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多方勢力干預、暴力逐漸升級下的香港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2019-12-11     中國網觀點中國

常青松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

自香港暴力逐漸升級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已連續四次頒布針對企業和市民的支援計劃,耗資超過250億港元。紓困措施雖然緩解了中小企業和普通市民因社會動盪而產生的經濟壓力,但對於扭轉經濟困局、恢復長治久安,仍然任重道遠。香港要恢復持久的穩定、安全與繁榮,眼前要做的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長遠來看更要標本兼治,增進社會公平,提高市民的國家認同。

香港困局錯綜複雜,日益成為國內外各方勢力的角力場。如果說暴民點燃了香港的熊熊烈火,西方陣營特別是美國反華勢力持續添油加火,以求在中美博弈中牽制中國;台灣民進黨當局也是煽風點火,以求在「抗中獨台」的路上越走越遠;港獨勢力更是煽動本土民粹,以期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最終火勢愈演愈烈,燒毀了廣大市民的家,也燒毀了東方之珠的熠熠光輝。然而,追根刨底,香港嚴峻的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以及市民的國家認同危機等早已為這場火災埋下了萬惡之源的火種。

香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社會之一,2017年人均GDP高達46,194美元,按購買力平價排名位居世界第十。然而,其驚人的經濟表現背後是社會經濟剝奪擴大,絕大多數市民為了生存活得相當艱辛。以基尼係數為例,香港的基尼係數從1971年的0.430增加到2016年的0.539,高於大多數經合組織成員國。

基尼係數過高表明香港經濟的快速增長並沒有使全體市民受益,仍然有相當比例的人生活在貧困邊緣。根據官方擬定的貧困線(全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2016年共57萬戶家庭約134萬人為相對貧困人口,貧困率高達19.7%。尤為嚴峻的是,根據一項香港貧困追蹤調查的數據顯示,2016年約有51%的香港人有主觀貧困,即自我評價為窮人。眾所周知,參與社會暴動的大多數人來自於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

另一方面,香港是功利文化盛行的地域,突出表現就是利己主義。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次動盪中會有沉默的大多數人一直在觀望,使得正義法制無法彰顯,暴力行為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資本功利主義的另一個表現是競爭意識強烈,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弱勢群體在香港會生存得十分艱辛,生活成本極高。社會剝奪會加劇社會階層對立,最終激化更多的社會矛盾。

然而,港府也是一直秉持資本自給自足的價值取向,在解決貧困問題中一直採取被動和軟弱的態度,提出的扶貧建議是補救的,而非解決貧困問題的核心,這一點早已受到市民及專家學者的嚴厲批評。

最重要的是,割不斷的血緣關係和揮不去的歷史傳承,與長期形成的殖民烙印,讓港人在回歸後的日子裡難以形成統一的身份認同。然而愛國教育一直相對缺位,市民的國家認同嚴重缺乏,這種「認同真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後果。

首先,他們憂慮香港會「內地化」,擔心本土的生活環境會受到改變。其次,隨著內地的崛起,香港作為中國對外吸引資本技術的橋樑地位大大減弱,有一部分精英派憂慮香港會被「邊緣化」。最後,本土意識增強,青年群體逐步走向社會舞台,對祖國抱有天然的陌生感和疏離感,當與「港獨意識」結合時,就融成了不合作的政治抵抗方式。

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而言,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長遠計議來看,香港必須實質性地增加社會公平,加強人文關懷和人民福祉,提高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正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言,香港應該按照「一國兩制」的要求,完善特區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同時關心國家發展全局,維護國家政治體制,積極參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讓香港在國家發展中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同時把握新機遇,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力。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香港局勢,從歷史及國際的視野去理解港人的選擇和期望。即使現在的動盪令所有真正熱愛香港的人感到失望和心痛,但國人仍然要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香港完善的社會法治體系、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成熟的企業管理水平以及國際一流的創新力都是值得內地學習的。

香港永遠是祖國母親的香港,香港受損必然殃及祖國。因此,祖國一邊繼續優化發展壯大自身,一邊要發揮智慧逐漸吸引香港人民對祖國產生感情依戀。祖國人民應該展現更大的胸襟和關愛,支持香港的健康成長,永葆東方之珠的燦爛輝煌!(責任編輯:王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GoL824BMH2_cNUgY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