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閒人詩穎
大家都知道宋徽宗。他特別熱愛藝術,還在皇宮裡開了個畫院,不辭辛勞,一邊管理江山,還一邊親自擔任院長。
這皇帝有個特點,他招募畫院畫家的時候,試題總是搞些什麼「踏花歸去馬蹄香」之類的詩句。
有一年,他又別出心裁得想到了一句考題:竹鎖橋邊賣酒家。
於是考生們就開始畫各種酒店。
但,有一個考生不一樣,他畫了一座橋,橋頭掛了一面廣告旗,寫著「酒」,邊上還畫了一片蓊蓊鬱郁的竹林。
這幅畫根本就不畫買酒的人家,卻非常扣題。好像在竹林的深處,真的有一個酒家,深得「鎖」意。
看到這麼一幅畫,既有創意又扣題,院長很是喜歡,於是這位考生便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皇家畫院的畫師。
這位仁兄就是李唐。那一年他48歲,果然是個老江湖。
為了能夠取悅這個院長,他決意要走復古路線,學習范寬的山水,並自創了一個皴法,「斧劈皴」,五十八歲的他,整出了一幅震撼古今的《萬壑松風圖》。
這又黑又硬的風格,很對宋徽宗的口味,毫無疑問,李唐瞬間成為畫院頂尖畫家。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這幅傳世名作。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
一大片茂密蒼翠古松,鬱鬱蔥蔥,又有各種姿態的小枝穿插其間,整個松林平添了一種有風吹過的動感。在中後景中,有數座如斧劈刀削的山峰,半山腰,只見白雲繚繞,幻化出一個蜃蜃渺渺的境界。
前代畫家郭熙曾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
其意思是:
要想畫出山的高峻,就不要全部畫出來,應該在山腰畫一片雲縹緲,擋住山體,這樣欲露還藏,山的高峻的樣子就出來了。想畫水流蜿蜒,只要畫一叢樹石擋住水流,就會使人感到水有盡而意無盡的感覺了。
李唐的筆記做的特別好,也很好地實踐了這個道理。
他在這險峰環抱的大山里,悄悄藏了兩處斷流。
瀑布一
瀑布二
水流一會出現一會消失,最終匯聚到成一個小激流。
當你靜心觀賞時,在找尋這些水源的時候,會有一種叢林探險的感覺。
這峭壁堅岩,滿山松風,組成了一個寧靜的世界,多麼令人神往。
李唐早年在民間以賣畫為生,如今不但有固定的地方上班,還有員工宿舍住,前途又一片光明,本來生活是過得有滋有味的,但他沒高興幾天,厄運就降臨了。
畫完《萬壑松風》不久,北宋就亡國了,金國大漢衝進來將北宋洗劫一空。
金大漢不僅抓走皇室、貴族、美女,還點名抓走了一批藝術家。這支淒淒哀哀的隊伍中,就有60多歲的李唐。
隊伍剛剛離開京都沒多久,就有小道消息傳來: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已經南渡,意欲在南方建立朝廷。
李唐一聽,立馬冒死逃出金營,向著南方直奔。
其實金人很崇拜這些搞藝術的,不僅待遇高,還幫你照顧全家老小。如果說李唐不逃跑的話,他後半輩子是絕對能夠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的。
可李唐是一名愛國熱血的好青年!
南宋 李唐《虎溪三笑圖》台北故宮藏
這天正走在太行山的小道上,只見深山茫茫。李唐只顧趕路,不覺天色已晚,正想尋個落腳地。
不料,呵斥聲從天而降,山坡上殺下一夥山賊把他團團圍住。
把李唐嚇得夠嗆,他雙腿哆嗦,死死抱住行囊。
山大王見這情景,想到肯定有什麼寶物,就一把奪過來翻看,結果打開發現,搞得眾人一臉懵逼,這是什麼破爛玩意兒,只見有顏料、紙筆,原來是個窮光蛋啊!
其中有一名山賊叫蕭照,他特別喜歡畫畫,於是就問他姓名,方知眼前這老頭就是他的偶像李唐。
這一來,蕭照對著李唐跪倒就拜說:「老師你收了我吧」,根本不顧旁邊山大王的顏面。
李唐 秋景山水
後來蕭照把李唐救出了土匪窩,李唐為了感激,便收他為徒。於是,二人逃出了太行山,一路隨著往南去了杭州。
本來是來投靠康王趙構的,但他也是被金人追得四處逃亡,好容易安頓下來,整個南宋朝廷兵荒馬亂,哪兒還有心思搞藝術。
李唐 紅樹秋山圖
李唐心想算了,老子就重操舊業吧,在街頭賣畫,不給政府添亂。
誰知道他本來在皇宮畫院上班的,在民間,竟然畫作的銷路這麼差,南方人對他那北方的大山大水不感冒。
他很苦悶,面對著這水清石潤的南方景色,李唐的筆與他的心境一樣無所適從。
於是寫了一首詩:
雪裡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李唐:「我想家了!」
於是他就畫了好多這種愛國作品。要是在現在,都可以參加全國美展了!
李唐《晉文公復國圖》局部
還有下面這幅《採薇圖》,就是他當時生活的寫照。
李唐《採薇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傳說商朝有兩個王子分別叫伯夷和叔齊,兩人都不願繼承王位,就投奔鄰國國君周文王。
恰好此時周文王去世了,他兒子周武王出兵討伐商紂王。這兩兄弟認為臣子討伐君王大逆不道,就試著阻攔,結果他壓根沒聽進去。
周武王伐紂成功後,這兄弟倆覺得太過羞恥,下定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在山裡採食野菜度日。
「薇」就是一種野菜,俗名「野豌豆」。
兄弟,今天吃什麼菜啊?
結果,兩人最後餓死在山裡,臨死前作了一首《採薇歌》。
這兄弟倆真是用「命」在演繹傲嬌啊!
李唐此時命運和他們如出一轍,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只能在畫中尋找安慰。
終於,20年後,一張水墨蒼勁的畫引起了南宋朝廷太尉的注意,他抹了抹眼睛,再仔細看了看,然後驚訝地叫了出來:「這是李待詔的畫,李唐在臨安(杭州)。」立馬向宋高宗趙構稟告。
大家都知道,宋徽宗的這個兒子遺傳了他老爹的藝術細胞,也特別好這口,於是他就讓李唐「復職」了,職務仍為「待詔」,授李唐成忠郎,賜金帶。
李唐 江山秋色圖
幾十年的歲月就這麼蹉跎過去,這時候的李唐雖然已經有80多歲,想要恢復當年的畫院,談何容易。
當年老院長辛辛苦苦創立的畫院現在幾乎變成一片廢墟,這時候李唐就就等於是南宋畫院的獨苗苗,藝術使命全部繫於他的身上,後輩們嗷嗷待哺,這接下來的畫,到底該怎麼畫?!
於是,他畫風一變,筆下,墨,濕潤了;水,逶迤了;山,嫵媚了,樹也疏朗起來,畫越畫越長,越來越窄,用筆也越簡練,老頭子竟然婉約起來。
一下子從北宋時期的雄偉壯闊變成了「小清新」。
李唐《清溪漁隱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卷 絹本水墨 25.2cm×144.7cm
看,這山石的畫法,用筆和北宋時期比簡潔了許多。
坡面用濕墨大筆觸橫掃。
再也不是一筆一划地勾勒,而是大面積濕色鋪出樹葉.....
小河、蘆葦的用筆如行雲流,清新自然......
全卷描繪使人感到一種自然生命的的節奏律動。
這時候的南宋,偏安一隅,國力慢慢穩定,人民也開始在南方這個富庶之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大家似乎已忘記了傷痛。
李唐所做的南方山水秀美,雖筆鋒依舊有凌厲之氣,但畫風也變得柔和起來。
李唐《村醫圖》
作為南宋畫壇盟主,李唐其藝術影響力是大大的。
所謂的「系無旁出」指的就是,南宋所有後來的學畫子弟,沒有一個不受李唐的影響。
他的旗下都是這些大咖:馬遠、夏圭、劉松年……
李唐《秋林放犢圖》
從某種意義上看,李唐藝術風格的轉變與成熟,不僅僅是體現了其個人藝術風貌與成就,更是體現了兩宋之交,中國繪畫尤其是中國山水繪畫的時代性轉向。
在往後的900多年裡,一代宗師李唐所帶領的南宋畫家們,在這個城市撒播了一批批高質量的種子,而一代一代的畫家學子則在這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它們,養育它們,流傳著它們……
來源:微水墨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