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70年·鄉村振興瞰豫界丨信陽溮河區董家河鎮樓畈村:90後村官敢創新 窮村變成多彩田園

2019-07-23     今報洛陽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光遠 龔雪/文圖

溮河區董家河鎮位於信陽市西南部,緊鄰湖北隨州,是信陽毛尖核心主產區之一。

樓畈村位於董家河鎮中部,這個以茶產業為主導的村莊,曾經是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省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通過抓黨建築堡壘、抓幫扶促脫貧、抓產業謀發展,逐漸走出「弱、亂、窮」困境,先後被授予信陽市多彩田園示範村、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省級衛生村等榮譽稱號。


完善基礎設施 提升鄉風文明

「這條路,馬上要拓寬成5米的寬敞水泥路!」在村支部廣場前,村支書張玉宏指著門前的道路跟記者說。

為提高村民自治的積極性,樓畈村探索建立村民代表提案制,即每個季度召開黨員、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提案的形式向村支兩委提出各種訴求、意見和建議。「提案制實施以後,解決了群眾多年的兩大『心病』。」張玉宏說。

第一個是修路問題。提案制實行的第一季度,共收到提案31份,其中26份是關於修路的問題。這三年來,全村累計硬化村組道路38段29.5公里,全村90%住戶實現水泥公路戶戶通。

第二個是電力問題。提案制實行的第二季度,共收到21份,其中15份是茶葉加工生產的用電問題。新架7條電力主線路,配備7台新變壓器,每家每戶都能用上三相電用於農業生產。

2018年,樓畈村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建築面積707平方米;建設了一座標準化文化廣場和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樓畈村群眾茶餘飯後有了休閒、學習、運動的場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樓畈村在當年順利通過貧困村出列驗收。

「利用溮河區積極推進民居改造和民宿建設的東風,我們選取了環湖路邊、人群比較聚集的朱畈組、何畈組作為民居、民宿建設示範點。計劃改造70戶,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張玉宏告訴記者,村裡引導村民積極進行舊房改造,房前屋後種花種草,美化、亮化 庭院、房屋周邊環境,從而使整個村民組面貌達到「三無一規範一眼凈」的效果。

「今年,在董家河鎮黨委、鎮政府的幫助下,我們邀請了上海的規劃建築設計公司對全村進行整體規劃。」談及此事,張玉宏非常自信,「再過半年,樓畈村還會有更大的變化。」

村支兩委年輕化 大學生返鄉當「村官」

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原本上了大學,可以脫離農村、去大城市,可是90後的女孩郭富丹,怎麼會選擇返回家鄉、紮根基層呢?

「當時村支書在微信群里問,有沒有想回村裡工作的。我是通過村支書的資助上的大學,現在村裡有需要,我也會心甘情願地回到我的家鄉,儘自己所能,為家鄉做貢獻!」24歲的郭富丹說。

2017年從焦作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郭富丹在鄭州從事銷售工作。2018年2月回到溮河區董家河鎮樓畈村,不久後,通過村支「兩委」換屆選舉,成為最年輕的村支兩委委員,負責黨建工作。

「一開始,父母也有意見,但是他們也尊重我的選擇,還能天天陪伴,他們也是開心的。」郭富丹說,一開始自己對農村工作啥都不懂,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麼跟村民說、怎麼處理,她就跟其他村幹部多走農戶,看他們怎麼溝通、怎麼處理,漸漸地也能獨當一面。「年輕人就是要多吃苦。雖然基層工作很苦、很累,但是能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技巧和道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7年底,溮河區教體局年輕幹部安玉柱被選派到樓畈村,擔任第一書記。2018年上半年,在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後,樓畈村選優配強了6名村幹部,其中大學學歷2名。同時,村黨支部還培養了兩名年輕的後備幹部。

「我們村的兩委委員和村幹部大多都是80後、90後,有這樣一支年輕、活躍、能幹的隊伍,我相信大家一定會齊心協力將樓畈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安玉柱驕傲地告訴記者。

激發群眾參與 改善人居環境

垃圾圍村,是農村生態改善的一大頑疾。對於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樓畈村早有著手。

近年來,樓畈村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改善人居環境和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完善衛生公約、「門前三包」、「星級衛生戶」評比等村級衛生管理制度,發動群眾自覺加入到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來。

同時,樓畈村不斷通過黨員活動日,「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定期開展衛生大掃除,消除衛生死角。

對於村裡的衛生變化,28歲的李雪感觸頗深。她以前在市區上班,嫁到樓畈村後,便在家裡帶孩子。2018年5月被聘用為村幹部,負責村裡的公益崗位、衛生保潔等工作。「以前村裡垃圾亂堆亂倒現象很多,現在有了垃圾桶,慢慢轉變村民的觀念,大家的環保意識逐漸變強。」

因為天天與農村的衛生工作打交道,最近一段時間,李雪準備寫一份這樣的提案: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實施垃圾分類,特別是對舊衣物、舊棉被、舊書本等,可以二次利用的進行分類、回收,以免浪費。

作為董家河鎮農村改廁工作的試點村,樓畈村改廁工程一律按標準化的「三格化糞池」實施建設,目前,以老灣組為示範先行,各村民組全面完成改廁180餘戶,惠及群眾近千人。


推進產業扶貧 變「輸血」為「造血」

近幾年,樓畈村積極培育集體經濟,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眾誠種植合作社是通過聯合信陽市溮河區駐西藏昌都黨支部在2017年3月份註冊資金400萬元、以村集體為單位成立的合作社,第一期按照親子菜園總體規劃,以每畝每年不低於400元流轉102.6畝土地,以種植無公害蔬菜為主,土地分為對外租認種植和集體種植銷售兩種模式。第二期計劃流轉土地300畝,發展生態休閒農業,增加集體收入。

以前跟著村支書在西藏經商的80後謝瑞,2018年8月也回到了村裡,現在是樓畈村眾誠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負責合作社的運營管理。「以前以為年輕人就該去廣闊天地闖出一番事業,但是回來後,發現我做的這些事也很有意義,很鍛鍊人。」

家住新塆組54歲的劉慶敏以前是貧困戶,脫貧後繼續在合作社打工。「以前打茶葉,一天也就百十塊錢,還怕有蜱蟲。現在來這也就除草、採摘這些活兒,也不累。輕輕鬆鬆一天干8個小時,能掙80塊錢。」劉慶敏說,去年做了一個手術,原本要花三四千塊錢,作為貧困戶有「五道防線」政策,報銷後才花了四百多塊錢。



董家河鎮是信陽毛尖的核心主產區之一,藉助溮河區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契機,作為環南灣湖茶旅融合沿線鄉鎮綜合整理的一部分,樓畈村也有自身的考量。

「按照規劃,我們在路南的茶山上,正在打造休閒景點,有登山步道供遊玩,有亭台樓閣供休息,還會有小瀑布。」張玉宏告訴記者,在景點旁邊,計劃發展民宿產業,與路北的民居改造遙相呼應。目前,民宿開發基本確定了投資方。

針對樓畈村的長久發展,張玉宏坦言村支兩委也有一套既定的方案:樓畈村以民居、民宿改造試點建設為引領,推動全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積極構建以親子菜園為基地的溮河區中小學生研學中心,打造生態觀光體驗教學實踐基地。「樓畈村的鄉村振興,就是要建成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富美、社會和美、群眾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樓畈村改造後的民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PVkImwBmyVoG_1Zgm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