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請大家做個投票:在當今的網際網路上,對話中出現以下哪個詞,會讓你立刻覺得可能無法友好順利地進行下去了?
A、洗地狗
B、帶節奏
C、歪屁股
D、跪舔你X爹
E、以上全部
考慮到最近這兩天發生的「中泰網友大戰」及其帶來的影響,這個名單或許還應該增加一個衝出國門走向世界、進行了「文化輸出」的四字真言:
nmsl。
01 當「nmsl」可以堵住任何人的嘴
無論是得益於「祖安文化」還是表情包傳播,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母背後很不文明的表達,是這兩年的中文網際網路上一個不可迴避的文化現象,甚至非常有代表性。
有一些人非常反感這種粗暴的表達,甚至連打出這幾個字都覺得髒了自己的手;
但也有很多人,已經徹徹底底地將它容納進了自己隨口就來的日常表達里。
比如我剛剛在微博實時搜索這四個字母,發現各種五花八門的場景里大家罵得不亦樂乎,比吃飯還稀鬆平常——
罵偶像的經紀公司的老闆;罵打遊戲遇到的豬隊友;
罵表現冷淡不夠尊重人的相親對象;罵電視劇編劇把結局寫爛尾了;罵學校管理不善……
任何大事小情,都有可能得到四字真言的激情辱罵。
對每個難以接受它的人來說,看到這當頭一句充滿了憤怒的詛咒,都會油然而生一種「用大鐵錘打蒼蠅」的荒唐感,並且想遠離這種衝擊力極強的情緒發泄。
但要命的是,你無所遁逃。
這四字真言的殺傷力早已不局限在私人領地的發言里,而是在公共討論的空間裡到處衝撞。
無論在討論什麼話題,誰是誰非誰占理,只要當觀點有分歧的時候衝到對方面前高喊nmsl,便獲得了無可比擬的精神勝利。
畢竟,任何一個正常人看到這四個字母,都會明白閉嘴才是正道——純粹的單方面的情緒宣洩,沒有任何可能帶來有效的討論和對話。
更神奇的是,熟練運用它的人,已經不會再去細想這四個字的原本含義有多麼惡毒和令人不適。
它在網絡上如此風靡,離不開被開發出的另一套解釋體系,讓人們能在罵出口的時候相信自己只是在合理地發泄:
「當我罵nmsl,並沒有真的在辱罵你真實生活中生理上的母親,只是為了發泄而創造出了一個虛擬的精神體,用來表達我對你的憤怒與貶低」。
於是,一批人被這樣不可理喻的暴戾嚇得不敢跟人對線,而揮舞著它的人洋洋得意,繼續到處征戰。
難怪這四個字母,會成為如今輿論場中的最強核武器。
這口號化的表達見證了無數場網際網路罵戰,成了一個標誌性的短語,其實更是當下我們的語言正在經受什麼的一個縮影:
極致的粗鄙化,簡單化,情緒化。
人們好像都習慣了用最直截了當的方式,罵最野的街,釋放最激烈的情緒,製造最烏煙瘴氣的戰場。
02 「對話終結者」
像「nmsl」這種殺傷力極強的詞語或短語,在網際網路上讓人膽寒並非一天兩天,也並非一個兩個。
久經沙場的網友們,已經患上了一種「看到這個詞就覺得沒的聊了」PTSD——
「這也能洗白?」
「你在這兒帶什麼節奏呢」
「果然歪屁股」……
某些問題和爭論發生時,閉著眼睛都能想像哪些詞語會在三秒後到達戰場,隨之而來的就是滿天飛的互相謾罵和口水。
前段時間不少大V和網友自發倡議,網絡討論中拒絕隨便扣「帶節奏」的大帽子
這些看得人眼睛都要生繭的話語,基本成了每次網際網路輿論撕裂時輪番上演的固定節目。
之所以反對用這些詞吵架的人越來越多,是因為在無數次的紛爭中,大家已經明白這些看似簡單的詞語被說出口時,其實暗含著非常複雜、但你知我知的前提條件。
罵對方在「帶節奏」,其實是在說,關於這事兒明明往A方向想才是對的,你在誤導大家往你想要的B方向上走;
罵誰在為某人某事「洗白」,其實是認定了某件事在自己心裡已經有了完全不可推翻的負面結論,任何異議都是要扭曲黑白;
罵誰的言論「夾帶私貨」,其實已經先預設了什麼才是光明正大的正確,與之不符的便是心懷鬼胎、陰陽怪氣的「私貨」……
把這些潛台詞搞清楚,你就會發現這些詞之所以這麼「好用」,是因為它們都預設了被爭論的有話題一定有鮮明的對錯,而說話之人永遠是對的。
只要甩出這些詞語,就天然地站在了正確的一邊與對方劃清界限,最後以四個字母結尾,徹底表明我跟你這種[嗶——]無話可說。
於是,被這些詞語污染過的對話,結局一定是除了劃分立場,什麼都沒談。
仔細一想,有件事其實很不可思議:
這些詞語中包含著這麼複雜和微妙的含義,我們卻都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它們能用短短兩三個字就表達出來,並人人都在廣泛使用。
而與這些「我對你錯」的大帽子相反的意思,比如——
「我覺得你有些地方說的不對,但其他地方也有道理。」
「我和你觀點不同,但我們可以平等交流。」
這些想法並沒有一個鏗鏘有力的短語做自己的代言人,依然要依賴於長長的一句話。
甚至如今的網際網路上,你都很少見有人會如此客客氣氣地把這兩句話說完。
能簡單地把人推開,卻無法輕易地進行平等交流。詞語的不同變遷或許也反映了,這兩件事在我們的大腦里本就不是同等難易程度。
那些簡單粗暴排除異己的想法,更容易被裝在簡單易用的殼子裡,畢竟這過程完全不需要講道理,甚至不需要思考,噴就完事兒了。
而在撕裂的紛爭中表達包容、平等與友好,本身就基於一個人需要釐清事實、保持理智、尊重他人……每一道門檻,在當下都顯得相當之高。
這種反差,不禁讓人想起一部日劇的著名台詞:「重要的東西,總是被更晚一步發明出來」。
03 「大腦被嘴支配了」
當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在對話中出現「洗地」、「帶節奏」等簡單粗暴的詞語,其實也是在對抗一種簡單粗暴的思維。
這種自發的反思,當前段時間飯圈與「圈外人」大戰變成一個社會議題時,許多人就已經意識到了。
言語間動不動就「拉踩」、「黑子」、「洗腦包」……說是粉圈專用語,可是它們的影響力早已輻射到了更大的公共空間,也把那種抱團排外、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滲透到了更多人日常的說話習慣里。
然而,我們批判粉圈帶來的語言污染時,卻常常忽視一個殘酷的事實——
它真的是「因」嗎?其實可能只是真正的根源結下的惡果之一罷了。
在這之前,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將複雜的意義濃縮在一個短促的詞語裡,然後在使用的方便和快感中逐漸允許自己疏于思考。
最典型的——因八卦緋聞而流行起來的「瓜」,很快就變得可以指代任何事實尚不明確或有爭議的事件,並用這個表達方式的簡單和戲謔,將很多事情也變得看似簡單和可以戲謔。
曾有博主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吃瓜」,其實隱含著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冷漠,和被動等待投喂的懶惰。
還有很多像這樣的詞語,平時用的時候我們從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詞語也確實沒有什麼不對。
可是在熟練地使用它們的時候,人們都默契地將具體事件,簡化成了用幾個字就能框住的概念。
宣布「反轉」、「打臉」發生的時候,任何事情便失去了可能需要一步步被揭露真相的複雜性,只剩下「從錯到對」的決定性勝利。
當人們愈發習慣在任何領域都「求闢謠」,其實也是認定,「闢謠」出現之前的信息辨別過程並不重要,一概都可以歸為錯誤和謊言。
當主流聲音被這樣占據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從中體會到的,是一種被迫不要去進行更多思考的無力感。
就好比如今多複雜、多值得探討的議題,只要開了「女拳」、「男拳」的嘲諷,那麼一切探討都會變得沒有意義,最後只會一次次地在這些高度簡化和濃縮的表達里,將充滿敵視和偏見的刻板印象加深。
《繁花》作者金宇澄
習慣了用這些簡單粗暴的詞語去蓋棺定論,其實也是習慣了躲在詞語的外殼裡,接受了這些詞語被網絡輿論場重新定義過的意義,也允許自己的思維方式就這麼被帶著走了。
這其實才是「洗白」、「帶節奏」、「nmsl」這批網絡罵戰必備詞語,越來越讓人感到不適的根源。
正如猶太語文學者維克多·克萊普勒所說,「語言並非只為我吟詩和思考,它也導控著我的情感,駕馭著我的全部心靈,我越是想當然地、越是無意識地將自己交付給它,就越是如此。」
我們自以為是大腦在支配著嘴,卻沒想到不知不覺中加入齊聲合唱的嘴,反過來讓大腦漸漸麻痹。
在逐漸有人意識到詞語的粗鄙和扣帽子傾向越來越失控前,我們已經主動捨棄了太多太多。
可悲的是,如今中文網際網路愈發呈現出一種「能聽懂這個道理的人,不需要多講;聽不懂這個道理的人,怎麼講都沒用」的割裂。
在這個氛圍中和異見者對線,率先自省、放棄使用詞語核武器的人,八成是輸家,堪稱活在一片語言和對話的「黑暗森林」里。
每個為之感到無奈和痛苦的個體都撬不動這黑暗森林生長土壤,但至少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溫馴地走入這個「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