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父逼子死的神話,揭露了中國親情的底層邏輯

2019-12-13   磨鐵書友會

大家好,我是凹叔。


說起熊孩子,大家都恨得牙痒痒。





熊孩子出沒的地方,每個成年人都在極力忍耐,口念心經,手撫摸著胸口,咬牙切齒,最後也只能假笑對著熊孩子說:


「我要告訴你爸媽。」



可是大家想過沒,熊孩子這麼熊,怪誰啊?


有時候可能真的不是孩子的錯,有些父母自己就腦子不清醒。


熊孩子大部分時間也就讓無辜路人心煩一下,熊父母卻可能毀了孩子一生。


去年上海發生了一件悲慘的新聞,17歲男孩與母親在轎車中爭執,母親居然在車來車往的大馬路上停車。


男孩當著母親的面跳橋輕生,120趕到時男孩已經死亡。



事後這位母親跪在地上,大聲哭泣,可是悲劇已經無法挽回了。



一個孩子,在父母面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看似是家庭矛盾,其實是千年來社會權力關係的縮影。


未成年的孩子無法真正地反抗父母,叛逃家庭,他們能用的方法非常有限。自殺屬於其中最決絕,最暴力,也是最無奈的一種。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古典形象,早在千年前,就吶喊出了這種倫理綱常上的不平等。


史上最有名的「熊孩子」


197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製作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哪吒鬧海》。


在這部動畫中,出現了一個極為特殊的母題——對父權的暴力式反抗。


這樣的反抗是通過「殺子」和「自刎」體現的。


話說這一天,天陰雲厚,電閃雷鳴,在略顯詭異的BGM中,大家的目光聚焦到陳塘關總兵李靖家。


殷夫人三年懷胎,產下一子,李靖進來一看,發現是一肉球。



李靖懷疑是妖物,提劍就斬。



不料胞衣脫落,肉球變幻為一靈巧可愛的童子。



天庭有仙人來,名為太乙真人,為殷夫人懷胎三年誕下的孩子取名為哪吒,並收他為徒。


這天他從師父太乙那得到了混天綾和風火輪,高高興興就滿大街玩去了。



充滿歡樂的BGM中,陳塘關看上去一派祥和,社會和諧,幸福快樂!


這時候故事的轉折來了,反派龍王一出來,就要人家送上童男童女。



反派勢力逐一登場,先是小嘍囉巡海夜叉打頭陣。



然後就是龍王三太子敖丙。



1979年的《哪吒鬧海》,故事情節並不複雜。


總結起來就是哪吒這個純良的孩子,看龍王這一族興風作浪,傷害百姓,實在是憤憤不平!於是他擊退了巡海夜叉,又大敗敖丙,把他的龍筋都抽了出來,叫他死了個透心涼。



哪吒替天行道後,表現的非常孩子氣,他首先想到的是,將這堅固的龍筋送給爹爹當護甲的綁繩。



但是他迎來的是什麼呢?


龍王敖光怒氣沖沖,趕來興師問罪。



李靖連忙上前恭迎,好話說盡。



但不頂用啊,龍王決定上天庭告御狀。


太乙真人趕來為哪吒支招,兩人四目相對,計上心頭。



哪吒在南天門假扮天兵天將,戲耍了東海龍王,這下好了,龍王更生氣了,叫來自己的一堆兄弟,要水淹陳塘關,逼迫李靖交出哪吒。



再說李靖這渣爹,人家還沒淹呢,他自己先把兒子綁了。



「我就當沒有你這個兒子!」


這看似大義滅親,但其實李靖根本沒問事情緣由。


哪吒為救陳塘關百姓,才奮起反抗龍王,殺死敖丙。不過在李靖眼中,哪吒是大逆不道,連「仙人都敢打」。


眼看陳塘關百姓將要受苦,哪吒再次站了出來,他說出了一句經典台詞,這句話將響徹中國動畫電影界四十年,成為無數人童年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



「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


這就是《封神榜》原著中著名的「削骨還父,削肉還母」


這一幕在動畫中以哪吒自刎結束。



而在TVB版本的封神榜中,則給人更直接的衝擊。


哪吒將自己的骨肉,放置在身旁這具棺材中。



哪吒的這一次反抗,不僅僅是對父親一個人,更是對整個父權社會的反叛,對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權力關係的挑戰。



對哪吒這個古典人物反叛的內核最了解的一定是痛仰樂隊。



他們在今年音樂節目《樂隊的夏天》大火,而他們樂隊的標誌性圖案,就是哪吒。



新世界的交接:我命由我不由天


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深刻反映時代風貌。


比如《了不起的蓋茨比》。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如果不了解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泡沫經濟,紙醉金迷,可能就無法理解蓋茨比為何那樣沉迷上流社會,也看不懂那若隱若現燈塔的隱喻。


又比如第6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不可饒恕》。


199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不可饒恕》


如果不了解西進運動,不明白城市化進程中,荒野的凋零,牛仔的老去,可能也無法理解威廉那滄桑的眼睛,顫抖的雙手。


大部分傳世名著,也絕不是僅僅描述一個單純的故事,塑造幾個臉譜化的人物。


《哪吒鬧海》上映於1979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年。


人們壓抑許久的心靈需要一個出口宣洩。脫離過去的舊體制,反抗階級的不公平,訴說對新社會的期盼,一切東西渴望得到新生。



在自刎之前,哪吒的身體已經因為權力關係的不平等而支離破碎,精神上也飽經折磨。


他捨生前,流下眼淚,既是對無情的父權和封建社會的失望,也是對自己赤子之心的一次保護,是寧死不屈,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哪吒在肉體上的自毀,換來的恰好就是一次精神上的重生。





權力的轉移:自主意識的覺醒


阿爾文·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說:


如果權力是有特殊企圖的控制,那麼暴力、財富和知識則是社會權力的基本源泉,三者決定社會權力的分配。


在農業社會,這三者的影響尤其深刻,所以過去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社會,都處在一個等級森嚴,階級分明的社會制度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親師,人們默認了權力關係的尊卑和約定俗成的階級分化。


但在今天,從個人、組織到國家,都因為社會變革太快,內在的結構也產生了質的變化。


例如親子關係,在封建社會,父母與孩子在權力上是絕對的不平等。但在今天,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父母對孩子而言,也不再是單向的權力碾壓。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電影《全民目擊》中,孫紅雷扮演的富豪父親,為了證明女兒無罪,設下瞞天過海的迷局,讓所有人認為自己就是兇手。


在這裡,父親的形象不再是制度的擁護者,「愛」戰勝了財富,地位,名與利。



但作為受到保護和饋贈方的女兒,最終卻沒有理所當然地接受這樣的「照顧」。


在《哪吒·魔童降世》中,傳統的父與子的關係也來了一次大的顛覆。


哪吒的父親,李靖,不再是那個戰戰兢兢只怕惹怒了天神的小官,他站了出來,將天雷引向自己,要代替兒子受粉身碎骨的痛苦。


同時,他也不再是那個懷疑兒子是妖怪,就要拔劍斬之的功利主義者,他心裡裝著的不再是階級鬥爭,權力劃分,他不是制度的擁護者,反而成了制度的打破者。


而哪吒,作為孩子,也不再是人們慣性思維中,受到父母保護或者控制的弱勢者,他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對著茫茫天地喊出自己的心聲:


「我命由我不由天。」


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



當我們長大後,也會發現,人要掙脫的,不再只是父母的束縛,而是社會的成見。


在電影《完美的世界》中,綁匪海恩斯劫走了小男孩菲利普,路途中二人卻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海恩斯幾次保護菲利普,但最後他依然被警察擊斃。



因為他是一個罪犯,人們不相信他會做好事。


同理,哪吒一出生就因為「魔丸轉世」,而承受偏見。


那些對他議論紛紛的百姓,無知而極端,不明事情的真相,人云亦云,以有色眼鏡待人。



而對於背負著拯救家族重任的敖丙來說,他的桎梏則是那強加於他的天命,是父親的囑託,全族的期待。



這兩個矛盾,更加現代,更加真實,也更加容易讓人共鳴。這樣的改編,讓哪吒的故事竟還有一絲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


在最新出版的《哪吒·魔童降世》同名畫冊中,導演餃子的自述,也許能讓我們看見一些創作過程中,屬於他私人的一些感受。


餃子,本名楊宇,《哪吒·魔童降世》導演,編劇


來自小城普通家庭的他,本來準備按部就班過完這一生。


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他大學選擇了醫科專業,和動畫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但因為熱愛,他大三開始就自學動畫,畢業兩年進廣告公司了解市場行情,之後他決定回家一心做動畫。


不是專業院校出身,沒有學歷,拿什麼打動別人呢?


他決定自己做出一個作品來,於是悶頭在家,靠母親每月的退休金生活。數年磨礪,做出獨立動畫《打,打個大西瓜》。


這部處女作,僅僅16分鐘,獨立製作,沒有投資也沒有營銷,最後卻在豆瓣上獲得了8.7的高分。



外人的不看好,市場的瞬息萬變,中國本土電影在長期以來遭受到的詬病,這些成見,偏見,餃子都一個人抗住了。


《哪吒·魔童降世》電影紀念畫冊

磨鐵圖書出品


堅持自己的夢想,選擇自己的選擇,人們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在1979年的《哪吒鬧海》中,太乙真人在電影的開頭,說了非常經典的一句台詞:



「哪有什麼神仙?神仙也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堅。」


這世間,沒有神仙,沒有天才,沒有一夜成名,也不會有不勞而獲。


如果有束縛,我們要自己反抗。


如果有偏見,我們要自己打破。


如果有想要保護的人,我們就必須負重前行。


如果還有夢想,還有渴望,還追求心中的真理,我們就必須燃燒自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Anchor;本文編輯:Anchor;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