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佩佩 張舒琳 李明會
隨著科技發展,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青睞,還沒畢業offer就已到手。就業機會多、到手薪資高、發展前景好,在市場的導向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高校的熱門專業。
計算機學科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研究計算機的設計、製造和利用,進行信息獲取、表示、存儲、處理控制等理論、原則、方法和技術的學科。
計算機學科主要分為三大研究方向: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那麼,我國計算機學科最強的學校有哪些呢?
本期我們就深度剖析,起底中國內地頂尖計算機高校盛名背後的強大實力。
23所高校獲評「A-」類及以上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共有77所高校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一級博士點。
在這次評估中,全國範圍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23所,分別是北京市(6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陝西省(3所)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省(2所)的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市(2所)的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北省(2所)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河南省(1所)的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四川省(1所)的電子科技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遼寧省(1所)的東北大學;黑龍江省(1所)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
其中,除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及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外,其餘19所均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具體來看,77所設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4所,「A」類高校有7所,「A-」類高校有12所。(詳見表1)
一流學科建設是衡量一個學科發展的重要標準。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14所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其中,除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其餘1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均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12所入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流學科建設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表1. 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A-」類及以上高校
1981年,國務院批准我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其中,計算機學科有3類博士點6所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計算機組織與系統結構博士點,吉林大學、南京大學的計算機軟體博士點,東北大學的計算機應用博士點。
在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首批博士點的6所高校均被評為「A-」或以上。
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前三次學科評估中,排名前10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擁有計算機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高校。
特別是國防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牢牢占據了計算機學科的前兩名位置,15年來從未被其他高校超越。
而在USNews公布的世界大學計算機學科排名榜上,清華大學更是力壓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美國的史丹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奪得全球第一。
擁有首批博士點的6所高校中,除吉林大學外,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大學均連續15年進入前10名榜單。
在前三輪學科評估中,上海交通大學進步較快,上升7位,第四輪學科評估位列「A」檔;北京郵電大學上升4位,同樣表現亮眼,第四輪學科評估位列「A」檔。(詳見表2)
表2. 12所高校前三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
中南大學科研實力表現亮眼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2年間,23所高校計算機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 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計算機學科的科研實力。
1. 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2016年,中國發表了超過42.6萬份研究,首次超過美國,問鼎世界第一。
爆發的背後是中國學者年復一年的積累,從23所高校的學術產出數量變化上可見一斑。
22年來,計算機學科整體保持增長態勢。早期學科基礎薄弱,但2003年到2009年間迅猛增長,整體翻了一番。
作為國內最早開設計算機專業的院校之一,清華大學的論文數量始終遙遙領先,從未被超越。2019年,其總體論文數量是第二名上海交通大學的1.4倍。
圖1. 1996~2018年各高校科研產出數量變化圖
2. 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論文數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質量也是不容忽視的考量因素。
從論文影響因子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的歷年趨勢來看,2005年以前,基本呈現出忽上忽下的大起大落狀態,影響力也較低。但2005年以後,各院校整體趨勢向好。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雖然比清華大學晚成立了近20年,但影響力毫不遜色,2010年之前均領先於清華大學。
1996年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堪稱大師級存在,在大多數院校影響力扎堆在0.3~0.5的情況下,它的影響力已經高達1.08。
中南大學當年影響因子為0.77,位居第二,22年後,其以1.98的影響因子指數成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高校。
圖2. 1996~2018年各高校科研產出質量(FWCI)變化圖
3. TOP 5%高被引文獻比例
如果說FWCI影響因子「撕開」了論文數量的那層皮,讓我們有機會來到專業內部一探究竟,那TOP 5%高被引文獻比例或許能讓我們看得更深。
和糾結的、讓人看著也很糾結的影響力變化一樣,各高校計算機學科的TOP 5%高被引文獻比例變化趨勢也「糾纏不清」,2010年以前,不乏比例為零的存在。
中南大學還是那股逆流,如果說1999年和2001年的10%和6.5%只是笑傲同行的曇花一現,那2009年到2018年從未止步的增長就是創造出15.9%高被引率的底氣,這一比例是第二名華中科技大學的1.6倍。
圖3. 1996~2018年各高校TOP 5%高被引文獻比例變化圖
4. 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在國際合作影響力方面,後期騰飛的中南大學就不那麼「洋氣」了,老牌計算機專業院校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名。
圖4. 1996~2018年各高校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差異較小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2009~2018年各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方向。
整體來看,23所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話題集數量差異不大,平均為156。
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話題集數均為159。
眾高校中,在談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時,談得最多的是算法、計算機視覺和模型(Algorithms,Computer Vision, Models)等,話題的相關性高達90%以上。
圖5. 2009~2018年各高校計算機學科話題集數量分布圖
清華師資力量最為雄厚
人才是第一資源,教師科研人員可以為高校和學科發展輸送血液,衡量一所學校的學科發展,不可避免地要談及師資力量。
由於部分高校官網上的師資情況無法精確統計,這裡僅比較擁有高科研水平的學者數量。
學者的科研水平可以參考愛思唯爾發布的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該榜單基於Scopus資料庫的引用數據對中國研究者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進行了分析,做出各個學科領域被引量最高的學者榜單。
這些計算機學科強勢學校占據了計算機學科高被引學者榜單人數的1/3,其中,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表現優異,多位學者榜上有名。
圖6. 各高校計算機學科2018年高被引學者數量對比
科研立項西電力拔頭籌
學科項目與經費實力方面,可以採用2016年至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作為表征。
在LetPub科學基金查詢結果系統中,將學科分類定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統計各個高校近年來在計算機學科的立項情況,統計結果見圖7(統計日期截至2019年10月26日)。
在計算機學科立項方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獨占鰲頭,清華大學也保持了領先姿態,名列前茅。
圖7. 各高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對比
總地來說,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近年來已經越來越有國際話語權,從科研水平到研究熱點,從師資力量再到項目資金,各大高校各有千秋、綜合發展。
榜單只是評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的一個標準,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仍然要不停進步,為學生提供真正的成長養分方為最真。
(本文由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提供)
《中國科學報》 (2019-10-30 第4版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