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講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根據器物的外形特徵以及地層的疊壓關係分為了早、中、晚三期,以及各個時期陶器的主要特徵,今天我們就著重提取當時出土的幾件代表器物,從這些陶器的製作工藝以及器物造型,去揣摩古代大汶口先民的智慧財富以及精神信仰。
紅陶獸形壺
這是1959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紅陶獸形壺,它是一件盛水盛酒的容器,屬於夾沙紅陶,器表光滑。整個器物塗紅色陶衣,動物造型,形體肥碩。後背裝有提梁,後身是桶裝注水口與出水口在功能上相對應,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獨有的器型,也是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鎮館寶物之一。
八角星紋彩陶豆
八角星紋彩陶豆於1978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它色彩艷麗、紋飾神秘。豆在古代是一種盛食器皿,形似高足盤,或有蓋。這件八角星紋彩陶豆,是大汶口先民使用的盛食器。而八角星紋樣式的紋路,則蘊含了古代先民對於上天的感恩和敬仰之情:光芒四射的太陽,向外四射的八角寓意著無際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表現出人對世界的認識,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紅陶鏤空豆
這個是1959年在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紅陶鏤空豆,盛水器,屬於泥質紅陶,侈口折腹盤,圈足裝飾圓形與三角形鏤空紋,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作品。
白陶鬹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製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鬹是原始先民用來燒水的容器,古人運用形象誇張的藝術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穩定性原則為基礎,創出三個袋形錐足,具有增加受熱面積以縮短烹煮時間的作用。這件白陶鬹是目前我國所有白陶鬹中歷史最悠久、造型最美、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該器是由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胎壁較薄,質地卻很堅硬,體現了制陶技術的又一新進步。
紅陶三足折腹鼎
1959年出土于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屬於炊煮器皿。大環形的蓋子,小口折腹的器身使熱量不易擴散,既節省能源,又增加器物的容量。
大汶口陶器不僅是那個時代的文明標誌,還蘊含了古大汶口人的智慧財富以及精神信仰。陶器能傳承至今,除了其豐富的實用價值,更多的是支撐在背後的文化因素,那種對上天贈予的感恩與敬畏,這不是無知,而是對萬事萬物的感恩之情,這種思想也不著痕跡的影響著當代人的行為。懂得感恩,心存慰藉,將這種美好的精神傳承下去,這大概就是古人想要通過這些歷史遺存寄予我們的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Xh1MnEBrZ4kL1ViG-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