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哆啦A夢育兒
中國歷來有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以及我國人口嚴重過剩帶來的競爭壓力, 家長更是對子女的教育傾注了全部的熱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 開發孩子的智力, 使孩子學習成績優秀, 升入一流的學校, 拿到更高的文憑, 進入上流社會, 給家庭帶來榮譽, 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與目標, 也是中國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徵。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高
在城市中87% 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67% 的家長表示除住房外, 孩子的教育是他們未來最大的投資, 他們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長表示自己未來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發展。這種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西方國家那種培養獨立的人, 親子之間非依附而獨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的父母會付出更多。
在中國, 父母普遍存在重學習輕個性的傾向
在調查中 56% 的小學生家長和 61% 的中學生家長承認他們主要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 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個性和人際交往。而在隨機的面對面的交流中, 我們發現 76% 的小學生家長和81%的中學生家長都存在這個問題。
在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上, 家長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孩子在班上的名次, 而非重視孩 子的學習過程
重學習結果, 輕視學習過程, 注重名次和分數, 輕視對孩子學習活動的指導, 忽視導致結果的過程性原因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普遍特點, 這就導致家庭教育的簡單化傾向。
在促進孩子學習的方法上
中小學生家長認為, 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 學習好壞取決於孩子的努力程度, 而努力程度主要取決於學習壓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緊孩子的學習。多數中國父母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沒有快樂可言, 要使其努力學習必須不斷施加壓力。這一教育理念導致普遍的教育高壓, 導致對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視, 學習過程成一個苦其心智的過 程。
中國的家長十分看重孩子書本知識的學習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學習主要就是學好教材上的知識。多數家長認為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都是玩樂而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同時, 小學生家長和中學生家長都肯定灌輸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接受式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 部分家長承認存在忽視孩子德育的現象, 而事實上考慮到家長的保護性心理反應, 忽視孩子道德教育的現象還要嚴重得多
在道德教育上, 多數家長主要是教育孩子對父母要有孝心, 對人有禮貌, 為人處事做到不吃虧。但在誠信、友愛、尊重、平等、社會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嚴重不足。我國家庭教育的這些特徵及作法帶來的好處是; 家長重視教育投入, 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資金進入投資不足的教育領域; 家長成為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者; 孩子能夠較好地掌握書本知識, 應試技能強。所帶來的問題:
一是孩子發展片面。除了書本知識的掌握, 應試技能的提高, 孩子的體育、美育、人格發展、道德素養以及社會技能等發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識掌握較多, 但獨立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不強, 這就減弱了孩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學習方式落後。中國的家長比較習慣於灌輸式教育, 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學習模式下掌握知識。同時, 孩子以掌握書本符號知識為主, 知識的學習嚴重脫離孩子的生活, 脫離孩子的個體經驗,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加上較重的學習負擔, 容易使孩子過早出現厭學情緒。四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強烈的應試教育傾向。大多數學習活動都圍繞著考試和升學而展開, 學習的價值取決於它促進考試的程度。孩子不是為掌握而學,而是為考試而學, 這已經成為中國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 這就模糊了學習的真正價值。顯然, 中國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離素質教育目標的。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發展為己任, 從心理學的視野來看, 凡是能夠使人的活動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質都叫素質。素質的發展就意味著人的一般本領得到增強, 人的心理加工機能得到提高, 人能夠進行更複雜的信息加工, 能夠表現出更有效的行為方式。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