貴的頭顱,更因為他要以死維護法治的尊嚴,至死不違反自己曾贊成的法制。死前他還在鎮定自若地與學生討論學問,也拒絕吃死刑前豐盛的晚歺。牢卒感動得淚流滿面,說從未見過這樣的人。
他以自己的死維護了自己主張的「法制為貴」,因而有了更多的追隨者。可以說,古代西方法制觀念比古代中國更為深入人心,其中是有著蘇格拉底們鮮血的澆灌的。是的,他死在自己構築的法制的南牆之下,卻撞向了躱在法制南牆後面的非法制力量,從根本上促進了歐洲法治構建的進程。他其實是歷史長河中的勝利者。
下面我要說的這個人又不同,他似乎在橫亘於前的南牆下猶豫過、退縮過。但是他卻千古留名,成為中華文化風骨的一個標誌人物。他是我們陝西韓城人,工作在漢長安,不用說,大家知道他叫司馬遷,司馬子長。他在漢武帝判定李陵叛國的時候,出於事實和正直,挺身直言,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寡不敵眾,降敵是權宜之計。這就觸怒了皇帝,下令處死他,或者用重金贖買自己的生命,或施以宮刑。你剛烈吧,正直吧,我偏讓你從此無根地苟活著!窮文人哪有錢贖罪,但他也沒有像蘇格拉底那樣慷慨赴死,他選擇了屈辱地活下來,領受了宮刑。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寫到了自己當時的心情:他被眾人羞辱,沒臉祭掃祖墳,每日愁腸百結,精神恍惚,不敢見人,冷汗沾濕了衣襟,百代之後這恥辱也洗不清啊。但是有一個聲音,他父親司馬談的聲音一直在心頭迴響。父親也是一位史官,臨死前要他承繼自己的續史之志,承擔史官之責,記錄歷史以留存後代。這不光是乃父的遺訓,也是歷史給予他的崇高使命。他當時跪答父親:小子不才,一定完成父親的遺願,不敢稍有懈怠。從此司馬遷拿起了史筆,扛起了史責,恪守著史心,在油燈竹簡上熬過了自己的餘生,韌強的寫著,寫著,寫著,終於完成了煌煌大著《史記》。《史記》不但創建了中國文史不分家的傳統,創建了以紀傳體寫通史的中國史學寫作體系,而且敢於對當朝的、在任的皇親國戚乃至漢武帝作功過評價。魯迅說這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保留了中國上古史、中古史的無數資料。成為見證這一段歷史的鐵證和資料庫。尤其是他獲得了歷史的代言權。中國的那一段歷史,現在不是聽司馬遷在說嗎?不是司馬遷說了算嗎?你剝奪我說話的權利,我卻拿到了歷史的話語權!這就是司馬遷。中國第一史官,中國的史聖。
司馬遷對朋友說,我是個平庸的人,並不懼死,要死很容易,但輕易拋棄列祖列宗的囑託,那才叫不忠不孝啊!是的,在漢武帝處罰他之後,司馬遷沒有一頭向南牆撞過去,但是司馬遷卻撞向了一座更高的南牆,這就是文化精神、歷史精神的南牆。對他來說,活著比死去更不容易,更需要勇氣!漢武帝閹割了他的身體,卻閹割不了他的人格精神,反倒是他把漢武帝釘在了史書的簡冊之中。漢武帝不愧是歷史的強人,司馬遷卻成為了世界文化名人。他以對南牆一時的妥協,最後取得了更高層次的勝利。他以自己在生命平台的妥協,最後在歷史平台上撞倒危乎高哉的那座牆,而成為更大、更高的勝利者。
司馬遷和蘇格拉底告訴我們,只要自己心裡沒有牆,這個世界就沒有牆!
那些撞倒了南牆的人,應該說都是成功者、勝利者,他們不是莽撞,他們藉助於天時、地利、人和,主要是以自己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力量撞倒了南牆。但同時,我們也要具體分析風雲變幻的歷史複雜性,的確有不少亂撞南牆的人,也有不少不敢撞南牆的人,還有更多被南牆無謂撞倒的人。不過在今後的人生路上,他們都有可能成為成功者。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不可能有簡單的結論。在這個複雜的現代社會,我們不能做一個傳統人,也不能做一個簡單人。現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強大的預測力和判斷力。包括大數據在內,人文與科學多座標上的新成果,給撞南牆,給創新丶追求、探索,提供了許多至為充分和精確的科學判斷依據,這使我們創造創新時風險小多了,成功率大多了,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人生,也便有了許多新的可能性。
讓我們以撞南牆的精神 ,為人類,為民族,為自已的人生爭取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拓展更大的新的空間!
(本文系2018年5月20日,肖雲儒老師受邀參加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的《拙見.西安「南牆打破者」》人文話題專場的精彩見解)
作家簡介
肖雲儒,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青年時代提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影響深遠。年屆八十高齡,依然筆耕不輟。2014年至2017年,三次驅車重走絲綢之路,行程4.5萬多公里,從西安分三個線路到訪羅馬、印度、中東歐共32國90多個城市。出版了《中國西部文學論》《西部向西》《絲路雲履》《絲路雲譚》《絲路雲箋》等21部著作,先後獲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獎、中國圖書獎等20多個獎項。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mRbtm0BMH2_cNUgqLT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