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商人出黃河

2020-06-30   城市生活圈

原標題:天下商人出黃河

大約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的華夏祖先,逐漸進入原始社會末期。這時在原始公社內部,私有觀念逐漸產生,氏族部落首領之間和氏族成員之間,開始有了最初的「以其所有,易其所無」的物物交換,這種原始的物物交換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商品交換。

夏禹之後

夏禹之後,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的原始部落開始逐步進入奴隸社會。

由於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也日益頻繁和廣泛,這時,一般等價物——貨幣,也開始逐漸形成固定。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開始逐漸從原有的生產活動中分離了出來,他們不再從事具體的生產活動而專事交換,並且從中獲得實物和貨幣的利益。

這部分專以交換和牟利為己任的人,就是後來我們通常說的商人。

這部分最早出現的商人,應該就是黃河商人的始祖。

商末周初

在我國,商人的出現大概最早始於商末周初,這從「商人」一詞的來源可略知一二。

據民間傳說,周滅商後,為了防止商族遺民的造反,下令把商朝遺民從商都朝歌遷居周都洛陽一帶。

商族遺民遷居後,因脫離生產,身無一技之長,因而生活境況大不如前。

根據商族人原來就有「冶遊」和「重價」的習俗,以及周朝貴族對各地物產的需要,於是周王勸戒商族遺民進行販運和交換。

久而久之,商族人做買賣的越來越多,民間便習慣上把做買賣的人統稱為「商人」(即「商族人」),以後,「商人」便成了做買賣人的一種代稱。

由於商族人在當時是賤民,因而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也被認為是低賤的,這種習俗延續下來,便成為我國一段時期以來一直輕視商人、輕視商業的根源。

春秋戰國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商品交換也進一步頻繁,商人也越來越多,並出現了一些擁有巨資的大商人,如子貢、計然、范蠡、白圭等。

子貢

據記載,子貢是孔子的學生,複姓端木,名賜,春秋末年衛國人。

子貢十分擅長經商,不願做官,駕御的車馬成隊,其財富足以結交諸侯,成了孔子七十二個學生中最有錢的一個,所到之處國君都用上賓之禮來款待他。

據傳說,孔子周遊列國時,經濟上主要靠子貢的支持 ,孔子在陳蔡被圍絕糧時,又是子貢以「所齎貨」,突圍出去,糴得米一石而解除困境的。

子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經商的文人。繼他之後,計然、范蠡等人在棄官之後也從事經商,並成為當時大富商。

計然

據記載,計然是春秋時蔡濮丘上人(今山東省臨淄縣境內),姓辛,名研,字文子,因善於計算,人稱計然。

據史載,越王勾踐被困於會稽臥薪嘗膽,求策於計然,計然向勾踐提了七項強國策,越王付諸實施,十年後越王果真強大了起來,打敗了吳王夫差。

計然對經商之道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貫流通、戒停滯;二是控制物價,崇尚平均;三是趁時進銷、「無敢居貴」。

范蠡

范蠡是計然的學生,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市)三戶人。

他幫助越王打敗吳王之後,看到越王沉湎於酒色美女便棄官而去,泛舟江湖做商人去了。

范蠡先到商業發達的齊國,不幾年便因善於經營而積財至數十萬。

齊人聽說後,便拜他為相,范蠡做了幾年齊相,覺得「久受尊名,不祥」,於是第二次棄官,並把所有財產盡數散發,然後跑到「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商業城市陶邑定居,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

他常用計然的貿易理論,很快又富了起來,成了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富商。

范蠡的傳奇性故事,在我國民間曾廣為流傳,他在政治風濤里縱橫捭闔,進退自如;在商賈生涯中通權達變、經營有方,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白圭

在我國民間,白圭被尊為商人的祖師。

白圭,名丹,周國人。是繼計然、范蠡之後的最大商業理論家和實踐家。

白圭生活於戰國時期,是以經營農副產品為主的商人,他以善經營而名揚天下。

晚年時,他在積聚了大量財富的同時,又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理論,並開館授徒,使之流傳於後世,為後來的經商者所師法,並因之被尊為商人的祖師。

白圭的經商要訣主要有:一是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二是薄利多銷。三是作為商人,必須具備「智、勇、仁、強」四個字。

「智」是要順應時變,「勇」是要當機立斷,「仁」是要懂得取與,「強」是要能有所收,即能夠耐心等待,不輕舉妄動。

白圭的這套經商理論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有效和正確的,難怪他被歷代的商人尊為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