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洛陽紙貴」的背後,探尋中國古代報紙到底是何時出現的?

2020-08-28   左岸楓

原標題:借「洛陽紙貴」的背後,探尋中國古代報紙到底是何時出現的?

中國古代報紙的出現時間是中國新聞史學的一大研究課題,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有方漢奇先生所提出的「唐朝說」。

而西晉時期,有文人左思,十年創一巨作《三都賦》,時人競相傳抄,實以具備中國古代報紙之形。

如何定義中國古代報紙

作為中國幾十年來使用最為廣泛的信息傳播媒介——報紙,哪怕如今進入大數據時代,也在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當今市面上的報紙刊物來算大致可以分為:時事類報紙、文藝類報紙、教育類報紙等。

無論什麼類型的報紙都是大眾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可以反映現實社會的生活,還具有引導社會各種輿論、教化人民大眾的作用。

從今看古,一份怎麼樣的存在可以被稱為「中國古代報紙」,一定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要具有廣泛的傳播性

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具有廣泛傳播性是報紙必不可少的一個特點,只有具有廣泛的傳播性,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報紙所擁有的價值。在古代這種傳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對公開性,主要由當時的社會制度決定。

古代中國長期處於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封建專制制度,士農工商階層中,農民占絕大多數。而報紙主要由文字書寫而成,所以在古代多流傳於當權為官和知識分子階層。

2、要對現實生活具有一定反應作用

從古至今,報紙歸根結底是民眾精神世界的產物,是人民大眾對現實社會客觀或主觀的內在反映。無論是時事類、文藝類、教育類抑或是其他種類的報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產於現實,不脫於現實

3、要可以起到教化民眾、引導輿論的作用

傳統道德教化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蒙書、善書、通俗小說等道德讀物是教化的重要載體。一份好的報紙也要起到正面的教化民眾的作用,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近現代早期報紙在此方面作用著為突出。如1915年9月3日,梁啟超在《京報》上發表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在社會上引起轟然震動。五四運動中創辦的《新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大力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中國古代報紙起源說

在學術界對於中國古代報紙出現的時間,支持率最高的就是由方漢奇先生提出的「唐朝說」,認為中國古代報紙最初產生於唐朝,其中以現存的文物———唐代的「敦煌進奏院狀」為證

這種進奏院狀到宋代已經演變成為邸報,再經研究和考證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邸報才是中國報紙的起源。而今,我們從左思的《三都賦》所引起的「洛陽紙貴」盛況探尋這一起源,提出中國古代報紙起源於西晉的「西晉說」。

1、探尋「紙」之源頭

其實追溯中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演變過程,可以發現它不停的在向近代報紙靠近。其中清代中葉盛行的《京報》被認為是「中國報刊發展史歷程中從古代傳統報紙向近代新式報紙過渡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報紙發展得最成熟的一種形式」。

而作為不斷演變的報紙,中國的傳統紙媒,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載體——「紙」。所以中國古代報紙的起源、紙媒的源頭則可以根據中國古代報紙的特點,從造紙術的發明以後開始探尋。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自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造之後,到了晉代造紙工業已經相當發達,各種名匠輩出,紙的質量也越來越高。紙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書寫,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晉代就有了「中國古代報紙」出現的可能。

2、剖析「時代」之景況

西晉是歷經三國動亂之後的統一王朝。經濟上實行占田制,允許農民開墾土地,農民負擔相比於曹魏時期有所減輕,既保證了朝堂的收入,又使得士族階層的特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護

《晉書·食貨志》有雲:"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均平,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就反映了當時太康年間的經濟繁榮景況。

又因剛剛結束動亂,國土相比於之前更加廣闊,西晉統一的各國風俗文化交織,增長了時人尤其是士族權貴、知識分子階層的見聞。禮法束縛的相對疏鬆,也為時人提供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生活環境。

而經濟的繁榮、禮法制度的疏鬆更為文化的多元發展提供了絕佳的發展環境。具有特權的士族階層地位崇高,生活更為優渥,有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去從事一些文化事業,且當時獨尊儒術的現象已經被打破,文化不斷走向多元化,新學說、新領域層出不窮,文化成就巨大。

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與之相輔相成的就是世人對文化產物的需求量逐步增高,這也為「中國古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強有力的優勢條件。

在這樣的可能與優勢條件下,晉代「洛陽紙貴」橫空出世。

3、淺析「洛陽紙貴」為源頭之因素

成語「洛陽紙貴」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據其記載,左思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左思十年創一巨作《三都賦》其詞句之優美,躍然紙上,幾經曲折後就受到當時朝野各界的讚頌,引得世人廣為傳抄,爭相品閱,京都洛陽當地的紙張因而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故此用「洛陽紙貴」記錄當時這一盛況。

那如何將「洛陽紙貴」作為中國古代報紙的源頭來看待呢?

根據上文定義中國古代報紙的特點來看,首先,「洛陽紙貴」中所指內容《三都賦》得到了大量的傳抄,在朝野各界傳播較為廣泛,引發熱議,具有相對的公開性滿足報紙的首要特點。

其次左思所作《三都賦》分別是《蜀都賦》《吳都賦》和《魏都賦》,分別指向晉以前蜀、吳、魏三國的國都,是現實的寫照。

創作期間他曾花費大量時間考證典籍,並進行了實地的考察,力求所寫事物真實可查,借優美詞句描繪且評論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成功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最後左思所作《三都賦》文筆流暢、精彩傳神,辭藻華美。它運用了當時所流行的文學體裁,對仗講究,典故豐富,為時人所借鑑,併流傳後世,具有相當意義上的教化作用,完全符合我們所推斷的報紙的必備特點。

追溯「洛陽紙貴」的具體出現時間

倘若「洛陽紙貴」即是「中國古代報紙」的源頭,那麼「洛陽紙貴」又確切出現於何時?

從地點來看,「洛陽紙貴」無疑發生在當時的京都洛陽,而《晉書·文苑·左思》有載:「復欲賦三都,會妹棻入宮,移家京師。」

晉武帝泰始八年,即272年前後,因左思妹左棻被選入宮,所以他們舉家遷居至洛陽。所以「洛陽紙貴」之事發生必在其後。

《晉書·文苑·左思》又有云:乃詣著作郎張載,訪岷邛之事。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十年構思《三都賦》,即將時間線段再往後推至282年前後。但由於左思名聲不顯,《三都賦》剛剛完成之時,時人並未太過看重,直至時任司空之職的張華閱其文賦,感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

於是當時豪貴世家廣為傳抄,洛陽紙為之貴。故張華的平生也是「洛陽紙貴」時間的一大重要線索。

據《晉書·帝紀第四·惠帝》有載:六年春正月,大赦。司空、下邳王晃薨。以中書監張華為司空。即西晉元康六年,今296年,張華接替故去的下邳王司馬晃,被任以司空一職。

故此「洛陽紙貴」發生的時間線段可推至296年以後,且據《晉書·帝紀第四·惠帝》載:永康元年……夏四月……癸巳,梁王肜、趙王倫矯詔廢賈后為庶人,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皆遇害,侍中賈謐及黨與數十人皆伏誅。

永康元年,即今300年司空張華被害,同年因賈謐被殺,左思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所以探究「洛陽紙貴」所出現的時間大致在296到300年間。

總 結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探尋中國古代報紙的定義特點,通過蔡倫改造造紙術及對西晉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解釋分析,提出有關「中國古代報紙」出現時間的「西晉說」。

又借「洛陽紙貴」分析其具有的「中國古代報紙」的特點,為「西晉說」提供一定的依據,最後再根據「洛陽紙貴」中主人公左思的平生、名作《三都賦》和其貴人司空張華的平生,來進一步推斷「洛陽紙貴」的進一步確切時間,使得所提出的「西晉說」有更明確的時間段線。

「西晉說」的提出是對中國古代報紙出現時間這一研究課題的又一探索,依據典籍等歷史資料的分析進行大膽創設,但由於缺乏實際歷史物料來加以證實,所以值得進一步推敲和考證。

「西晉說」的提出不意味著對其他各家包括方漢奇先生所提出的「唐朝說」的否定對立,而是重在參與學術討論,共同研究這一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教化思想及方式研究》

2、《閱江學刊》

3、《中國古代報刊發展史》

4、《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