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能在抖音上看到趕海的視頻。每當遇到漲潮退潮,尤其是大潮汛,海水退得又遠又快,很多貝類等海洋生物行動較為遲緩,於是淺海區就留下了豐富的水產品。這對有經驗的漁民來說,完全是自然的恩賜。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來,在海邊生存的人們,早已掌握了漲潮打魚、落潮趕海的規律。他們依靠大海謀生,從大海中獲取各種資源。縱觀歷史演變,這是中國海洋文化中最生動的部分,同時也是時代的縮影。
近年來,趕海更是發展成為旅遊熱潮。無數人不遠萬里來到海邊,只為體驗一次追逐海水的樂趣;享受一頓新鮮爽口的海獲。
若是普通的趕海方式也沒什麼特別,我知道在斯里蘭卡有一種很少見的捕魚方式——高蹺釣魚。漁民們只靠自己的力量,徒手爬上長滿海藻的木樁,用沒有釣餌的魚鉤釣魚。有時他們會耐心等上好幾個小時,最終帶著滿滿的收穫下來。
幾乎所有關於斯里蘭卡的旅遊介紹中,都不會漏掉這個特色旅遊項目。然而很少人知道,在最早的時候,這種捕魚方式只是因為貧窮的漁民們買不起船,卻需要在深深的海水中釣魚才迸發出的生活智慧。
到如今,高蹺釣魚早已成為了一種博取遠方來客眼球的表演形式,失去了淳樸的意味。
幸運的是,我在國內也發現了類似的古早捕「魚」方式——京島高蹺捕蝦。
位於廣西東興市的京島,是我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也是京族的聚居地。
京族這個民族實在太小。在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86%,然而在我們國內不過幾萬人。大約公元16世紀初,京族的祖先陸續由越南塗山等地遷移來華,並漸漸彙集在了今天的京島。他們習慣以海為生,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
而京島最早是三個小島—巫頭、山心、尾島,統稱「京族三島」。隨著時代的發展,六十年代末時,三島開始圍海造田。人們通過攔海築堤,將三個島與陸地連接起來,三個海島變成了一個半島。
今天來到京島的人,幾乎感覺不出這裡曾經是三個獨立的島嶼。
最初的京族人們,過著獨居孤島的生活。與世隔絕、怡然自得,所以他們完整地保留了很多海洋民族的傳統,比如高蹺捕蝦。
相比斯里蘭卡的高蹺捕魚,京島的高蹺捕蝦一樣是歷史悠久,但又多了幾分真實。這的的確確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海捕方式。而且,比起魚來說,蝦的體型更小,更難捕捉,對漁民的經驗和技術,要求更高。
想看高蹺捕蝦,最好的地點在金灘。
就在尾島西面,有一處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沙灘。因這裡沙色金黃、沙質細膩,被冠上了金灘的美譽。平展鋪開的大片金色沙灘,猶如披蓋在蔚藍海面上的一張金色絨毯。遇上陽光熱烈的日子,更是熠熠生輝,勝似神跡。京族人們,就在這裡繼續著自己百年歷史的老傳統。
這一帶,魚蝦一般在一米多深的淺海活動。這個高度不深不淺,若是憑著自己本身的身高去捕撈,非常不靈活,而且一接近這些海中精靈,它們就被嚇跑了。但如果踩上高蹺,再掌握好平衡,用竹竿撐開的網慢慢向前推進,滿滿的海獲就能手到擒來。
雖然說著簡單,但看著漁民們綁上高蹺還是覺得不容易。
他們需要先在膝蓋處包裹上一塊厚布,以免被高蹺磨傷。再用繩子纏繞幾圈,將高蹺牢牢固定在小腿上。這高蹺就是他們腿的延伸,他們要依靠這一截在海中靈活移動、奔走,捕撈。
兩腿都綁好了,一發力,就穩穩地站在了海灘上。真的,若不是從小練就,這高難度的捕魚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說,就如嬰兒學步一樣的困難。更別說他們肩上還要扛著一個重重的捕撈網。
颱風天前,很多魚蝦喜歡在淺海區活動,漁民們會抓住這難得的機會,去碰碰運氣。
海水一波一波地向海灘上湧來,泛起一層層白沫,空氣中滿是鹹鹹的味道。漁民們嫻熟地用工具打撈著魚蝦,這需要力量和技術的完美結合。
漁民說,這是他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捕蝦方式,並且只有男人才能做。如今你來看,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還在繼續,年輕人早已吃不了這種苦。但畢竟,還有人在堅持。
另有一種挖螺,看上去輕鬆一些。
阿姨們拿著耙犁一樣的工具,猶如翻田似的把海灘耕一遍。遇到海螺,阿姨們總是眼疾手快地抓起來,放進手邊的網兜里。
夕陽在海灘上投射下金色的光芒,金灘更加耀眼奪目。不過此刻,什麼都比不上勞作著的人們更吸引我。她們一絲不苟地彎腰、撿拾,再翻土、再撿拾,不放過每一片有可能帶來收穫的海灘。
不遠處,三三兩兩的漁船停在海灘上,在夕陽的照耀下呈現出金黃的色澤,和蔚藍色的海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人在開沙灘摩托,轟隆隆帶著風駛過,給金灘增加了一些年輕、熱血的元素。
回望這片金灘,不知這高蹺捕蝦的技法還能傳承多久。確實,科技在進步,這樣的捕魚方式已經落後、低效,但它仍然能帶給我們感動。
它向我們證明了,先人們曾經多麼智慧。真心希望,還有人能記錄、還有人能記得這一切。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