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上清寺的老店,20多年歷史的巷巷面,環衛工人來吃便宜1元

2021-05-19     重慶游品

原標題:重慶上清寺的老店,20多年歷史的巷巷面,環衛工人來吃便宜1元

在重慶,越是年代久遠的小店,味道就越是好,這樣的邏輯似乎適用於任何一個城市,但這種現象在重慶尤為突出。

重慶的小店雖小,若是沒有一個能抓住食客的特色,不管有怎樣的服務或噱頭,也很難長久經營下去。

因此,哪些店好吃,站在街頭隨便一看便知。除了一些連鎖店外,小店的改朝換代使得許多商鋪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裝修,嶄新且陌生;而老店大多在環境上頗接地氣,甚至人們更願意稱之為「蒼蠅館子」,但卻更得人心。

位於重慶上清寺的巷巷(hàng)面就是這樣的一家老店,因為開在老舊居民樓的一樓,店鋪如巷道般長而狹窄,因此得名。

從1997年至今,巷巷面已經有24年歷史了,很難想像,一家麵館的年齡居然和我一樣大。

在20多年的歲月中,一家人勤勤懇懇的經營,讓他們經歷了風華正茂、不惑之年,如今老闆已經兩鬢斑白,但依然堅持每天凌晨5點半開門營業。

上午是巷巷面最忙的時候,作為一家麵館,巷巷面的麵條種類並不多,菜單上也只有幾種,小面二兩7元,碗雜麵二兩13元,價格比較公道。

同時,也可以看到菜單上修改的痕跡,隨著時代的發展,物價也有所上漲。

而特色牛肉麵更是直接從菜單上被抹掉了,老闆對此回應道:「老顧客都愛吃小面和碗雜麵,牛肉麵賣得不多,平時忙不過來,所以就直接不賣了。」

雖然巷巷面十分狹窄,但員工卻不少,老闆站在店門口負責挑面,一個阿姨在店鋪裡面負責打調料,還有幾個叔叔阿姨在外面的過道上負責打雜。

因為店鋪的面積小,所以巷巷面也是一家「板凳面」,一排紅藍塑料板凳擺在路邊,食客們點餐後就坐在矮凳子上,非常有煙火氣。

老闆雖然上了年紀,但手腳十分利索,隨手抓起一把蔬菜扔進去,蔬菜也與別的店鋪有所區別,萵筍的包包白的混搭豐富了麵條的口感。

不一會兒,我的豌雜麵就放到了我面前的高板凳上,還有一碗附贈的麵湯。

話不多說,直接開吃,吃豌雜麵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把面拌勻,在路邊「巡邏」的阿姨火眼金睛,看見我動作不利索,立馬就拿著筷子過來幫我拌勻了。

阿姨一邊攪拌一邊說:「豌雜麵一定要攉勻,把下面的佐料拌上來,掛在面上才好吃,吃的時候也要一邊吃一邊攪拌!」原來,吃豌雜麵的正確方式是這樣,我又學到了。

在阿姨的幫助下,一碗完美的豌雜麵就拌好了,麵條的顏色看起來十分紅潤,特別誘人。

因為巷巷面的麵條是定做的,所以麵條要粗一些,更有韌勁,與綿軟的豌豆形成鮮明對比,口感十分突出。

調料裡面的辣椒油恰到好處,聞起來香,吃起來不會太辣,辣度比較適中,對於重慶人來說不在話下。

而榨菜碎末的加入,為這碗面增加了一絲咸香和鮮甜,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把調料單獨挑出來吃掉。

總的來說,這碗豌雜麵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分量足,味道好,10分滿分的話,可以打8分,如果麵條可以再煮軟一點就完美了!

比起豌雜麵來說,巷巷面的小面更接地氣,要重口味許多,辣椒的量明顯增多,讓我這個愛吃辣的重慶人都覺得稍微有一點辣。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巷巷面的特色是乾餾,因為沒有湯,所以味道要刺激許多。如果你們的口味比較重或者喜歡吃辣的話,一定會喜歡這碗小面的。

吃完這碗面,已經是上午9點了,但巷巷面的店鋪前依然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在巷巷面的隔壁還有一家麵館,雖然店面的招牌和空間都比巷巷面大了不少,但基本上看不見有什麼人去吃。

這足以證明巷巷面在上清寺的人氣,來這裡吃面的都是住在周邊的本地居民,朋友告訴我,十幾年前他上學的時候就愛吃這家,每次吃面都是搶著去端。

巷巷面真正優秀的地方,不只是征服了大家的味蕾,更多的是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愛。對於前來就餐的環衛工人和學生們,巷巷面有另一套收費標準——比菜單上的標價便宜1元。

另外,在分量上也會多一些,為的就是讓環衛工人吃飽後再去打扮我們的城市,學生們也有了更多的能量去學習。這絕對是重慶最有愛心的小麵館了,聽到老闆這些舉動,我真的太感動了。

我想,小面之所以小,卻讓我們離不開,並不因為它簡單的食材和模樣,更多的是小面帶給我們每個重慶人的撫慰,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巷巷面在20多年的經營中,不僅保持了初心,還能為社會做出這樣的貢獻,值得點贊。如果大家想吃面了,不妨去上清寺試試吧!

店鋪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上清寺62號·成長巷巷特色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PuQhXkB-4LL0rMd4G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