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話三蘇丨劉小川:蘇軾家風與他的為官態度

2019-10-12     眉山東坡文化

走進蘇氏家族,我們發現,培育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蘇氏家族並非詩禮簪纓的赫奕門庭。緣何長於草野的蘇東坡能在文化名士中芳華不減?其實,我們可以從蘇氏家風中找到其為學修身的蛛絲馬跡……

一個人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價值觀?

蘇東坡的爺爺、父親、母親都是非常仁慈、慷慨的人,都是利他主義者,蘇東坡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身教重於言教,這點非常關鍵,不是你講了什麼,而是他親眼看見爺爺和父母怎樣做,在蘇東坡60多歲還能記憶猶新,可以說蘇東坡的「初心」在5歲以前就埋下了種子。

中國著名作家、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 劉小川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被稱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她的言傳身教,對蘇軾有著巨大的正面影響。蘇軾曾記錄過「記先夫人不發宿藏」,是說有一天,蘇家租的院子地面塌陷了,露出一個大瓮,大瓮的上面覆蓋著烏木板。烏木是值錢的名貴木材,烏木覆蓋的大瓮里是否藏著更值錢的東西?一時,左鄰右舍都來圍觀議論。也許把烏木板啟開,把大瓮藏的寶貝弄出來,蘇家就發財了,程夫人也不必每日起早貪黑、忙裡忙外。但,程夫人沒有絲毫猶豫,吩咐家裡請來的女婢在塌陷處填土,重新覆蓋了大瓮。

這件事對蘇軾的影響非常之大。不貪不義之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講的話,蘇東坡顯然落到了實處,為官十幾個地方,做到了以民為本,清正廉潔。這股浩然正氣,肯定要追溯到他健全的童年,追溯到蘇家良好的家風,追溯到他的爺爺、母親和父親的言傳身教。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名譽副館長 李曉苹

清廉東坡主要體現在他的為官之道 ——以人為本。他在《上神宗皇帝》書里有過闡述:「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飢,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他深深地懂得執政者是舟,老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常務理事、眉山市三蘇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熊朝東

蘇軾歷來重視吏治,早在仁宗朝時,蘇軾就提出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措施。

蘇軾清醒地知道整頓吏治的關鍵是監察與擇吏,可朝廷沒有賦予他這個權力,也不是他職責範圍之事。但如何教育提高為官者的思想素質,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向官員們敲響「功廢於貪,行成於廉」的警鐘,這是能辦到的。於是,蘇軾在入侍哲宗之初,便寫了《六事廉為本賦》,以此作為提升百官思想覺悟的讀本,也是他廉政思想的具體體現。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眉山市紀委監委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naRv20BMH2_cNUgY4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