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太白(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在讀)
轉載自: 公眾號「南都觀察」
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傳統的「中國式逆襲」,莫過於主人公出身貧寒,鑿壁偷光,冷板凳枯坐十年,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然而,這種勵志故事慢慢被放進了故紙堆,現實中的逆襲越來越難。
有很多研究指出,社會底層的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被阻塞,出生貧寒的孩子在起跑線就遙遙落後於同齡人。
甚至有研究指出, 富人孩子的收入會比窮人孩子的高出近兩倍,而財富繼承是主要影響因素。想想似乎是這樣。富孩子繼承一套北京四環內的房子,也許就是窮孩子一輩子也掙不到的天文數字。
然而,再冷靜想想,假如其他條件不變,富孩子沒有繼承房產,他會窮困潦倒麼?假如一百萬從天而降,掉在窮孩子面前,他能就此鹹魚翻身走上人生巔峰麼?
這兩個問題直指一個核心:貧困或富裕的再生產,難道僅僅關乎錢的多少?
如果是錢多錢少的問題,那通過再分配調控,提高貧困者福利,似乎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然而,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的研究指向另一個答案: 在再生產的過程中,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差別不僅體現在財富積累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女的邏輯和方式。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
通過多年的研究和訪談,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
1、兩種家庭養孩子方式不同
貧窮人家的父母每天疲於奔命,既沒有時間親自管教孩子,也沒有錢送孩子到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放學後,孩子們就自娛自樂了,俗稱「放羊式教育」。
有錢人家則不一樣,要麼是高學歷的全職母親花大量時間陪伴和指導孩子學習,要麼是父母花大量金錢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過著規律充實的課餘生活。
2、兩種家庭對語言的運用不同
貧困家庭在教育孩子時,傾向於使用權威性、命令性的語言,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指令;而中產父母更樂於與孩子討論,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意見。
別小看這點區別。在棍棒打罵面前,窮孩子學會了沉默和服從,或者陽奉陰違,導致他們逐漸變得寡言、不善溝通。而通過父母的循循善誘,富孩子學會了如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學會了如何動用腦筋說服別人。
3、兩種家庭與權威的交流方式不同
貧困家庭的父母,面對學校老師、主治醫生等「權威」時,往往感到尷尬與不自信。孩子被老師請家長時,多數時候父母只能賠著笑臉,轉頭痛罵甚至動手打孩子。而中產父母則與老師關係融洽、談笑風生,在醫院也能和醫生有效溝通,相處自然。
兩種與權威相處的截然不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當父母與權威相處融洽,孩子也會被潛移默化出一種「氣場」,不會被權威高高在上的面孔嚇到,而是習慣於相對平等地相處。從父母身上,他們能學會如何與權威交流,如何與權威握手與對視,如何巧妙地向權威提出意見甚至質疑,甚至如何「操縱」權威,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而另一些孩子則從家長身上感受到了對權威的恐懼,以及無可奈何的服從。有些家長當面對權威唯唯諾諾,背後則抱怨權威「狗眼看人低」。這種氛圍傳遞了一種消極情緒,孩子一方面害怕權威,另一方面也牴觸權威,認為他們高傲又自私。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窮孩子更難學習如何通過交流來說服權威,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到,溝通能力、表達方式、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些東西並不與經濟資本直接相關,卻是一個家庭殊為重要的文化資本。中產階級的父母將這樣的文化資本傳遞給下一代,使得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站在了較高的起點。而貧寒家庭的文化資本積累不足,孩子習得的能力也少於有錢孩子。
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簡單的優劣之分。
富孩子被父母安排到各個興趣班,在父母殷切的期待面前,小小年紀就感到「人生灰暗」。此外,有的富孩子還可能優越感十足,驕傲卻缺乏自理能力。
而窮孩子或許會有一個相對快樂的童年,還被培養出優秀的自理能力,扔到哪裡都能紮根活下去。同時,人格上他們也可能更為踏實謙卑。
傳遞給孩子文化資本,比經濟資本更重要
然而,如果僅僅從再生產、從孩子的未來成就來看,兩種教育方式的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回答文章開始的問題——
在一切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富裕家庭教育的孩子,在言行舉止和思維邏輯上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即便突然被剝奪財富,也還擁有口才與能力,甚至一種所謂「氣質」、「氣場」的東西,這使得他們仍有很大的幾率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富豪現在都流行「裸捐」,並不準備把大量的財富留給子女,似乎也不擔心子女的未來——因為已經為子女留下了舉止、學識、人脈等巨大的文化資本。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卻能真正保證子女後半輩子的無虞。
同樣的例子放到中國,我們能想起那些屢屢刷屏的「貴族後代」。
比如嚴幼韻女士。政權更替的時候,他們或許在戰亂和政治壓迫中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和地位,家族沒落,泯然眾人。然而,他們卻在殘酷的環境中保持了優雅和得體,並在時機到來時,憑著能力學識言談舉止,迅速重整旗鼓,回到光鮮的舞台。
嚴幼韻從富家小姐到一貧如洗,再一躍成為聯合國官員,人生不論如何跌宕起伏,最終都能安身立命生活幸福,這是單靠經濟資本無法做到的。
嚴幼韻1905出生在天津,父親是著名實業家嚴信厚
也不乏反例。比如富二代就是貶義標籤。一部分人靠著經濟周期和時代紅利一夜乍富,可惜這一代本身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金錢的積累之外,文化資本的積累還很少。所以他們對子女的管教還停留在「用錢解決問題」上,遠談不上「傳遞文化資本」。
如果突然剝奪他們子女的財富……甚至不用剝奪,很多人也許逃不過「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因為除了金錢之外,他們的子女似乎沒有獲得與之匹配的學識和能力。
須知,如果真的「窮到只剩下錢」,其實是件可怕的事情。因為金錢太容易被洗劫和流失,任何一點稍大的社會動盪都很可能讓眼前的財富歸零。
即使是在在和平時期,如果不具備與財富匹配的能力和學識,一樣不能保障一輩子的幸福。很多中了幾百萬大獎的幸運兒結局悲慘,因為從天而降的財富讓他們失去理智,揮霍一空後甚至過得比原先更糟。
那普通人家甚至窮人家能做什麼呢?說來說去,文化資本似乎還是得靠經濟資本來支撐。難道做父母的願意每天棍棒打罵孩子?難道父母不知道該全方位培養孩子的能力?可是所有時間都用來謀生了,好脾氣都被粗糙的生活磨掉了,該怎麼辦?
誠然,經濟資本的掣肘讓人頭疼。但是,文化資本並不是完全脫胎於經濟資本的。很多富二代並沒有學會怎麼做一個優秀的人。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如果能從眼前餬口的壓力中稍微抬起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是在為孩子做長遠投資。
其實不僅是教育孩子,也是對自己的再教育——讓自己學會了解規則,與權威進行順暢的溝通,而不是背後腹誹、消極抵抗。讓自己有邏輯有條理地跟家人交流,而不是粗暴的責罵......這些事情,不管有錢沒錢,都是可以逼迫自己做到的。
社會的上升通道也許是越來越窄,我們與富豪之間的鴻溝也許是越來越大。即便如此,這不是自暴自棄,麻木生活,順便推卸責任的藉口。
如果真正希望子女走得更遠、過得更好,就要著眼長遠,重視教育——不是那種會考試、得高分的教育,而是語言能力、邏輯情感、人際交往等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畢竟,這才是能讓子子孫孫無窮匱的保命符。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鳴謝原作者及編輯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SfJ2HMBLq-Ct6CZH2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