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表情包綁架的當代社交,我受夠了

2019-12-27     Vista看天下


前幾天,新版微信增加了在朋友圈的自定義表情包評論功能。儘管後續微信官方表示正處在灰度測試階段,並很快關閉了該功能,但是在短短2天裡,還是引得一眾網友在評論區里鬥起了圖。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手機自帶的emoji已經不能滿足日常對話的需要,形形色色的表情包反而成了網絡交流的必需品,而微信群更是動不動就變身「大型斗圖現場」。


可能直到我們某一次看到新的沙雕圖時,又不加思索地點擊「添加到表情」,才能猛然意識到,自己的社交正在被這些表情包「綁架」。


看不懂TA的表情包,我都不配跟TA說話


不論你喜不喜歡,手機里一定都多多少少存著一些表情包,畢竟在聊天中使用表情包,正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社交禮儀。


而對於一個只敢在微信上「蹦迪」的社恐青年來說,人生最大的慘案莫過於因為手機bug,辛辛苦苦保存的表情包突然都沒了。



「沒表情包」已經成為了當代人在網聊時遇到的最大危機。無論是跟同事、朋友還是情侶聊天,如果手機里不存上幾百個表情包,對著手機都不知道如何開口。


為了能讓自己在幾秒鐘之內就能精準地找到想要的表情,年輕人對著一大堆自定義表情進行分類和排序的認真勁兒,恐怕不亞於寫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


與其說沒表情包以後「不會聊天」,倒不如說是「不敢聊」。


一位表情包重度用戶進行過「表情包戒斷實驗」,要求自己一天內不發任何表情包。結果當天他收到了朋友的幾十條問候,問他是不是心情不好,還是自己得罪了他。


畢竟,在人人都在微信里用表情包「斗圖」的今天,如果你只是使用乾巴巴的文字,很容易就會給人留下高冷無趣的印象,甚至會讓人覺得你「脾氣差」「不好相處」。



如果聊天時和對方發了同一個系列的表情,就天然地有了一種」自己人「的感覺,即使現實生活中根本沒說過話,也仿佛親如兄弟姐妹。


因此,不管你本人是不是一個表情包愛好者,都不得不被裹挾到這場遊戲當中,陷入「存圖-發圖」的怪圈中去。


在這個怪圈中,最為無所適從的則是中年人。


隨著90後逐漸變成社會文化主流,表情包文化也從小眾愛好成為了正常人際交往的一部分。那些本來對其持負面態度的中年人,也不得不努力加入到表情包的學習行列中來。


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表情包庫,很多時候光是能夠理解已經很不容易了。



畢竟與文字相比,表情包本來就具有含義模糊的特點。比如日常中我們習慣用「OK」

的emoji表示工作輕鬆完成,然而在巴西人眼中,這個emoji的含義和翹中指的含義是一樣的……


對於本身就不太了解年輕人文化的長輩們來說,要想精準地get到表情包的含義就更困難了。


一位網友說,自己曾經給媽媽發了一個「比心」的表情,結果被媽媽理解為「推開我的好心」。



還有位父親在面對「捂臉哭」這個表情時認真地詢問:「大過年的哭啥啊?」



當爸媽的不明白還能向兒女請教。但對於職場上的中年人來說,要求就更高了:不僅要能看懂,還得用的對。


如果想跟年輕的下屬打成一片,斗圖更是一項基本技能。畢竟,現在的年輕人連辭職信都要用表情包了。



當你抱怨工作群里有領導影響跟同事斗圖的時候,說不定你的領導也正在偷偷保存群里的表情。


然而問題是,年輕人熱衷的很多帶有髒話內容、有攻擊性的沙雕表情包,完全不在中年人的審美頻道之內。即使有一顆想要擁抱年輕人的心,也無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中年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發了這種表情包怎麼還能做朋友


久而久之,中年人在「趕時髦」和「講禮貌」的夾縫中,也就只能發一發手機自帶的emoji,和一些貓貓狗狗的圖片了。


表情包並沒讓交流變簡單


然而對於玩轉表情包的年輕人來說,當它成為人際交往中的標配,發表情的樂趣也失去了大半。


我一個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朋友,每次被拉進新的業務對接群,都要被迫跟同事展開一場持續半小時的表情包大戰。仿佛不先斗一波圖,就沒法開始進入正題。


對方發一個萌娃「麼麼噠」,你就要回一個貓咪「親親你」;對方發來一個沙雕熊貓人,你就要禮尚往來地回一個giao哥。



仔細看看錶情包的內容,大多也都是無意義的互吹。但要是突然停止斗圖而改用文字溝通,心裡卻不禁會嘀咕一下:「他會不會覺得我不夠友善?」


最討厭的是,有時候你明明是在說正事,對方卻不分青紅皂白地懟給你兩個表情包。


在他看來是活躍群里氣氛,但你心裡卻只想問一句:「我和你談事情,你回表情包什麼意思?」



更不要說,在一大片表情包里尋找正經的工作信息有多煩了。

就算你是一個表情包狂熱愛好者以及十級學者,但是要對合適的人發出合適的表情,也是一門需要潛心鑽研的技術活。


比如,你要是把基友群里的某個大胸美女的表情包發給相親對象,可能當即就會獲得「猥瑣」的評價。


即使腦子裡判斷準確,也要擔心手滑:

而如果你是一位學生家長,面對班主任把「再見」的表情當成「舉手發言」的誤會,也只能忍住心中的戰慄跟上隊形。



而面對領導,發表情包更是要慎之又慎。就像上文提到過的,中年領導和年輕人對於同一套表情包的理解和感受往往大相逕庭。


一個在你眼中明明正能量爆棚的表情,在上司那兒可能就變成了「不正經」;發一個「笑哭」,說不定明天就收到公司行政的心理諮詢。



時間久了,年輕人在工作群里也就只能發發萌寵萌娃,或者乾脆只在領導的發言下面排隊點贊。


甚至還有人專門開發出了一套針對領導的表情套路:


「已經熟練掌握與領導聊天附上可愛、愉快、微笑、擁抱、玫瑰、抱拳等表情包的技能,同時附上請查收,請核定,請知悉等職業詞彙,儼然已經是個職場達人了。」


領導特供的「馬屁表情包」


當然,手滑不小心把什麼奇奇怪怪的表情包發到了工作群,也是社畜們常常遇到的「職場慘案」。



如果因為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無法撤回,就只能發更多正能量的圖片刷掉;又或者乾脆在自己的手機頁面上將它刪除,掩耳盜鈴地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


畢竟,領導就算看到了表情包,也不一定明白是什麼意思對吧。


鋪天蓋地的表情包,社畜們受夠了


發表情包對很多人來說曾經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如今卻好像讓人越來越累了。


事實上,無論是與同事的斗圖social,還是針對領導的「表情包模板」,我們在精心挑選表情包時的顧慮,本質上也是對這段社交關係的顧慮。


所謂的「老闆專用表情包」和寫大段文字吹彩虹屁沒什麼不同;陌生人之間的斗圖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寒暄而已。


「謝謝老闆」系列表情包,主要用於給領導點贊和收紅包


表情包作為一種叛逆的符號出現,最終卻也成為了成人世界社交規則的一部分。


表情包誕生之初,本來只屬於年輕人一個亞文化類的小群體。它能消解莊嚴、反叛規則,將生活中很多枯燥、嚴肅的對話,變成只屬於年輕人的集體狂歡。


表情包讓髒話看起來像是玩笑;讓義正言辭也看上去帶著幾分喜感。以戲謔為基調的表情包成了年輕人情緒的出口,當看到有人在聊天時發了自己熟悉的表情包,我們甚至忍不住會心一笑。


然而隨著表情包逐漸走向主流,它也被關進了社會的籠子。


更矛盾的是,原本自帶情緒的表情包,現在卻變成了當代人掩蓋情緒的面具。


必須承認,emoji 的發明、表情包的流行,都給線上的交流提供了更加類似「面對面」的方式。情緒、語氣等一切靠文字無法表達的東西,我們都能夠通過表情包活靈活現地復現出來。


「白展堂的微笑」含義之複雜,恐怕不比蒙娜麗莎差多少


對於大多數的社恐患者來說,表情包的流行也是一大福音。畢竟,社交中難免會遇到沒話說的尷尬時刻,這時丟幾個搞笑表情過去無疑是最省時省力的選擇。


一位網友的留言就戳中了很多社恐患者的心聲:「表情包可以引出一些話題得以繼續聊下去,不然不出幾組表情,天就聊死了。」


然而,當這種「沒話聊就丟表情包」成為心照不宣之後,表情包就變成了社交中的職業假笑。



跟客戶馬上要吵起來了,發一個「金館長」緩解氣氛;遇到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的親戚,就在家庭群丟個「微笑」;臉上面無表情,螢幕里卻能輕鬆發出一個「哈哈哈哈」的賤笑熊貓人。


隨著與個人真實情緒的剝離,表情包帶給我們心理上的「爽感」也逐漸減弱了。如果說從前發個沙雕表情會讓人覺得你很有趣,現在莫名其妙甩一個表情過來,可能只會讓對方感到敷衍和不被尊重。


於是我們樂此不疲地保存著新奇有趣的表情包,分門別類地在收藏夾里放好。但在發表情包的時候顧慮卻越來越多,有時候不敢發,有時候又不得不發。


恐怕也只有在基友群里,我們才能真情實感、毫無顧忌地放肆斗圖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CTSVG8BMH2_cNUggz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