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魯義善:水產養殖動物病毒尚未發現感染人類

2020-03-02   海洋與漁業

│魯義善│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食品法典(CAC)抗菌素耐藥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專家工作組成員,農業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獸藥殘留與耐藥性控制專家委員。

研究方向為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主要集中在魚類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受到熱議。


為進一步探討「新冠肺炎」與水產品的關係,《海洋與漁業》記者專訪了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魯義善,他表示,「一方面,沒有證據指出新冠肺炎來源於水產養殖動物,另一方面,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不太可能直接傳染給人類。」


在採訪中,魯義善從病害學的角度,剖析水產品食用安全問題,並一一解答當下群眾最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基於「水產品未發現有人畜共患病毒病」的前提,魯義善建議消費者,對於質量有保證的水產品、海產品,採用合適的烹調方法,便可放心食用。


水產養殖動物與禽畜存在生理性不同


《海洋與漁業》:此前,「新冠肺炎」一直被傳首發在華南海鮮市場,很多人因此將矛頭指向水產品,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魯義善:根據相關報道,第一批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中有半數去過海鮮市場,因此很多人將矛頭指向水產品。但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第一,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是一個綜合性的市場,雖然名字叫「海鮮市場」,但銷售的動物產品種類繁雜;第二,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本次「新冠肺炎」的源頭,尚存爭議。因此,將矛頭指向水產品是毫無道理的。


《海洋與漁業》:後來,有專家指出「新冠肺炎」與多種哺乳動物存在密切關係,它們與水產養殖動物有什麼不同?

魯義善:目前,關於「新冠肺炎」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包括菊頭蝠、果子狸、穿山甲等等。我認為,相對於來源於水產動物的說法,來源於上述野生哺乳動物的說法更有說服力。水產養殖動物,包括魚、蝦、蟹、貝、參等,皆為相對低等的變溫動物,而病毒是依附細胞而存活的,其感染和複製、裝配,都需要相對穩定的微環境。因此,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不太可能傳染給人類,起碼目前還未見相關報道。


《海洋與漁業》:對於網傳的水產養殖存在「動物糞便作肥」、「池塘洗便桶」等說法,甚至從而導致「糞口傳播」,這樣的擔心有道理嗎?

魯義善:首先,你所提到的「動物糞便作肥」的生產方式,屬於早期水產養殖行業中存在的一種「livestock-fish」互作模式。在201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水產藥物精準、負責任應用國家行動計劃」第二次會議中,曾經專門對這種模式的安全性進行過討論。目前,該模式中的傳統粗放作業,比如豬魚混養,魚鴨混養,在國內已經很少出現。隨著科技進步,「livestock-fish」出現了升級版,尤見於東南亞國家,我國南方也有,但均能做到豬、魚分區養殖以及糞便的發酵、產沼氣、種菜等無害化處理。


其次,即使「新冠肺炎」存在糞口傳播途徑,但其作為一種細胞內寄生的生物,離開宿主,在自然環境中存活時間有限。最後,還有一個病毒濃度的問題。所以,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水產養殖動物病毒尚未有感染人類的先例


《海洋與漁業》:目前,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主要有哪些?

魯義善: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病包括魚類的鯉春病毒血症、鯽造血器官壞死病、錦鯉皰疹病毒病、鯉浮腫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草魚出血病、病毒性神經壞死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以及蝦蟹類的白斑綜合徵、蝦虹彩病毒病等十多種。


《海洋與漁業》:這些病毒會感染人類嗎?是否已經有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手段?

魯義善: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病尚未有感染人類的先例,但它們會給水產養殖戶等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作為病毒病,幾乎沒有特效藥,但作為脊椎動物的魚類,其病毒病是可以依靠疫苗實現預防的,目前我國已有一些魚類疫苗獲批。


《海洋與漁業》:相比哺乳動物,水產養殖動物在病害防治上,理論研究和方法操作是否更難?

魯義善:事實上,相比哺乳動物來說,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的工作的確更難。一般哺乳動物的疾病採用個體治療方法,而水產養殖動物的疾病就需要用群體治療法,正因為這樣,很難做到精準施藥。


水體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環境,有機質非常豐富,潑灑類的藥物進入水體後,會發生哪些變化,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而對於內服藥來說,當藥餌投入水體後,生病的魚由於搶食能力弱於正常魚,導致該吃的個體沒吃到,不該吃的反而吃了,這些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由於水產養殖動物的特殊性,其病害防治研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年來,水產病害科研團隊正不斷壯大,技術設備正不斷升級,默默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希望,這項工作能得到相關部門更多的支持。


建議多食用合格的水產品


《海洋與漁業》:食用水產品是否對身體有益?

魯義善: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但我們對水產品的人均消費卻遠遠低於我們的近鄰日本。作為一種優質的動物蛋白,水產品對於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等具有一定的優勢,關於這一類的科普文章非常多,我就不再贅述。所以,在此疫情期間,我更加鼓勵大家食用水產品,當然前提是安全的產品、安全的烹飪方式。


《海洋與漁業》:在抗疫期間,百姓應如何食用水產品?

魯義善:如上所述,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不太可能直接傳染給人,除非水產品被污染,同時食用方法不得當。因此,我建議對於絕大多數水產品,在食用時要煮熟,儘量不要生食;對於以生食為主的三文魚、金槍魚等食材,也不要因噎廢食,只要質量有保障,符合檢驗檢疫標準,可放心食用。


來源:《海洋與漁業》

記者:李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