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文學作品很多,哪些能夠流傳下來?這位出版人這麼說

2020-04-13     人民政協網

文學,是時代精神的表現者,是歷史事件的記載者,也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層出不窮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無一不在彰顯著此次抗疫必勝的決心與信心。面對這一重大事件,文學何為?與文學相關的工作者何為?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

潘凱雄

Q

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源泉。作為作家,從文學創作方面,您覺得應該如何將疫情或災難相關題材很好地融入文學創作?在此次抗疫過程中,湧現出諸多英雄人物與感人事件,怎樣用文學的觸角書寫此次抗疫事件?

潘凱雄: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文學創作總會和生活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可能不進入作家的視野,中國作家協會也在疫情稍見平緩後組織了一些作家深入抗疫一線進行採訪。於是,我們在近期報刊上已經讀到了一些作家撰寫的以這次疫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包括報告文學、詩歌和散文。內容既有對白衣戰士「醫者仁心」的謳歌、對志願者甘於奉獻的讚美,也有抒發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感慨,這些作品以文學的手段近距離地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堅強意志和無私奉獻,其中所洋溢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深深地感染著讀者,受到他們的歡迎;當然也有極少數嚴重脫離現實、格調諂媚的文字遭到讀者的唾棄也是十分自然的。這樣一種現狀再一次證明:一方面,生活的確是文學創作不竭的源泉;另一方面,如何深入藝術地表現生活、從某個特定的角度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質則完全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兩者間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

Q

作為文藝評論家,從文藝評論角度,您覺得如何評價或引領當下相關主題創作?

潘凱雄:從以上對近期陸續出現的一些抗疫題材作品的概括描述來看,它們大致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篇幅普遍不長;二是無論是寫人還是敘事,總體上呈現出的是一種平面敘事的狀態,從文體上說,一些作品更近乎新聞中大特寫。這樣的描述絲毫沒有貶低這些作家與作品的意思,相反對他們在第一時間不顧個人安危深入抗疫一線體驗生活、展現萬眾一心奮力抗疫場景的勇敢與擔當充滿敬意。

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學固然有著輕騎兵的功能,但大多優秀而深刻的文學作品的出現確需要時間的洗禮與生活的沉澱,尤其是面對這場既突如其來又錯綜複雜的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公共衛生事件,沒有足夠的時間、必要的學養、深入的思考和精湛的藝術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使然,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以此為題材的深厚之作。這是由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既然是規律,那就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正因為此,我們才不難發現:但凡面對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以此為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總是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時間上的滯後,二是空間上的拓展,既可能直接切入重大事件,也不排除曲折地反思重大事件中的某一個點或某幾個點。

Q

此次疫情波及面廣、影響力大,需要做必要的反思與總結。就您個人而言,這次災難給今人與後人留以怎樣的警醒?

潘凱雄:的確如你所言,此次疫情波及面廣、影響力大,需要做必要的反思與總結。但這種反思與總結如果是深刻的話,恐怕就如同我上面對產生有關這類題材傑出的文學作品的認識一樣:需要時間的沉澱。坦率地說,這段時間自己的狀態主要是被疫情的發展、變化與走向牽著走,具體表現為因疫情惡化而憂、因疫情平緩而喜,還談不上有什麼深入的反思與總結。當然,在這個隨疫情起伏而思緒起伏的過程中,腦子裡時常浮現的幾個點就是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熱愛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或許都是由這場疫情需要深入反思與總結的若干重點吧。

Q

疫情以來,出版界積極進行防疫復工相關部署安排,中版集團也不例外。可否結合相關內容,談談在此次疫情中,出版人所應擔當的職責與使命,以及疫情大考前如何紓解復工難題?

潘凱雄:疫情暴發以來,中版集團始終按照黨中央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部署開展工作。就我個人認識而言,作為一個出版人,在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既要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更要認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除去在抗疫鬥爭中一些階段性的特定動作,諸如捐贈、免費開放若干閱讀平台等,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既是職責所在,也是在專業地履行社會責任。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其實總是需要閱讀的,無非是閱讀的內容與載體不同,特別是當疫情泛濫之時,人們被禁足在家,有了大把的時間。如何為他們提供優質的讀物就是我們出版人的職責所在。時常有閱讀欠景氣及唱衰紙質書一類的哀怨聲入耳,說實話對此我是存有異見的。對出版人而言,更需要捫心自問的是:每年幾十萬種的出版物中有多少種平庸空洞重複之作是經自己之手流入市場的?疫情當前,出版流程受阻不可避免,但真正文化意義上的出版也未必在這一時一地,只是如果硬要將其出版的商業屬性置於高位那就另當別論。

記者:張麗

編輯:魏芯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Ih8cnEBnkjnB-0zjI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