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了也別急著給娃加衣,判斷寶寶冷暖這樣做最簡單

2019-10-21   嬰幼兒經驗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最近幾天,天氣明顯變涼了,從北方地區到南方,大家紛紛都加起了衣裳,孩子們更是成為了「重點保護對象」。

前兩天在微博上出現了這樣的話題:「小朋友們出門前都要裹成粽子」,老編輯昨天在媽媽群里,也同樣看到一個媽媽這樣吐槽:




我家娃已經穿得像個球,彎腰撿個東西,就可以滾了。就這姥姥還天天念叨,說孩子小手冷,多穿點才行。


看得老編輯真是哭笑不得。

手腳發涼就是穿得太少嗎?孩子秋冬又該怎麼穿衣?

今天我們來仔細講一講。

1寶寶的手腳發涼是真的冷嗎?


老人不僅愛給自家娃穿得多,平常在外面遛娃,摸摸別人家孩子的小手,還要責怪上兩句,「小手涼啊!還不給孩子多穿點!看把娃給凍得……」

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其實是源於爺爺奶奶自身的生活經驗。

老年人新陳代謝速度較慢,身體產生的熱量也少,很多老年人常常手腳發涼,身上也覺得冷。

同時,一些老年人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等都會加重手腳溫度低的症狀。

但是寶寶年紀小,新陳代謝速度快,身體產熱多,身體總該暖暖的了吧,為什麼還常常手腳發涼?

難道不是穿得太少了?

孩子的心臟比成年人小很多,心臟力量弱;同時,孩子的毛細血管不充盈,收縮泵出的血液無法完全抵達四肢末梢。

尤其是嬰幼兒,明明已經穿了很多衣服,身體已經出汗了,但手腳依舊是涼涼的。

手涼,並不一定代表孩子真的冷。

1寶寶不怕穿得少反而怕穿太多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了:

天氣冷,情願多穿點,不容易感冒;萬一穿少了,生病還得跑醫院,遭罪的還是寶寶。

殊不知,穿得太多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後果。

1. 皮膚疾病


孩子穿太多不只是更容易著涼感冒,出汗之後如果沒有及時清潔,皮膚還會出現問題,比如痱子、毛囊炎等。

雖說是小病,但是皮膚疾病會影響寶寶的體感舒適,爸爸媽媽看著也很難受啊!

2. 捂熱綜合徵


我曾經在急診見過 39℃ 多的小朋友,穿得里三層外三層,裹個大棉被抱來看病。

這樣做其實很危險。

孩子捂得太厚,身體產生的熱量沒辦法散發出去,衣物內部的溫度會越來越高,有捂熱綜合徵的風險,會導致高熱、脫水,甚至引起缺氧、窒息,危及生命。

這樣的報道每年都有很多。


這些新聞里的孩子,有的是因為晚上睡覺時和家長同床多加了床被子,有的是因為裹多了衣服和抱被,還有的是因為發燒被「捂汗」……

無聲無息之間,他們小小的生命就戛然而止。

1判斷孩子冷暖這樣做靠譜


手冷不是真的冷,孩子又不能穿太多,究竟要怎麼判斷孩子的冷暖呢?

其實用手摸後背就可以判斷寶寶的冷熱:

  • 如果孩子的後背摸上去是溫暖的,說明寶寶穿得比較合適;
  • 如果後背已經出汗,說明寶寶可能穿得有點多了;
  • 如果後背微微發涼,說明需要添加衣物。


一般來說,3 歲以下的寶寶,比成年人多一件衣服就足夠了。

3 歲以上,大部分的寶寶已經能夠自己表達冷暖感受,家長可以充分聽取他們自己的想法,甚至放手讓寶寶自己選擇要穿著的衣服。


除此之外,我比較推薦「重局部,輕全身」的做法。

小手容易冷的寶寶,戴個手套再出門;容易咳嗽的寶寶,加條圍巾可以更好地保護呼吸道。

外出溜娃的時候,也可以準備一件馬甲,準備運動前脫掉,冷了再穿上,隨機應變。

寶寶真的沒那麼怕冷,相比而言,捂熱的風險與危害更大。

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重視孩子表達出來的冷熱感受,不要強行穿多,也不要凍著。

如果僅僅因為孩子小手涼涼的,就立刻添衣,反而有可能坑了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