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1世紀呈現給世界的偉大科技成果之一,工業網際網路近幾年迅速發展,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基石。
不同於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不僅是國家智造、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國家核心競爭力,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轉型升級的戰略技術,更是生產與消費精準對接的戰略路徑,對沖「後疫時代」產業風險的戰略投入。近年來,通過各方面的積極支持推動,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整體上仍處於初級階段,技術、標準、架構尚在探索中,商業模式還不成熟,產業鏈價值鏈格局也尚未形成。
為抓住疫情深層次倒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機遇,4月30日,全國政協召開「加快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建設」雙周協商座談會,委員、專家和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聚首,共論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之道。此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和民建中央通過線下調研、遠程網絡連線、委託地方政協調研等方式,深入調研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現狀,並召開會前協商會,為此次協商議政作了充分的準備。
夯實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生態體系
在林浩委員結束了在德國西門子、寶馬實地調研和考察之後,陳百靈委員曾和他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有兩點讓她印象深刻:一是兩家企業憑藉智能裝備、工業軟體等硬核技術,實現了典型的個性化定製生產和大批量柔性製造,展現出強大的協同製造能力;二是德國基本實現了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全產業鏈協同,位於產業鏈頂端的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了閉環的工業網際網路應用,重塑了產業生態和價值鏈,實現了產品少庫存或零庫存,有效地實現企業賦能。
「反觀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企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協同滯後,跨行業跨領域的互聯互通壁壘也有待突破,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面
向企業應用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陳百靈說。
她建議立足行業,應用下沉,圍繞建立和完善工業網際網路生態出台具體措施。「比如開展互聯互通的試點示範,促進跨行業、跨層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之間的融合匯通;比如探索基於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服務企業的有效商業模式,消除互聯互通的壁壘;再比如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的雙向打通,助推企業的產業鏈重塑,推動企業跨界融通。」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通過視頻連線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連接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不同行業、不同門類、不同種類、不同型號、不同年份、不同連接形式、不同協議、不同組網和控制方式,龐大的設備種類、複雜的接口、老舊的設備、協議的不開放等都增加了平台底層設備連接難度。同時,網際網路平台間數據互通和共享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議政府牽頭,聯盟協會、平台企業多方參與,制定設備連接、平台互通的相關標準,分行業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架構融合、數據互通、設備互聯,加強工業網際網路相關標準體系建設,同時,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區域一體化發展,建設龍頭企業帶頭創新、中小企業聯動創新、平台企業賦能創新的生態化體系。」王民說。
蘇波委員也十分關注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建設的統籌推進問題。他認為,應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國家創新體系,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大力推動各類硬軟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此外,還要構建企業協同、區域協同發展體系,促進形成不同領域企業深入合作,大中小企業跨界融通,中央地方聯動,區域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機制。」
打出加速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建設的「組合拳」
在李彥宏委員看來,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實現製造業的智能化。他建議抓住疫情倒逼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契機,以開源深度學習等平台為抓手加快打造智能製造新基建,為製造企業智能轉型提供基礎技術支撐。同時,由有關部門牽頭,聯合地方政府和大型工業企業,建一些行業大資料庫。
「數據是智能製造起飛所需的關鍵『燃料』,可以依託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引導更多製造企業拿出這些高質量、標註好的大數據,在保障數據安全基礎上,跟科技公司一起共享和創新,就能大幅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李彥宏說。
前不久,中央明確把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基建的重點領域之一。徐曉蘭委員認為,這次新基建是數字化基建,依靠的是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通信、邊緣計算這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她提出統籌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大數據中心+5G」的數字基建體系化協同布局,避免分散孤島化基建布局,形成數字基建「組合拳」、「驅動力」。同時建立健全工業大數據共享體制機制,建設三級聯動的國家工業大數據中心,匯聚工業數據。
周鴻禕委員關注的是信息通信技術的安全問題。「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強大的網絡安全產業是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的基礎,實戰攻防能力是工業網際網路安全能力的核心,我國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方面,必須做好與強敵對抗的準備,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全局感知。」
張雲勇委員則建議鼓勵工業網際網路相關的5G創新工業示範園區的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率先進行5G改造與實踐,發揮示範效應,進而依託更多龍頭企業的聯合案例、項目試點等促成需求的快速傳導。
除了硬體建設,海爾卡奧斯物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對工業網際網路的軟體發展也十分關注。他通過視頻連線提出儘早制定工業網際網路軟體國產化時間表,以實現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自主可控的建議。「可以通過宏觀政策支持建立以大企業、大平台為主體的開發體系,重點攻克產品創新數字化軟體、工控軟體及管理軟體三類工業軟體,走出一條以國產軟體的應用場景驅動和技術升級疊代的創新之路。」
魯昕委員圍繞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培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我國在相關領域存在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有缺口、質量不高等問題,應統籌學校與社會、培養和培訓、線上和線下、企業和行業、學歷和非學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方式和渠道,重塑高等教育結構、人才層次結構,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知識新體系,使教育適應、服務、支撐工業網際網路發展。
優化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目前,國內外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格局普遍為「大企業建平台、中小企業用平台」,只有平台建得好、企業也願意用,綜合效益才能最大化。
然而,現實困難卻客觀存在:工業網際網路門檻高,連接設備種類多,業務鏈條長,投資量大,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尤其是在發展初期,工業網際網路需要國家大力支持。」蘇波委員提出應直面經濟逆全球化、產業鏈重組等世界經濟發展新動向新挑戰,進一步優化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支持政策頂層設計。創新財稅金融等支持方式,提高支持精準度,加大支持力度,統籌技術創新、強國建設、新基建、安全技術保障等多渠道政策資源,集中力量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快速發展。
關於如何用財政金融支持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劉尚希委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財政金融支持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首先要解決財政金融自身不擋路的問題。在改革完善財政金融體系和制度的同時,加快增值稅稅率並檔步伐,加大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力度;優化對科研機構的經費管理方式,逐漸從「預算單位」的框框中擺脫出來;取消對民辦數字金融機構的歧視性政策,鼓勵金融市場向工業網際網路傾斜;把設備運行數據,提供給金融機構,緩解與企業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融資難與貴的問題。
劉偉委員建議創新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扶持方式。「應支持民營企業建設研發創新平台,通過重點研發平台資助、科技貸款、企業專項債等金融支持,支持民營企業進行硬核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創新。同時,創新補貼方式,如賦予數據資產以實體資產的屬性,允許中小企業以其設備數據、生產數據、管理數據等經營數據作為銀行貸款抵押物等。」
徐波委員關注的是做好知識和軟體的價值評估和保護問題。他提出開發出通用的圖形化編程工具,使工程師將工業技術和知識通過軟體進行沉澱,提高軟體產品及服務的盈利性,開展軟體價值的評估工作。通過區塊鏈技術和政策法規,加強對中小型企業知識型資料庫和基礎軟體的智慧財產權認證和保護力度。
記者:呂巍
編輯: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