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
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遊覽勝地。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紹興的周邊,還私藏著15處美麗古村落,一起來看看
1 東澄古村
上虞嶺南鄉,東澄古村,居於覆卮山千年古梯田入口處右側。這裡民風醇厚古樸,街巷曲折寧靜,白牆黛瓦掩映,更難得的是異常地乾淨,野靜風清,組成了一幅幅恬靜自如、天人合一的畫卷。
東澄村位於上虞最高峰覆卮山之上的古村落,上有世紀冰川,下有千年梯田,不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環境更是美不勝收。
驅車沿著山路蜿蜒向上,開進這座被群山圍繞的美麗山村,一幅幅原生態的鄉村美景圖躍入眼帘。東澄古村剛好位於覆卮山梯田入口處,背倚層層梯田,地形開闊而空曠,氣勢很大。
著名的冰川石浪,就在覆卮山半山腰上:三條由重重疊疊、浩浩蕩蕩的巨大鵝卵石匯成的石河,呈「川」字形排列,蔚為壯觀。
海拔380多米的東澄村,千百年來,山民一直以石為鄰,依山為伴。民居往往是就地取材,極富特色。村口的廣場上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樹,粗大蒼勁的樹幹,四面伸長的枝葉,昭示這是一株歷經滄桑的百年古樹。
東澄村四周環山,背靠覆卮,第四紀冰川在這裡留下遺蹟,還有千畝千年梯田靜靜守候,石浪、石屋、石路、石梯田是它的最大特色,顯出古村落不同凡響的歷史底蘊。
走進東澄村,當地村民自己用石頭壘起的房子格外醒目,村民們說,住在這種房子裡冬暖夏涼。
依山而建的房屋錯落有致,舊舊的瓦、粉白的牆、樸實的村民,一切都顯得那麼古樸自然。
2 五夫村
五夫老街為出名。位於現在的驛亭鎮五夫村,而早前,五夫是作為一個「鎮」存在的。據《元豐九域志》卷五《兩浙路》記載,宋代以前,上虞只有一個鎮,那就是「五夫鎮」。
伴隨著五夫的幾度興衰,五夫老街也幾經繁華與蕭條。經過歷代的發展,五夫古建築到上世紀已具有一定規模,擁有一閣、二寺、三庵、四廟、五祠堂、六牆門、七橋、八牌軒、九井、十弄堂。
19世紀60年代後,五夫老街的祠堂、廟宇、牌坊、旗杆、文昌閣等被破壞,各種包含封建文化象徵的古蹟蕩然無存。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老街上的年輕人逐漸走出這條老街,去開拓更廣闊的個人天地。而五夫老街依然靜靜地留在原地,它略顯疲態,但風韻猶存。
據介紹,1924年,弘一法師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期間曾到訪五夫老街的法華寺,也在五夫老街上留下過足跡。
光陰荏苒,這條老街不僅記錄著無數世事變遷和名人軼事,也留下了許多當地群眾的珍貴記憶……
3 梅渚村
梅渚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產富饒。
村內保留了宅前塘、更樓、庵堂、祠廟、民居
等大量明、清、民國時期有價值的古建築,
其梁架用材碩大,樓閣軒敞,雕飾華麗,
堪稱是一座民間建築雕刻藝術博物館。
悠悠歷史長河,梅渚人民在此孕育出了
梅渚剪紙、梅渚糟燒酒、梅渚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渚是宋代古村、剪紙名村、文化古村,
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重點歷史文化古村落。
漫步在頗具文化古韻的村落中,
徜徉在滄桑的青磚、黛瓦間,
沉醉在古樸醇厚的民風裡,
思古之情悠然而生。
3 斑竹村
班竹村,位於天姥山西麓,是古代天姥、天台和臨海古驛道上的重要村落,
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稱為「天姥門戶」,是徐霞客棲游科考地,是當代竺岳兵提出的「浙東唐詩之路」重要節點。
村內古遺蹟眾多,古驛道、司馬悔橋等標誌性古建築保存較好,惆悵溪依村而過,沿溪粉牆黛瓦,山徑通幽,一派田園風光。
踏春訪古,走唐詩之路,在此發悠悠古思,懷悠悠古人,勵志勵人,催人奮進。
4 南山村
天姥山下的千年古村南山村
碎石壘成的牆基犬牙交錯,
久經風雨的粉牆斑駁脫落,
一景一物無不寫下歲月的滄桑。
如今這個小鄉村已形成了特色旅遊村,
還有悠見南山、尚詩堂等民宿,
在這裡,總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南山村的王姓人口占絕大多數,有王氏永思祠,古意悠悠。
5 崇仁六村
崇仁,一座美麗幽靜的江南古鎮。至今仍保留著龐大的古建築群,雖然歷經千年但風貌依舊。古建築連片成群,具有宋朝遺風、明清特色。以玉山公祠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門就有100餘座,台門之間用跨街樓鉤連,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體現了先人「分戶合族、聚只一家」的遺風。
古鎮的玉山公祠。玉山公祠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崇仁規模最大、建築最精、保存最好的宗祠建築。玉山公祠整組建築雕刻精美,尤其是戲台,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是古戲台建築中的典範之作。民國時期,玉山公祠戲台曾衝破幾千年來女子不得登台演戲的封建禁忌,
當地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寧年間,受皇帝敕封的義門裘氏從婺州分遷此地,裘氏以崇尚仁義為本,故名其地為崇仁。自南宋以來,出過不少人才,單裘氏一族,就有4個進士,38名舉人,仕宦者幾十人。地址:位於嵊州西面,距市區約11.4公里。
6 樓家村
樓家村位於嵊州市石璜鎮西北部,距市區約18.0公里。青磚黛瓦水墨畫般的古村落。
走進樓家,隨處可見連片的池塘和穿村而過的溪流,一代代的樓家人傍水而居。青磚黛瓦白牆的古民居鱗次櫛比排列著,完整保留著街巷割據體系和空間形態;村中清代撫育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建造的古建築群落綿延至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7 華堂村
位於嵊州市東部的金庭鎮,距嵊州市區與奉化溪口均為25公里。
華堂古村四周"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古稱藏龍臥虎之地,佳境疊現,氣象萬千。
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書聖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勝,帶妻攜子來此隱居,六年後謝世,建塋於瀑布山南麓。書聖后裔世居金庭華堂,聚族而居,綿延1700年,遂成勝景。
南宋初年,王羲之29世孫落戶華堂村,自此後,王氏家族在這裡落地生根。宋、明、元、清,朝代的更迭,帶給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築文化。它們在歲月里交融、保留,形成獨特的華堂遺風。華堂古村是王羲之後裔世居之所,王氏子孫多擅書畫,書畫懸於廳堂,供人品賞,故其宅有「畫堂」之稱,後因其屋舍精麗,山水清妙,「畫堂」易名為「華堂」。
古村地處臥龍山脈、毓秀山和平溪江的環抱之中,群山青秀翠綠,峰前溪水環繞,與山水相互映襯,構成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和諧文化。走在石子鋪就的小巷中,徽派建築隨處可見,青磚灰瓦,莊重素雅,富有古老鄉土民居特色。村前有一條平溪,溪上架有一座長約40米,建於清代的5孔石樑橋。
8 竹溪村
竹溪村以盛產竹子並有清溪為名,周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海拔400至800米,古村格局較為完整,文化積澱深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走過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沉澱下深厚的文化底蘊。走過窄街小巷,白牆黛瓦間的斑駁痕跡,訴說著屬於歲月的故事。
村中古蹟遍布,以旗杆台門為中心,周圍錯落有序地分布著老屋台門、壹豐臺門等十多座保存完整的建築物,構成2萬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建築群。旗杆台門,相傳為錢鏐第30世孫、時稱浙東首富的錢萬象在道光年間建的,共有66間屋。走進這裡,精緻的雕刻、合理的布局、山區獨特的建築風格,大氣依舊,只是當年的繁華富庶不復。
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前檐護牆上那塊用滿文撰寫的石碑。碑上「蘊玉含輝」四字是嘉慶皇帝妹夫、大貪官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為感謝錢萬象救命之恩而寫。這塊石碑雖然沒有落款卻揚名天下,是竹溪村的鎮村之寶。
9 斯宅村
斯宅村位於諸暨市東南部,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是一個典型的山裡古村落。東白山群峰逶迤層層巒巒擠壓到這裡,稍稍鬆了口氣,留下一片平緩狹長的溪地。村前一條小溪流過,在兩岸蒼翠林木的目送下,遠遠地去到山外的世界。 山村千柱屋巨大,合圍式的建構圍起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莊。其實,合圍是對外的。大宅子把生活、繁衍安靜地攬進門內,晴不見天,雨不濕鞋。
地址:諸暨市東南部,東部接嵊州市,東南毗東陽市,距離市區中心26公里
10 十四都村
清《光緒諸暨縣誌山水志》載:「五泄溪……經橫頭店,又東流經西牆弄,出同善橋,又迤北流繞避水嶺,嶺在溪南,南通藏綠塢。周師濂《登避水嶺入藏綠塢詩》:『……萬綠藏一塢,清翠撲衣冷;別有小天地,室廬與之靜……』。嶺旁一峰崛起,俗稱將軍峰,亦稱五泄第一峰」。
地址:十四都村位於諸暨市五泄鎮東南部,距市區約14.3公里
11 溪北村
溪北村村前化泉江,村後青山,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典型的江南山鄉,也是古建築薈萃之地,以大量明清古建築民居而負有盛名;「省重點文保單位」新一堂為代表的溪北明清古建築群,規模恢宏、構築精美、保存完好;傳承了一方水土的歷史底蘊和風土人情。
地址:溪北村位於璜山鎮西面,諸暨市區西南20公里處
12 次塢村
次塢村歷史悠久,風光綺麗。一樣的好山水,流淌到這一脈,仿佛更多了「千山環翠毓靈秀,萬壑爭流式廓基」的清韻出塵。現今的次塢仍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共有62處之多,有不少的古民宅、古井泉、古橋、古道、古渠等,交錯布局,風姿獨存。
地址:次塢鎮地處諸暨市北部最邊緣,與杭州、蕭山接壤,距諸暨市約21.0公里
13 邊村
邊村,貌不驚人的村莊裡藏著一座古建築瑰寶邊氏宗祠,其建築營造技藝中的木雕部分在東陽木雕如火純青的浙中一帶也是首屈一指的,而最為壯觀的是祠堂中的那座古戲台。
「邊姓源於商,百家姓為隴西郡,本族來自河南。始祖儀三公上六代祖邊英為北宋郡馬,五代祖邊肅為工部尚書,其父應隆公護駕南宋康王定都臨安,後居松門。始祖心喜山水,見本源清秀,逐定居本源。歷八百餘年,繁衍後裔已卅代,江南邊氏多出於本源,現有聚居村落十餘個,人口逾二萬,後裔遍布全球」,「邊村素有『一里三大橋,十廟兩祠堂』之美譽。
小祠堂建於明末,因年久失修而拆除,尚存部分雕刻件。大祠堂建於晚清,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並經過多次社會動盪尚保存如此完好而聞名,入選為上起東漢,下迄晚清全國九家包括壇、廟、祠藝術珍品。該祠的門廳、頂棚、檐廊、梁架,特別是戲台更有高度的評價。是江浙一帶晚清建築之瑰寶。一九八九年列入為浙江省重點文物。」
據悉,邊村邊氏創基之始祖是邊謹。邊謹大約生於1164年,宋光宗朝(1190-1194)仕承奉郎,他卒於1225年。1222年他慮遺緒失傳,征尋經理往牒,修宗譜,並請魏了翁作序。固知,邊村建村時間不應晚於1222年。
14 冢斜村
流水潺潺田園風光的古村落。北有大龍山,西有象鼻山,南有轟溪山,群峰拱衛,高低錯落。小舜江北溪,從古村西北向東北繞村而過,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農田,呈現出一派美麗的田野風光。村中八成以上為「余」姓,余氏是大禹的後人,大禹有三個兒子,三子叫罕,賜姓為余,據余氏家譜記載,冢斜村的始祖餘子陵是余氏第96世。村落中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較多,且保存較為完整,歷史文化積澱濃厚。
地址:紹興市柯橋區南部山區,距紹興市區32公里。
15 紫洪山村
古建築、古嶺道、古民居、古樹、古溪、古民風……這麼多古色古香的遺蹟會不會讓你留下來細細考察?有沒有讓你身在其中,仿佛就是和古人對話?紫洪山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蹟多多的村落,至今尚存20多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每處都有典故和特色。漸漸地,紫洪山村形成了特有的歷史建築文化。
地址:紫洪山村位於紹興蘭亭鎮的東南部,離蘭亭風景區約10里路。
古村記獨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