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男」司馬懿的神秘發家史:他為何能在三國群雄的夾縫中野蠻崛起?(圖)

2020-12-07     文裁縫

原標題:「腹黑男」司馬懿的神秘發家史:他為何能在三國群雄的夾縫中野蠻崛起?(圖)

晉朝,在中國歷史長河裡如同流星般地划過,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9個大一統王朝中最沒有存在感的朝代。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滅亡的王朝,整個兩晉時期,又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在這長達150多年的時間裡,除了西晉王朝有過37年短暫的統一外,中華大地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要說晉朝的歷史,就得從「腹黑男」司馬懿說起。司馬家族從東漢起就是顯赫的世家大族,如果再往前追溯,司馬氏像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一樣,能一槓子插到黃帝那裡,他們是黃帝的重孫夏官祝融的後裔。周朝時,將官名「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祝融的後裔程伯休父任司馬一職,因征服徐方(今江蘇)有功,賜官職為姓。

此後,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司馬家族的嫡長子孫世代為官。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東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父親司馬防出任過首都的市長(京兆尹)一職。司馬防有8個兒子,因古代的人有名有字,8個人中都有一個「達」字,司馬防教子有方,兒子個個都成了學霸,人們稱司馬兄弟為「八達」。


司馬懿,字仲達,是家中的老二。史書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取得了對袁紹之戰的勝利後,廣招天下人才,對眼皮底下的司馬朗、司馬懿兄弟自然不會放過,於是派人徵辟他們前來任職。

曹操雖然成了集東漢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人物,可他宦官之後的身份,仍然遭到很多人的鄙視。出身名門的司馬懿也在鄙視大軍之列,自然不願意為他服務,可又不敢公開拒絕,便以自己有風痹症、起居不便為由推諉。

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查看。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便一動不動躺在床上,前去考察的人責任心很強,乾脆在夜靜更深時,潛入司馬懿臥室,掄起明晃晃的砍刀向司馬懿揮去。眼看砍刀就要落下,司馬懿依然直挺挺地躺著,只是睜大眼睛看著對方。司馬懿這份定力,讓對方確信他真的得了風痹症。曹操聽了彙報,只是「呵呵」,不置可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搞復辟,廢三公,自任丞相,值急於用人之際,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強征他。特別交代負責前去通知的人:如果司馬懿還裝病不來的話,甭跟他廢話,直接銬起來扔到大牢里去!

來人傳達了曹丞相的指示後,本想故技重演的司馬懿當即從床上躍起,一溜煙地前去報到,被安排在曹丕手下做事。

曹操的眼光非常毒辣,第一次見到司馬懿時,就發現此人有鷹視狼顧之相,身體不動就可以將頭扭轉180°往後看,跟西漢時的王莽一個德性,從此對其起了防範之心。司馬懿自然不會辜負上天賜予他的這份天賦,在老曹面前夾緊尾巴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同時拚命地討好曹丕,讓他充當保護傘。

上天似乎也在暗中護佑,司馬懿的姓多出了一個「司」字,讓他躲過了一劫。據說曹操曾做了一個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的夢,醒來後便疑神疑鬼,「槽」與「曹」諧音,馬吃槽而且還是三匹,這不是要把老曹家給吃掉嗎?放眼天下,最有實力的「馬」不就是割據涼州一方的軍閥、前將軍馬騰嗎?我叫你「三馬同槽」。曹操於是將馬騰及其兩個兒子馬休、馬鐵一併誅殺,夷滅三族,長子馬超因代替老爹統領部隊,遠在涼州而幸免於難。

曹操還是感到不踏實,就把太子曹丕叫來,叮囑他要提防司馬懿的野心,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幹預我們的朝政家事。」

從此,曹操對司馬懿更加警惕,不讓他更進一步,丞相主簿的職務(主管丞相府文字材料的官員)是一如既往。司馬懿也清楚曹操對他有疑慮,裝出一副對權勢漠不關心的樣子,繼續埋頭苦幹,並且毫無怨言,甚至開會都不敢坐前排,以免引起注意。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割據漢中的張魯,將司馬懿帶在身邊。曹操此舉的目的,一方面司馬懿確實有才,需要他出謀劃策,但更多的應該是不想讓他長時間離開自己的視線,帶在身邊好看著點。

張魯在撂下一句「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後投降了曹操。司馬懿適時對曹操進言:「劉備用卑劣的手段俘虜了劉璋,蜀人還未完全歸附,他就興兵去爭奪江陵,這可是天賜良機。今若在漢中揚我軍威,益州必定驚慌,再趁機進兵威逼,其勢必土崩瓦解。聖人不能違逆天時,也不應該喪失時機。」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劉備拿下四川後,本該信守諾言,將荊州還給孫權,當然這只是孫權單方面的說法,劉備可不認這個帳,於是孫權只好動粗,不惜兵戎相見,劉備也親率5萬兵馬出川迎戰。

應該說司馬懿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可曹操想都不想就否決了,並以當年劉秀教育岑彭的典故加以揶揄:「人就是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地!」他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就拍屁股走人。曹操這一撤,除了讓從江陵匆匆趕回四川的劉備百思不得其解外,更是給世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整個三國歷史中情節最為曲折、勾心鬥角最為激烈的一年。先是劉備的盟友孫權向曹操臣服,並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內心受用,表面卻裝作滿不在乎:「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爐炭上烤啊!」

司馬懿的馬屁跟著就上:「漢朝氣數將盡,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孫權稱臣,代表的是天意民心啊!」還以虞、夏、殷、周朝代更迭來論證,曹操則以「如果上天眷顧,我就做個周文王算了!」來回應。

之前曹操手下很多重臣,如荀、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在曹氏代漢問題上沒能與他保持高度一致而不得善終。司馬懿在關鍵的問題、關鍵的時間點作出關鍵的表態,終於使曹操對他由猜忌轉為信任。司馬懿也隨之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太子府「四友」,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同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他的二弟關羽給他獻上一份大禮———發動了襄樊戰役,曹操當即派遣于禁率兵增援曹仁。關羽採取南圍襄陽,北攻樊城的戰略。

八月,于禁率軍趕到樊城北面時,適逢天降大雨,漢水暴漲,關羽準備充分,而且荊州兵善於水戰,有舟船等水戰器械。而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是旱鴨子,在洪水來臨時,全都慌了神,除了淹死的,其餘都成了關羽的俘虜,包括主帥于禁。至此,于禁等「七軍盡沒」,關羽乘勢進軍圍困樊城。當時樊城守將曹仁手中只有數千兵馬,整座城池都泡在水中,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

曹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向關羽投降。一時間,關羽聲勢「威震華夏」。當時漢獻帝在許昌,離樊城不遠,曹操開始考慮將都城遷到黃河以北,以避其鋒芒。司馬懿和曹掾、蔣濟及時勸阻說:「于禁等人是被大水所淹,不是戰守上的失誤,於國家大局沒有大的損失,為此而遷都,既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劉備、孫權外親內疏,如今關羽得志,孫權肯定不樂意,只需派人聯絡孫權,讓他從背後攻擊、牽制關羽,樊城之圍不戰自解!」曹操最後採納了他的意見,孫權果然派呂蒙乘虛襲取公安、江陵,關羽敗走到麥城,被吳將潘璋部將馬忠擒獲受誅。

司馬懿這條計策,不僅解除了樊城之圍,更重要的是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運用外交謀略除掉了關羽的強大勢力,從而瓦解了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兩面鉗擊中原的戰略構想無法實施。

正當司馬懿逐步贏得曹操的信任之時,殺伐一生、玩了一輩子陰謀詭計的曹操,終於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0年)壽終正寢。司馬懿長出了一口氣,曹丕一上台就把父親多年前的叮囑拋到九霄雲外,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丞相長史。曹丕篡漢稱帝後,司馬懿的職位是一升再升,先是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不到一年,又升任侍中、尚書右僕射。

曹丕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最大志向是早日統一山河,為此曾兩次討伐反覆無常的孫權。黃初五年(24年),曹丕又要興兵伐吳,仍命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其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當然,司馬懿還是很謙虛的,一再表示自己的能力、資歷、貢獻樣樣都不夠,曹丕則無比信賴地對他說:「朕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事,實在忙不過來。朕冊封你,不光是給你榮耀,更是給你壓擔子,為朕分憂!」

曹丕三次親征東吳都命司馬懿留守許昌,並在詔書中將其比作蕭何。後來曹丕總結成一句話:「我向東用兵,撫軍就統領西邊之事;我西征,撫軍就統管東邊之事。」司馬懿接觸軍事由此開始。

曹丕僅執政七年就去世了,臨終前命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與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並給太子曹轈留下遺言:「如果有人離間幾位重臣,一定要慎重,不要懷疑他們!」

魏明帝曹轈上台後,並沒有把父親的話當作金科玉律,對其指定的輔政大臣並不信任,除了留下為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和修訂《魏律》的陳群外,將其他三人都打發到地方:司馬懿鎮守南陽、曹真鎮守關中、曹休鎮守淮南。司馬懿終於有了領兵打仗的機會,也有了自己的辦事機構。

孫權得知曹丕去世後,認為有機可乘,命令左將軍諸葛瑾與將領張霸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他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今湖北武漢黃陂西南)。司馬懿率所部一舉擊退東吳大軍,斬殺張霸,割首級千餘。經此一戰,司馬懿得以晉升驃騎將軍。

東邊的孫權給了司馬懿立功的機會,西邊的諸葛亮不甘落後,又來個神助推。孟達原來是劉璋的屬下,劉璋引狼入室被劉備收編後,孟達也隨之轉回到劉備帳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荊州遭到襲擊,劉備責令駐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的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但劉、孟二人以該地是新區,人心還未安定為由,拒絕出兵,以致關羽兵敗被殺。孟達害怕被劉備懲罰,率部投降了曹魏。曹丕上台後,將上庸、房陵、西城合併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

劉備死後,諸葛亮想把孟達重新拉回蜀漢陣營,不斷寫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雙方書信不斷,最終孟達被說動了。諸葛亮怕他反覆無常,出爾反爾,就故意讓人把消息透露給與孟達有矛盾的魏興太守申儀,以斷絕』司孟達首鼠兩端的念頭,迫使他早日回歸。

申儀原本就是曹魏的上庸太守,在劉封、孟達進攻上庸時投降了蜀漢。孟達降魏後與徐晃共同襲擊劉封,劉封兵敗逃回了成都(後被賜死),申儀又重回曹魏陣營。申儀經此折騰,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把帳算到了孟達的頭上。在得知孟達又要叛變後,第一時間將情況報告了司馬懿,司馬懿擔心孟達狗急跳牆,給他去信加以安撫,說:我最近聽到一些風言風語,估計是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惡意中傷,我相信將軍的為人,是不會做出違反國家利益的事的,同時我也已經向皇上加以解釋,請你不必理會那些小人,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孟達收到信後的反應是:陰謀敗露了!在準備起兵的同時又心存僥倖。當時司馬懿駐紮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宛城區),與上庸相隔120里,按正常情況,就算司馬懿要興師問罪,至少需要在路上走一個月,何況宛城和洛陽相距80里,他還要等待聖旨,這時間是無法計算的,孟達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來做準備工作。

可司馬懿不按套路出牌,來了個先斬後奏,親自率部以強行軍的速度日夜兼程,僅用8天時間就兵臨城下。孟達頓時慌了手腳,他在給諸葛亮發出的緊急求救信中驚嘆:「我想要舉事,可司馬懿8天就兵臨城下,真是太神速了!」

司馬懿一到,就兵分8路圍攻上庸,僅16天就攻破城池,擒誅孟達,將其首級送回京師洛陽,俘獲萬餘人。

此後,諸葛亮更是不遺餘力地給司馬懿創造機會,多次出兵伐魏,把曹魏軍界一把手、大司馬曹真給惹毛了,決定興師討伐蜀漢。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率主力由長安入子午谷,進攻漢中。

魏明帝提升司馬懿為大將軍(僅次於大司馬),加大都督,假黃鉞,命他從宛城出發配合曹真作戰。原先只用8天時間就趕了120里路程的司馬懿,這次卻異常小心謹慎,兩個月的時間行軍不到50里路。曹真沒有得到他的支援,再加上天降大雨,蜀道難行,伐蜀計劃只能半途而廢。

曹真空耗巨額錢糧無功而返,顏面盡失,不久就鬱憤而終。司馬懿又少了一個頂頭上司。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發起第4次北伐,魏明帝掰著手指頭數了一遍,猛然發現,整個魏國能跟諸葛亮過招的,竟然只有一個司馬懿了!於是,便命令司馬懿坐鎮西線,對抗諸葛亮北伐。

戰役首先從諸葛亮攻擊魏國構築在祁山的防禦工事開始。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里,地扼蜀隴咽喉,因而成為蜀魏必爭之地。

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多次與蜀軍交鋒,曾在街亭大敗馬謖,讓諸葛亮損兵折將,挫敗了其第一次北伐。曹真死後,在西線沒人比他更有發言權的了,對後來居上的司馬懿,他或許有點不放心,又或許不願意給司馬懿立功的機會。因此,他提議將部隊分為前、後兩軍,前軍迅速增援祁山,後軍坐鎮雍州為後援。

如此一來,作為主帥的司馬懿理所當然應該留在後方,前線指揮權就落到張郃手上(張的地位僅次於司馬懿)。司馬懿一眼就看穿對方的心思,說:「按將軍所言,如果前軍能抵擋住士氣正盛的蜀軍,當然沒有問題。可萬一抵擋不住,又把兵力分散,這就是楚霸王兵力雖多卻最終敗亡的原因。」除令駐紮在隴右郡的郭淮部增援上絡外,司馬懿親率所有部隊迎戰蜀軍。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親率大軍增援祁山以後,除留部分兵力繼續攻打祁山外,親率主力迅速轉向上絡,意在占領上絡作為戰略支撐點。郭淮、費曜與蜀軍打了一仗後,龜縮城中頑抗,諸葛亮一時沒能拿下上絡,就命令士兵把附近的大片小麥給收割了。

對於這次北伐,儘管諸葛亮已經做足了功課,第一次使用木牛流馬運送軍糧,又聯絡了鮮卑的柯必能作為助援,可由於司馬懿戰術運用得當,採用武裝監視的手段,也就是保持距離一直尾隨著諸葛亮,但又不跟他交戰,拖到他師老兵疲,再加上天降連綿雨,道路泥濘,木牛流馬也無濟於事。諸葛亮再次被老問題困擾———斷糧了。

諸葛亮既求戰不得,又過於求穩,只好退軍。如果雙方就此罷手,這次行動就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充其量就是搞了一次武裝旅遊。

可張郃很不滿司馬懿「畏蜀如畏虎」,掘營自守的戰法,曾建議乘諸葛亮進退維谷之際,派奇兵繞到諸葛亮的背後,從前後進行夾擊。這本來是個好計策,可司馬懿卻理解成張郃又一次想謀取獨立帶兵的指揮權而加以拒絕。

當確信諸葛亮撤退後,司馬懿開始部署追擊了。張郃以兵法上的「歸師勿遏」,勸司馬懿不要追擊。司馬懿不但拒絕了張郃的意見,還命令他親自帶兵去追趕蜀軍。張郃三次建議均被拒絕,其心情可想而知。

人在憤怒的時候就會失去理智,失去理智也就喪失了判斷力。諸葛亮在撤退途中,早已設下埋伏,以阻擊追兵。這一點,算無遺策的司馬懿不可能不清楚,百戰名將張郃也應該預料得到,只是此時的他怒火中燒。結果,魏軍追擊到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時,居高臨下的蜀兵萬弩齊發,一代名將張郃中箭身亡,魏兵死傷甚眾。

張郃死後,司馬懿在軍中的地位更加無人能撼動,起碼在西線上,他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3年準備、籌措糧餉後,又親率10萬大軍出斜谷,殺奔魏國而來,歷史上稱之為第5次北伐。

上次諸葛亮退兵後,軍師杜襲、督軍薛悌都預測諸葛亮在第2年麥熟時還會再來,司馬懿跟他們說,諸葛亮幾次因糧食問題無功而返,回去後必然多方籌措,沒有3年時間,他不會貿然出兵了。

3年時限已到,又有情報部門的報告,因此司馬懿準備故技重演,率軍渡過渭水,背水構築營壘,與諸葛亮耗。大家都不理解,為何不在北岸與諸葛亮隔水相持,而要跑到南岸,並且還背水列陣?司馬懿跟他們解釋:「南岸平原土壤肥沃,是產糧區,老百姓積聚的糧食、財物都在南岸,一旦讓諸葛亮全占了,他就取得主動權,所以不能放棄。」

司馬懿分析當前的態勢說:「如果諸葛亮繞開我們,過渭水、上北原,就能斷絕隴道,將對我們構成極大威脅,如果他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那就沒事了。」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最終選擇了五丈原。司馬懿笑了,你上五丈原,我就上北原。雍州刺史郭淮也判斷出諸葛亮一定會爭奪北原,主張迅速搶占北原,於是司馬懿讓郭淮率軍上北原,與五丈原的蜀軍隔水相望。等諸葛亮一切就緒,再派兵渡河爭奪北原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先機。兩軍就此形成對峙。

五丈原東面有司馬懿的大營,隔河北面有郭淮的部隊,往西則是固若金湯的陳倉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漢中的斜谷。這局面是司馬懿最願意看到的。

諸葛亮見戰事陷入僵局,一面帶領士兵在五丈原開荒種地,以囤積軍糧,一面派兵到司馬懿營前叫陣。可在接下來的10多天時間裡,無論諸葛亮如何叫陣、辱罵、挑釁,尤其是那個魏延,怎麼難聽怎麼罵,一副欠抽樣。司馬懿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抱定一個決心,就不跟你玩,耗死你。

諸葛亮乾脆派人給司馬懿送來一套花哨的女人時裝和頭飾,意思很明白:你要是個爺們,就出來痛痛快快乾一架,不然就穿上這套時裝與大媽們跳廣場舞去!這樣的羞辱,司馬懿居然忍了,可魏軍將士卻炸鍋了,都火冒三丈地向他請戰,說大丈夫可殺不可辱,拼上這條老命也要跟蜀軍見個高下。

為平息將士們的情緒,司馬懿也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說諸葛亮欺人太甚了。不過又跟眾人解釋說,是皇帝讓他堅守,不讓出戰的。他馬上向皇帝請示,等命令一到,就率領大家與蜀軍拼個你死我活。

魏明帝收到司馬懿的所謂請戰書,當即明白了他的用意。用諸葛亮的話來就是,這老小子如果有種,早把隊伍拉出來過招了,何必千里請戰呢?他是做給那些手下看的!

於是魏明帝任衛尉(統領宮廷衛士負責人)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拿著他的手令來到前線,宣稱:皇帝有令,只准堅守,不准出戰。司馬懿見皇帝明白自己的用意,當蜀軍再次挑戰時,就要點起兵馬出戰。

辛毗是個工作認真負責,又特別認死理的老頭,在司馬懿點兵,將士們操刀持槍要衝出營門之際,便一手杖節,一手拿著詔書堵在門口:「有違令邁出軍門一步者,殺無赦!」司馬懿表示很無奈,皇帝有旨,我也沒轍!一場眾怒就此平息。

諸葛亮是求戰不得,後退不甘,閒著也是閒著,就時不時地派人向司馬懿約戰。司馬懿總是以禮相待,有一次他漫不經心地問來人:「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來人答:「三四升。」然後又詢問起諸葛亮處理政事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打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由丞相親自審批!」經過此番詢問,司馬懿馬上得出自己的判斷,對人說:「諸葛孔明命不長矣!」

果然,當年八月,事必躬親的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蜀軍將領按他生前的交代,秘不發喪,有序後撤。當地百姓跑來報告,司馬懿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做出回擊的樣子。

司馬懿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奸計——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勒轉馬頭,飛馬狂奔,邊跑邊問隨從:「我的頭還在嗎?」眾隨從回答:「還在。」直到確信蜀軍沒有追過來時,才停下腳步。此事後來被當地編排為諺語: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當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蜀軍在斜谷發喪的確切情報後,自嘲地說道:「我只擅長預測活人,不善於預測死人的事啊!」隨後,親自到蜀軍之前的營寨視察,由衷感嘆:「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

至此,歷時7年的諸葛亮進軍中原的北伐之戰畫上了句號。諸葛亮打著「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旗號,不顧實際情況,以一州之力強攻綜合國力數倍於己的魏國,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有作為。而魏國在司馬懿等人的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跟對方打消耗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對司馬懿來說,在對抗諸葛亮的過程中,雖然吃相有點難看,卻因此樹立了絕對權威,成為魏國軍界當之無愧的頭號人物。魏明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諸葛亮去世、來自西南方向的壓力減輕後,便將其調回朝中,升任太尉一職,實際上是讓他脫離軍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一口氣就能讀完的大晉史》,京東滿100減50,噹噹限時4.13折搶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MzuPXYBxV5JH8q_En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