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浙江金華 | 白坦古村,這裡被稱為東陽古民居的「富礦區」

2020-02-25     古村記

浙江金華,東陽,白坦古村落。

一個有著近600年歷史的吳氏聚居大村,古風濃郁且靜美。

白坦村古稱梅里,又稱松樹矮。後有縣令白甫謂村名不雅,遂取村處白溪江畔平坦灘地之意,更名白坦。獅山雄踞村南,練溪自北向西南繞村而流,與吳良村隔溪相望。溪塍水竹翠密。據《吳氏宗譜》載,源自殷商後期西伯侯姬太王兩子泰伯、仲雍。有八十四世祖,字德彰,南宋紹定四年(1231)訪朱子所著《大學章句》遺稿自諸暨來東陽,後世子孫在此聚居蔓延。


白坦素以東陽歷史文化名村著稱。科舉仕宦者綿延不絕。清代,吳光鎬中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任內閣中書、台灣刺史;吳品珩中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外務部員外郎、江西司主事、安徽按察司、安徽布政司、浙江省政務廳長等職。貢生25人,中秀才者30餘人。民國時期村裡有牌坊4座,功名旗杆8對。民族英雄林則徐題贈務本堂匾額1塊。

白坦村至今保留著不少古建築,現存有40餘幢明清及民國初期的古建築,是東陽古民居的「富礦區」之一。分別有太和堂、義和堂、雍和堂、介錫堂、誠一堂、福輿堂、敬修堂、慎余堂、勤慎堂、貽翼堂、成樂堂、紹成廳、藝蘭廳、承恩堂、承德堂、仁德堂、惠迪堂、太源堂、集慶堂、永錫堂、永信堂、種德堂、百善堂、承本堂、樹德堂等等。



這些古宅大多面朝東向,以「十三間頭」作為基本單元,布局靈活多變,呈縱橫擴張的長方形平面,建築內部裝飾考究,有木雕、磚雕、石雕、瓦雕、壁畫、彩繪、灰塑、竹編等民間工藝,尤以融東陽木雕、磚雕、石雕為一體的清代及民國的雕飾藝術建築最具代表性,又以各種技法雕刻的木構件最為精彩。


其中務本堂和福輿堂兩處規模最大,又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已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福輿堂占地10餘畝,清嘉慶年間東陽木雕藝術建築。主軸線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由門樓、照廳、正廳、後堂組成,後一部分由照壁、後堂組成,左右兩邊為通道和廂房。正廳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廊,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五架及三架樑上置伏斗。軒部分雕刻精緻,前檐飾獅子戲球牛腿,斗拱上溜部分的牛腿成象鼻狀。磚雕花脊。前照壁由水磨磚斜向砌成。


務本堂,建於清道光年間,進士吳品珩和貢生吳品王禹兄弟的居宅。主軸線由門樓、正廳、後堂組成,兩邊分別為菊壯廳、三立堂。正廳和後堂前廊的軒、梁、檁、枋、斗拱,雕刻精緻,牛腿雕戲劇人物,山牆前廊各開青石洞門,門框石雕,花草動物栩栩如生。正廳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左右各有廂房5間,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後堂明間的藻井,木雕極精細。藻井後設有神龕。正廳有林則徐題贈的務本堂匾額。

另外,雍和堂也別具特色。又名七台,建於清康熙年間。前後三進,左、中、右三條縱軸線組成。三開間,七架前軒後雙步廊,明間抬梁式,次間穿斗式,柱頭有卷殺,瓜楞柱礎,腹部雕雲頭花。軒部分均精雕細飾。每年元宵及農曆十月初一燈節,懸掛春、夏、秋、冬四季彩燈。

時光靜靜流淌600年,白坦村,現名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古色古香的宅院、街巷,若有閒暇時光,最是可以踏足尋訪。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rJog3ABjYh_GJGVpfH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