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都不去做實業,而去賣房子,做直播,實業是否已死?

2020-03-08     俺搜塑訊

現在有一點學歷的年輕人都好像不太願意做工廠了,嫌苦嫌累,一入工廠深似海,但是賺的錢都踏實,畢竟是做實業嘛。以前八十年代,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踏踏實實的事業,睡得安穩。但是現在貌似最賺錢的是金融行業,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做實業了?

前些年,有一個長三角民營企業家兒子寫的帖子《做了十八年的民營企業,今年撐不下去了》:家裡的廠子今年倒閉了,貸不到錢、各種灰色支出、人力成本急漲、廠租年年漲……終於壓垮了一家盈利16年的企業。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大呼實業救國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製造一方面行銷全球,一方面被定位成質次價廉,同時又是資源消耗、透支環保的罪魁。今天,中國實業又遭遇匯率上升、成本急增和稅收重負——「不管你賺不賺錢,我們還是要收稅的」。當前「營改增」稅改在正路上,一方面試圖為實業減負,另一方面卻在給營銷、廣告等服務性行業增稅。這是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嗎?

回到基本面:年輕人為什麼不願像父輩們一樣勤勤懇懇做一份工?

富二代不願接實業老子的班,他們寧願去做金融、娛樂或網際網路。

城二代不願人事具體實務性崗位,嫌太悶不自由,他們願意做營銷或服務性行業。

農二代不願進廠,他們寧可工資減半也要做服務業。深圳富士康的「十連跳」是明證。

於是在職場出現一個矛盾現象:招不到工和找不到工作。

而且搞實業,搞技術說是成本太大

你要搞實業,要建廠,要請人,你要有市場吧先,然後你要有技術吧,你要懂行業吧,你要有資金吧。甚至有些東西,你有錢都買不來的,比如相關行業知識,除非拿錢砸,就像思聰一樣,不懂這個行業,可以花錢試水,可以學,還可以請專業人士,所以成本是非常大的。

搞技術,這個也是高成本,學業不精,你就只能搞低端的技術,要搞高技術,你起碼要個研究生吧,能讀到研究生而且具備搞技術的能力的,又有多少??!!而做到研究生的智力成本,想想1000名小孩從小學到最後能研究生畢業搞技術的,能不能有千分之5.

然而,上面這些,所得的回報率又並沒有那麼高,至少短期內看起來沒有那麼高,但是長期看,肯定是很高的。但是又有多少人具有那麼長期的眼光呢?

實業不好做已經是近幾年的常態了,製造業在新時代浪潮中逐漸敗下陣來。就拿鋼鐵來說,這些年的通貨膨脹和購買力考慮進去,實際上的鋼鐵是在貶值的。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是背後反映的是產能過剩的,結構老化的現狀。這幾年房地產搞的火熱,大批熱錢都湧入樓市,就是因為事業凋零,而資金的逃離則是加重了大家對實業難做的印象。但是我們看看周邊的商品卻並有出現物資短缺的現象。其實實業不是因為難做而沒人做,而是因為做的人太多所以難做。大家的購買力並沒有太大增長,但是產能卻超出了市場的需求,企業只能靠傳統的「薄利多銷」套路來搶占市場,大家都用這個思路,自然也就越來越難做。

年輕人對於網際網路創業青睞有加還是有原因的。首先實業並不適合作為現代年輕人的創業項目,不提市場份額本身就已經規劃完畢,光光是前期投入就 讓人望而卻步了。廠房、土地、員工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啟動資金絕對不是年輕人可承擔的範圍之內。製造業的領域都已開闢完畢,再介入尋找新商機難度太大。而網際網路創業的成本不高,社會對這一個新興領域是很看好的,各種創業基金、天使投資等都在為這場浪潮添加動力。網際網路的性質更加貼合於服務業,沒有庫存,供貨鏈等額外的問題。

雖說對年輕人來說,網際網路為創業提供了溫床,但是網際網路經濟相對於失業來說也是有很大的缺陷的。這些年大家都在鼓吹網際網路經濟,在投資界中就已經逐漸出現了網際網路經濟的泡沫,諸多網際網路概念企業都出現了估值過高的問題。同時網際網路和社交輿論的不可分割性,網際網路企業靠用戶起家,但是用戶之間的社交輿論也會恨到程度地影響到企業的經濟狀況。輿論的好壞可以對股價產生巨大的影響,幾個月起來的千萬富翁在網際網路浪潮的快速變革下,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又變得一無所有。

不管是網際網路還是實業,能抓到老鼠的貓就是好貓。國家經濟現在已經和這兩部分都難以分割開來,網際網路創業大軍的崛起也不正是反映著我國創新能力的增強。即便是實業,也有著和網際網路結合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復興之路。

至於中國未來是否「實業已死」呢?
這個問題我個人還是抱有樂觀態度的。

一來,房地產的投資熱將慢慢降溫,更加謹慎的投資者也許也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實業經營上吧。

二來,雖然成為眾矢之的企業和產品不勝枚舉,但也大有如答主這樣有理想主義的人在技術和質量上精益求精,致力於製造出有用、可靠的產品,把工匠精神奉為圭臬。雖然有時也會覺得無助,但這條路在線框中可以被認為是暢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BPqxHABgx9BqZZIMmw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