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紅色經典現代京劇《沙家浜》耳熟能詳,主人公阿慶嫂掩護新四軍傷員的故事廣為流傳。在於都縣,就有這樣一位阿慶嫂——劉發娣,她冒著生命危險把12名紅軍傷員藏在地窖里,同樣與敵人有一番智斗。
6月的沙心鄉,蒼翠的樹木鋪滿群山。記者沿著崎嶇又泥濘的小路,實地探訪劉發娣掩護紅軍傷員的地窖。
參加中宣部「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的記者們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
「當年我奶奶劉發娣在地窖里隱藏了12名紅軍傷員,這裡就是地窖的大致位置,年頭長了,地窖已經坍塌,上面長滿了灌木和雜草。」在一處長滿荊棘的山坡處,54歲的朱書榮指著一處凸起的坡地,向記者介紹起當年劉發娣隱藏紅軍傷員的情況。
在奶奶掩藏紅軍傷員的地窖位置處,朱書榮向記者介紹情況。
在奶奶藏紅軍傷員的地窖附近,朱書榮向記者介紹情況。(記者陶望平 攝)
「我的爺爺朱學球也是位紅軍,參軍臨走前,留下我父親朱紹明、大叔和尚未出世的小叔給奶奶一人撫養。」朱書榮很難想像,奶奶當年既要種地、帶小孩,還要照顧12位紅軍傷員,這一切她是怎麼做到的。
「那天,奶奶看到從山上下來12名紅軍傷病員,其中有2位傷員傷勢很重,當即主動將傷員接到家裡。」朱書榮回憶。
劉發娣將12名紅軍傷員領回家時,敵軍正向寬田一帶包抄合圍過來,留守紅軍主力一部在項英和陳毅的帶領下,迅速向大余縣方向轉移。劉發娣心想,敵人肯定會在村裡挨家挨戶搜查,紅軍傷員待在家裡一定不安全,那該怎麼辦呢?
劉發娣想起了山上的地窖,裡面可容納一二十人,通風也還行,窖口小,只要偽裝得當,就不易被發現。劉發娣和大兒子朱紹明趁著夜色,挑了一大堆稻草鋪在地窖,再把12名紅軍傷員一個一個地轉移到了地窖里。
第二天,天還未破曉,劉發娣被一陣狂亂的砸門聲驚醒。她起身一細聽,四下鄰里家的門都被擂得咚響。
「開門,開門。」
「來了,來了。」劉發娣趿著鞋,披上衣服,剛拉開門栓,一群敵軍士兵就涌了進來。「家裡都有什麼人啊?」為首的白匪用手電筒照著劉發娣。
「老總,就我和孩子們。」劉發娣說著,來到床前,坐在床沿上,護著被嚇醒的孩子們。
「有紅軍傷員嗎?」
「沒有,沒有。我們窮人家不敢私藏紅軍傷員。」說這話時,劉發娣長吁了一口氣,萬幸啊,要不是昨晚連夜把紅軍傷員轉移走,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搜!」匪兵們蜂擁地把床上床下、柜子里、柴火間都翻了個遍,一無所獲。為首的那個又狠狠地問道:「你男人呢?是不是紅軍啊?」
「死了,都死幾年了。哪兒是什麼紅軍啊?」
「晦氣!走。」
正是劉發娣和家人一次次的機智應對,才使紅軍傷員轉危為安,得以休養。
除了把紅軍傷員藏好,還要每天給他們送來食物。那時,劉發娣一家的條件也很困難,但她每天都想盡辦法為紅軍傷員準備三餐,米飯、稀飯、野菜、紅薯、芋頭等等,米糧不夠時,一家人就優先讓紅軍傷員吃。
給紅軍傷員送飯的任務交給了朱書榮的大叔。朱書榮說,有一次,大叔給紅軍傷員送飯途中,偷吃了一碗白米飯,「這事被我奶奶知道後,狠狠地打了我大叔一頓。」
劉發娣看到其中2位重傷員無法走路,就上山采草藥給他們服用。在劉發娣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這些紅軍傷員在痊癒後都陸續離開歸隊了。
為何冒著生命危險一口氣收留這12名紅軍傷員,劉發娣健在時,朱書榮曾問過這個問題。「我奶奶說,我爺爺1932年參加紅軍,他如果受傷肯定會被老鄉照顧,我奶奶憑著這份善心和好人有好報的傳統思想,收留了12名紅軍傷員。」
劉發娣老人1972年去世,像中央蘇區的很多紅嫂一樣,她沒有等到丈夫的歸來。
朱書榮拿著爺爺的烈士證明書向記者講述當年奶奶收留紅軍傷員的故事(記者陶望平 攝)
「我要一直把奶奶收留紅軍傷員的故事繼續講下去,不忘奶奶對我們的教育,繼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朱書榮說道。
當年,像劉發娣一樣精心照顧紅軍傷員的老百姓還有很多,因為時間過去太久,部分老百姓的真實姓名無法一一查證。正是有了廣大蘇區人民對紅軍的恩重如山,才使紅軍戰勝艱難險阻,一步步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