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永君:你好,延安

2019-08-02   文學陝軍

從綏德出發去延安,正是陝北槐花盛開季節。

清晨的陽光照耀下,國道兩旁一樹樹槐花,一片燦爛,一片芳香。一峁峁綠樹,一排排窯洞,與溝底的一條條大河小溪應和著,組成黃土高原初夏獨有的景色。

清澗過去了,延川過去了,延安城遙遙在望。

我又一次看到了延河橋,望見了寶塔山。這詩里的寶塔山,這歌里的寶塔山哦,永遠讓人感到親切與激動: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曾記得,延水河邊飲戰馬,寶塔山下把兵練。曾記得,軍號陣陣上征途,東渡黃河把敵殲…….」

這歌聲,把人們再次帶到那戰火紛飛的歲月,接受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洗禮。

我想問: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為什麼要落腳陝北?為啥要在延安安營紮寨打江山?

延河水答:陝北有劉志丹的紅軍根據地。陝北有長城,有黃河,有黃土地,有信天游,有秧歌。陝北人淳樸、厚道、仗義,個個都是骨實漢;延安的寶塔山高,鳳凰山秀,清涼山奇。延安的土窯洞暖,延河水甜,小米飯香。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

1935年10月19日,從南方出發的30萬紅軍長征隊伍,到達陝北時只剩下二萬五千人。極度疲憊,衣衫襤褸而精神昂揚的紅軍隊伍,在延安母親般溫暖的懷抱里,漸漸恢復了元氣,滋養了精氣,振作了士氣。

「千里的那個雷聲喲萬里的閃,咱們革命的力量大發展。」

跟在遊客後面,走進一條狹窄深山溝里的楊家嶺,在領袖住過的土窯洞裡,我端詳流連;在主席種過的菜園前,我久久駐足。

1940年至1943年,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糧食、一尺布」進入邊區,延安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毛澤東曾說「我們曾經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我想問:延安軍民靠什麼度過這個難關?

楊家嶺的槐樹答:「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自已動手,豐衣足食。」

「解放區呀麼嗬嗨,大生產呀麼嗬嗨,軍隊和人民齊動員呀麼嗬嗨。」

延安軍民大生產,邊區群眾大生產。王震率359旅在南泥灣又戰鬥又生產,個個是英雄,人人當模範。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陝北的好江南。

毛澤東在楊家嶺對面的山溝里開墾出一塊菜園,種上西紅柿、辣椒、土豆等蔬菜;朱德王家坪的菜園年年獲得大豐收;劉少奇、張聞天經常在田間地頭參加勞動;周恩來、任弼時參加軍民紡線大競賽。

儘管,延安軍民物質極度匱乏,吃最簡單的食物,住最原始的窯洞,穿最樸素的布衣,但他們的精神卻無比充盈。因為啊,延安,承載著千秋萬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蕩蕩,匯成一條暖心的滾滾熱浪。那一股熱啊,能讓長空變成熱天,能讓大地變成熱土。

延安的神奇與魅力,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全國一批又一批文化藝術界的青年才俊和名流精英,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而來。「魯藝」成為文藝精英們各顯其能的藝術殿堂。

延安也引起美國人的興趣。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裡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民之間的關係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讓美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有三點:一是延安人對金錢不感興趣;二是延安人待人接物講實效,不尚虛文;三是延安人沒有開口要美援。

在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側山腳下,我看到了《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

廣場正面是張思德花崗岩雕像、張思德的故事和《為人民服務》講話浮雕牆。山體上「為人民服務」五個鮮紅的金屬大字如五把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延安的天空與大地。

1944年9月8日,一個金秋時節,毛澤東在這裡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演講。我耳邊仿佛響起偉人那洪亮的聲音:「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

陝北的群山掀起驚濤般的迴音,棗園的樹林嘩嘩齊鳴,華夏大地響起陣陣春雷。這金燦燦、沉甸甸的大字,這字字千鈞的號令,這金子般的座右銘,成為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革命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黨的最根本的宗旨。

「為人民服務」,這聲音飛上清涼山,飛上寶塔山,傳遍華夏大地;這聲音,像寶塔山上升起的太陽,光芒四射,照亮了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

「為人民服務」,這句話被寫入《黨章》,寫入《憲法》,寫進中南海,戴在周恩來總理的胸前,牢記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裡。從生產大隊的黨支書,到黨的總書記;從延安梁家河到北京中南海,習近平始終牢記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夙夜在公,一心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他多次強調: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紅色與革命,是延安永恆的主題。

紅色基因,延安精神已深深地滲入到延安人的血液中,根植在延安人的生命里。

2019年5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顯要位置刊登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新聞《延安告別絕對貧困》:「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有693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清零』,19.52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時,退耕還林,「綠色革命」使黃土高原真正成了綠色高原,生態建設大大提速,徹底改變了老區群眾幾千年來的傳統耕作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祖輩相襲的生活習性。如今,延安植被覆蓋率提高到81.3%,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

我想問:延安靠什麼走上小康之路?靠什麼使貧瘠的山溝變成綠洲?

寶塔山答:靠的是黨的好政策,靠的是偉大的延安精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升華,讀懂了她,你就讀懂了中華民族的氣節、風骨與信仰。

在這個美麗的聖地初夏,我在心裡默默地念叨著延安精神。她是熱烈的,如火的熱情可以讓天地燃燒起來;她是青春的,永遠充滿旺盛的生命活力;她是陽光的,足以照亮整個世界,驅走內心的陰霾和灰暗。無論你從何處走來,都會在聖地宏大遼闊的背景下,在延安精神光輝的照耀下,變得高大、堅強、尊貴起來……

(作者簡介:耿永君,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發表於《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延河》《延安文學》《散文中國》《華商報》《文化藝術報》等報刊。著有散文集《守望校園》)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wxsj20160908@qq.com

愛文學愛生活,歡迎投稿!

【關注我們】

文學陝軍新媒體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