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看著假假的?怎麼看怎麼虛偽

2019-10-31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意識層面微風吹過,潛意識層面波浪滔天。很多人不敢表達憤怒,因為意識層面的憤怒很合理,但潛意識層面的憤怒卻到了恨不得別人去死的地步。

很多人不敢表達渴望,因為意識層面的看起來很正常,但潛意識層面,卻恨不得獨占全世界。精神分析特彆強調攻擊性的普遍,諮詢中的各種拖延、遲到,乃至早到、討好,也許都是在表達憤怒和不滿。

每個人都不好惹,包括自己,看似老好人,其實一樣有根本性的自戀,容易憤怒,只是沒有表達。一旦有機會,就會展現自己的報復心。那麼這些人性深處的攻擊性,有什麼意義呢?

攻擊性讓人更有魅力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美國大片就會發現,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首先講的都是全能自戀,那些英雄擔負著拯救整個城市乃至地球的重擔。

其中兩個系列都講了攻擊性,並直接用了黑色做隱喻。蝙蝠俠永遠都是一身黑色裝束;蜘蛛俠第一部講到了純白的蜘蛛俠,只有愛和真善美,同時你會看到一個經典的好男人羞澀、封閉、宅,有點彎腰駝背,雖然會感動你,但似乎缺少魅力。

第二部講外星的黑色能量附在蜘蛛俠身上,他立即化身為有點邪氣的男人,有意思的是他一下子變帥了,走路昂首挺胸,渾身都放著電,所到之處,女人被迷倒一片,有了超凡魅力。

為什麼蜘蛛俠黑化之後,突然有了魅力?

如果明白了,攻擊性是人類的一個本性,那就可以有一個推論:剝離了攻擊性的男人,也剝離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擊性的男人則是真實的,因此後者比前者更有魅力。

同樣的放到女人身上:簡單的好女人,被人稱道,但有攻擊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動有魅力。

獲得倖存的感覺

精神分析的諮詢和治療,把修通攻擊性視為核心部分,可為什麼大多數人活不出攻擊性,甚至容易將攻擊性視為破壞性,而傾向於壓制它呢?

介紹一個,精神分析中有意思的一個說法:兒童需要獲得,母親或客體可以在他發出攻擊後,而得以倖存的感覺。

邏輯推理一下:既然嬰兒一開始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那麼自然會擔心自己一旦發出攻擊,母親乃至整個世界都會被毀滅,各種超級英雄片,都刻畫過這種感覺,好像地球和宇宙太脆弱了。

武老師真正理解這一點,還是在一次諮詢中,來訪者說:武老師,我不敢對你表達憤怒,是因為我擔心,我一對你表達憤怒,你就會被我摧毀。

如果有些來訪者,小時候遭遇過親人離世等不幸,那麼他們理性上知道,這不是他們的罪過,但在潛意識深處,他們真的覺得這好像是因為他的攻擊性所導致的。

比如一位來訪者的姐姐,在她小時候遭遇車禍死亡,長大後她自然知道,這是車禍,客觀意外;但潛意識深處,真切地覺得,這是她的攻擊性導致的。

這種心理現象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引出這樣一個推論:孩子天然地認為,家裡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擊性導致的結果,比如親人意外死亡,父母離婚,從而導致他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或即便釋放攻擊性,也是以破壞性的方式呈現。

比如武老師,他的媽媽有嚴重的抑鬱症,她從來在沒在語言說過,要他為她的痛苦負責,但通過深度的精神分析,發現武老師內心深處會真切覺得,媽媽的脆弱和痛苦是自己導致的。

孩子因為有全能自戀加攻擊性,所以以上推論是很自然的部分。父母需要特別提醒孩子,家裡的這些事情不是他導致的。

但相反,在很多家庭里,會看到父母會一遍遍對孩子說,我們離婚是因為你,我們不幸是因為你……這對孩子的心靈是摧毀性的。

武老師的一位朋友和前妻已離婚多年,他兒子上小學三四年級時,問他:爸爸,你和媽媽離婚,真的不是因為我學習不好嗎?

朋友聽到兒子這麼說,心痛至極,眼淚刷一下就流了下來,抱著兒子安撫說:這是我和媽媽兩個大人的事,怎麼會是你導致的呢,再說爸爸覺得你的學習挺好的。他這樣對孩子說,是很棒的做法。

不過在諮詢中,武老師發現對一些全能感特彆強的來訪者,做這樣的解釋後,他們常常顯得沒有感覺,甚至悵然若失。

再談下去就會發現,他們希望自己有影響乃至決定周圍一切的能力,所以人性真的是很有意思。

攻擊性等同於生命力

攻擊性是人類的本性,攻擊性又容易帶來罪疚感,那該怎麼辦呢?

強調一下溫尼克特的理論:攻擊性等同於活力或動力。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能量球伸展自己時,自然就會有攻擊性產生。

武老師引申了一下,認為:當一個人向外界伸展自己的意志時,就像是伸展出了一個能量觸角,如果這個能量觸角與其他存在建立了好的關係,那麼這個能量觸角就被照亮了,變成了熱情、創造力等生命力;

如果這個能量觸角,沒有和其他存在建立關係,被忽略或被拒絕了,那它就會變成黑色能量,成為攻擊性,攻擊性向外,就變成了破壞性;而攻擊性向內,就變成了抑鬱。

這是形象化的說法,而溫尼科特則說,攻擊性是天然的活力。在好的促進性環境中,兒童的攻擊性,得以整合;而在壞的剝奪性環境中,攻擊性就會變成破壞性,並以反社會的方式顯示。

還說,如果母親在嬰兒攻擊下,得以存活,那會讓嬰兒意識到,母親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個存在。

母親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親既沒有死去,也沒有離開,同時也沒有報復懲罰她。

對小嬰兒而言,還沒有形成「客體穩定性」的概念,所以母親離開,就會讓嬰兒覺得,母親好像被他的攻擊性殺死了。

因此母親或第一養育者,在孩子小時候,和孩子保持一個基本穩定的關係,非常重要。

所謂客體穩定性是指,維持客體穩定形象的能力,特別是維持母親。研究發現,孩子在一歲半時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的概念,就是一個事物從他眼前拿走,他不會太慌,因為他知道這個事物仍然存在。

但在客體穩定性的概念沒有形成前,他要麼會很慌,要麼根本不在乎,因為他認為這個事物,一旦在他眼前不存在了,那就徹底消失了。

有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躲貓貓」,等孩子長大後,形成了這個能力,這個遊戲就玩不下去了。用武老師的話說,就是「心中住下了一個愛的人」,當內在有一個愛的客體住進來以後,一個人才有了真正能承受孤獨的能力。

同樣,如果母親報復懲罰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攻擊性真的是可怕的東西,真的可以毀滅世界,所以外在世界要壓制他的攻擊性,要懲罰他,讓他知道不能隨意釋放。

當然有兩種情況下,仍然可能會培養出攻擊性爆棚的孩子,但這時的攻擊性已經嚴重偏向了破壞性。

邏輯是:攻擊性是不好的,於是一宣洩攻擊性,就會用不好的方式來表達。再強調一下,在溫尼科特這裡,攻擊性就等同於生命力,它是小孩子,伸展自己是一種非常天然的東西。

自體都在尋找客體,我永遠都在尋找你,攻擊性,可以理解為,我在尋找你時,自然產生的一種東西。

在嬰兒這,攻擊性是:「原始的愛的表達的一部分,最初的愛的衝動,具有一種破壞性,但破壞不是嬰兒的目的,因為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什麼是憐憫。」

當母親能接住嬰兒的攻擊,這時母親就與嬰兒建立了聯繫,可以說嬰兒的自體就找到了客體。而在關係中,一元關係里的攻擊性變成了二元關係中的熱情。

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活力能滋養自體就是自信;活力能滋養客體就是熱情。活力必須能在關係中流動,否則關係雙方會感覺到,這個關係是空的。

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所以不管我們怎麼懼怕攻擊性,其實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這個人就好像是虛假的,他很難和別人建立起生動真切的關係來。

總結

1.攻擊性是人類的一個本性,剝離了攻擊性的人,也剝離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擊性的人則是真實的,因此更有魅力。

2.精神分析有個說法:兒童需要獲得這種感覺——母親或客體可以在他發出攻擊後而得以倖存。

孩子因為全能自戀加攻擊性,所以天然地認為,家裡的所有不幸,都是他的攻擊性導致的結果。

從而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或者即便釋放,也是以破壞性的方式呈現,父母需要特別提醒孩子,家裡的這些事情不是他導致的。

3.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等同於生命力。如果母親在嬰兒攻擊下得以存活——母親既沒有死去,也沒有離開,同時也沒有報復懲罰他,那會讓嬰兒意識到,母親不是他的一部分,不在他的控制之下,是他之外的另一個存在。

當母親能接住嬰兒的攻擊,母親就與嬰兒建立了聯繫,一元關係里的攻擊性就變成了二人關係中的熱情。

4.活力總是帶有攻擊性的。不管怎麼懼怕攻擊性,我們其實都體驗到,如果一個人身上沒有攻擊性,他很容易像是虛假的,很難和別人建立起生動真切的關係。

思考

文中爸爸的話讓我瞬間淚崩,我被他感動了,原來我也一直以為,父母之間的問題,是我的攻擊性導致的,所以我才會瞬間淚如雨下。

在生活中,在嘗試建立和走進一段親密關係,但是總感覺碰觸不到對方,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攻擊性從他身上被抽離了。所以才覺得他是虛假的。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把真實的不好的感受說給對方;同時也要學習接的住對方的攻擊性,讓黑色能量遇到光。讓能量流動起來,也許這就是自信和熱情。

人需要有陰影,有了陰影會立體、真實,不再是單維二維。不要懼怕陰影,它的反面是光,而光是有可能穿過陰影。裂縫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謝謝你的欣賞,願你有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願你有個被愛照亮的生命。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