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第一期:心疼梁海源,脫口秀演員不好做

2019-08-01   深深奶爸在澳洲

好久沒看李誕做的節目了,之前的《吐槽大會》有點讓人失望,看到最近《脫口秀大會》出第二季了,找來看了一期。

看完後呢,首先心疼一下樑海源。

作為一位演講恐懼症患者,真是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他冷場後的那種難堪和難過。如果換我在台上,估計腦袋會一片空白,度過人生最難熬的幾分鐘。

其實冷場的不只是梁海源,王建國也蠻冷場的,讓我有點失望。

全場下來以「笑果」來看,讓我笑得最多的是卡姆,沒想到分數卻不高。

後來我仔細想了下,因為我們面對螢幕,不但能夠清晰看到卡姆的肢體、表情等表演式的笑點,加上還有字幕,所以跟得上卡姆的節奏,覺得非常搞笑。換了在現場,估計就不能get到這麼多的笑點了。

其次我喜歡思文的表演。

我覺得真正的幽默還是要有觀點的,不能像王建國、梁海源一樣太依賴誇張、諧音等段子感的笑料來逗樂觀眾。思文的劇本好就好在有觀點,「女人要經濟獨立」這個觀點貫徹始終,言之有物,不會散亂。

張博洋就是卡姆的反面了,電視螢幕上感覺一般但是現場「笑果」很好。

我覺得一來他的形象是比較搞笑的,像嘉賓說的那樣「慫中帶剛剛中帶慫」,有種反差萌,自帶笑感;二來節奏真的比較慢,信息密度低,我們在電視上看總覺得他下一秒要冷場,結果又被他撈回來了。現場觀眾的觀感估計跟我們不太一樣。

整一集整體感覺一般,因為好幾個有點冷場的表演讓電視觀眾也有點尷尬,這是不太好的體驗。不過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做脫口秀有多難。

台上都是身經百戰的脫口秀喜劇演員,但是上台依然會出現過度緊張、心裡沒底、對節奏沒有把握等狀況。


對於喜劇演員的不易,最近看了一期圓桌派,聊得非常透徹,感覺可以照搬過來。

這一期圓桌派標題叫「 「執生」:拍到吐 搞笑慘」,嘉賓是著名電影導演王晶。

這集聊得是「拍電影」,但是很大篇幅說到「拍喜劇電影」的話題。

竇文濤首先聊到香港觀眾和內地觀眾的「笑點」差異,王晶認為,用同一種共振長大的觀眾,笑點肯定會更接近。他說自己也有打到內地觀眾的「共振」但「怎麼都沒有別人好」。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廣東的幾位脫口秀演員,來到李誕的節目笑果總是一般,李誕之前也談到過這個問題。

然後竇文濤聊到「節奏」的問題,他覺得喜劇表演當中節奏感非常微妙,有時候如于謙捧哏「嗯」那麼一聲,就像「打到了鼓點」,觀眾就笑了。

梁海源的表演出現問題,很大程度就是拋了幾個梗觀眾沒接住後,之後的節奏就完全亂了,更加不好笑了。

這時周軼君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很多時候觀眾覺得好笑,「不是一個演員講了一句笑話,而是一個好笑的演員講了一句話」。

當梁海源站上台,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那種緊張時,肯定就不好笑;相反李誕、池子乃至張博洋,鬆鬆垮垮地站上台,甚至還沒說話呢,觀眾已經覺得好笑了。

王晶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喜劇演員獲得了逗笑觀眾的牌照」。

最後聊到一個最核心的問題,觀眾笑不笑,最關鍵在於整個接收信息的步調是否跟演員輸出笑料的步調同步。

「拐著彎,那個彎是不是同步拐?」

「如果不是同時拐,那就不笑咯。」

這就是大眾傳播。

所以一個脫口秀演員,既要了解觀眾成長的背景,知道如何獲取「笑點的共振」,在表演時又要把握「微妙的節奏」,拐著彎幽默時要迎合大眾傳播規律、跟觀眾「同時拐」,甚至要通過不斷的表演曝光給自己打造成一個「搞笑演員」的人設。

「逗笑觀眾」的牌照,真的不好拿呀。

-------更多閱讀-------

關注公眾號:村上秋褲

回復「移民」,告訴你技術移民澳洲指南

回復「入籍」,告訴你入籍澳洲那些事兒

回復「咖啡」,告訴你墨爾本咖啡多好喝

回復「CBD」,帶你玩轉墨爾本CBD

回復「狗狗」,告訴你怎樣幫狗狗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