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都:生態增優群眾增收 林業扶貧見成效

2020-03-26     中國縣域經濟報

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何丹瑤

每天吃過早飯,甘肅武都區隆興鎮對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賀文革都會收拾利索,帶著擴音喇叭、柴刀和水壺,沿著崎嶇的山路巡護山林。「森林防火馬虎不得,政府讓我當這個護林員,既是對我的照顧,也是對我的信任,我一定把林看好」。像賀文革一樣,全區由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的生態護林員共2566人,因為有了這份護林員工作,他們人均每年能拿到8000元工資。設置生態護林員既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新路子,也是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的一條好路子。

去年以來,武都區將生態建設和精準扶貧相結合,把扶貧政策落到實處,選擇有勞動能力並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作為生態護林員,政府與生態護林員簽訂管護協議,生態護林員保護森林資源,為守住綠水青山提供堅實保障。據了解, 2019年全區選聘生態護林員3316人(續聘2018年生態護林員2566人、新增750人),資金26528萬元,每人每年8000元,目前人員選聘正在上報核實中,資金已到位。

「我家種了一畝二分地的桃子樹,一到冬天休眠期我們就在桃樹底下種些白蔥、蒜苗。到四五月我們的桃子又豐收了,這樣我們的收入就增加了不少。」豐收的喜悅掛在李高林黝黑的臉上。不單單是李高林一家,在漢王鎮馬壩村家家戶戶這段時間都在忙著採挖蒜苗。馬壩村是武都區有名的水果村,該村發展桃子、枇杷、葡萄、草莓已有多年歷史,水果是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2019年全區發展林果產業1666畝,投入資金100萬元,主要在郭河鎮馬爾溝村實施。同時,區扶貧辦撥付專項扶貧資金100萬元,在安化、坪埡、蒲池、甘泉、佛崖、玉皇、三河、外納、磨壩和蒲池9個鄉鎮實施花椒綜合管護3720畝。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務並按項目進度撥付了資金。

武都區通過落實扶貧政策、發展產業、技術服務等途徑,大力開展林業扶貧工作,實現生態增優、群眾增收。立足林業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鼓勵有資源、有條件、有勞力的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產業,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欖、核桃以及大果榛子、香椿、木龍頭、梭羅果等經濟林果為主,森林旅遊、農家樂、生態休閒為補充的多種林下經濟模式,改善了當地人居生態環境,為新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目前,武都區全面落實林業惠民各項政策,2019年累計發放公益林森林補助金1558萬元,退耕還林補助資金7374.15萬元,約有1.8萬戶農戶受益,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401戶。通過生態護林員、草管員選聘、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林果產業發展等生態扶貧項目工程的實施,惠及了廣大貧困農戶,提高了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全面發展,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eqtFXEBfwtFQPkdKmi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