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詩歌的好壞?主要在「感發」二字,什麼叫「感發」?

2020-07-12     也可自話

原標題:如何評價詩歌的好壞?主要在「感發」二字,什麼叫「感發」?

詩詞創作中的賦、比、興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賦比興是詩歌創作的3種主要表現手法,更準確地說,最早是《詩經》運用的3種表現手法,《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從來就被儒家重視,孔子整理詩三百,說:「不學詩無以言」,《周禮·春官》曰:「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到漢代,《毛詩序》有根據《周禮》提出了「詩之六義」:「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到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曰:「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

好了,到這裡就已經很清楚了,詩之六義,其中賦比興,是詩的創作方法,而風雅頌,則是詩的體裁

但是這個說法還是比較籠統,賦比興到底是怎樣的創作方法呢?這裡就要提到兩個字:感發

詩的感發

我最近正在拜讀葉嘉瑩先生的「迦陵說詩」系列著作,學習到了不少詩歌的知識,加上我自己的理解,正好可以回答「賦比興」的問題,跟大家分享。

常有一種說法:詩言志,詞言情。實際上,這是為了區分詩、詞,強行總結出來的觀點,並不十分準確,因為詩本身是可以言志言情的,詩是怎麼寫志言情的呢——由世間的物象與人事的事象,引起人物內心的感動,說透了就是世間萬物與人事的聯繫,讓人內心產生了感動,就跟你看到桃花盛開覺得很美,看到月亮想起親人一樣,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心理感發,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把你心裏面的感發,用言語表達出來,就是詩——最初的詩,不像後來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經》裡面的詩,就是先秦時代的民歌,是人們因內心的感發,隨口吟誦而出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感發和感動是不一樣的,就好比咱們看電影,為其中某個情節落淚了,這只是你的情感上被打動,叫做感動。但感發的層次更深一些,是指在你被感動之外,能給你一種啟發或聯想。就是說你除了被電影情節本身感動,它還能啟發你對其他事物的思考和聯想。

葉嘉瑩先生說,詩歌的好壞,就在於能不能引起讀者的感發

一首詩能不能引起讀者的感發,首先,作者有責任,作者要有足夠的力量和豐富的內容,詩歌中是否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形象,敘述的口吻和內容的結構是否充滿了韻律,都是評判一首詩好壞的標準,如果這些都沒有,就太過乾癟無味,不可能引起感發。

同時,讀者也要懂得欣賞,否則作者寫的再好,對牛彈琴也是不可能引起感發的。

好了,我們明白了詩的感發,懂得了怎樣去欣賞一首詩,再說賦比興,就非常簡單了。

賦、比、興

我們說賦比興是從《詩經》中總結出來的3中創作方法,前文說了,詩的寫志言情,主要是由世間萬物與人事的聯繫,從而讓人內心產生了感動,賦、比、興就是詩歌創作過程中,人與事物的聯繫。

賦:即物即心,賦的感發的力量,不需要通過外界的形象來表達,而是通過敘述直接傳達給讀者,賦的聲調、句法、口吻,自然而然地結合,就足以使人產生感發。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離別。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古詩十九首》

我們看這首詩,沒有花草、沒有山水,而是直接敘述事情:你走了,相愛的我們分離了,相隔幾萬里,各自在天涯與海角。但它就傳遞出一種無可奈何,面對現實的無情撕扯,想要留戀卻又無可奈何的感動。

它不需要藉助外在的形象,僅僅是敘述的口吻和結構,就足以讓人產生感發。

賦是漢魏古詩的特點,所以叫漢賦。

比:由心及物,比就是比喻,就是內心先有了某種情感,然後藉助外在的形象作比。像陳子昂和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是運用了這一創作手法。

興:由物及心,就是藉助外物的形象,來傳達某種感動,從而使人感發。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看孟浩然這首詩,從「木落雁南渡」發端,到「平海夕漫漫」結尾,從頭至尾都把大自然的景物與自己的情感緊密相連,他說我求仕失敗了,現在要去隱居,可是茫茫天地間,何處才是我的歸宿呢?雖然表達的意境有些落寞,但是描寫的景物卻都十分宏大開闊,這就是盛唐詩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常常把「比興」一起說,因為比興往往是交叉存在的,都是通過一種意象的結合,把內心的情感與外在的形象聯繫起來。

比興的發展

前面說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內心先有了感動,再用外物形象比喻,叫做比;看到了某種外物形象,引起了內心的感動,叫做興。《詩經》中最初的比興,都是十分單純的創作手法,但是到了漢朝,獨尊儒術,漢儒在解釋「比興」的時候,就添加了許多儒家文化的新內容。

漢儒解釋的「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現在的大環境不好,但是我們不敢直接批評,怕因言獲罪,所以要用別的事物來比喻;

漢儒解釋的「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現在大環境很好,但作為儒生我不能直截了當地歌功頌德,所以要藉助外在形象來委婉地表達。

就是說,通過漢儒的解釋,「比興」從最初最單純的由心及物、由物及心,增添了有讚美或諷喻的味道,這個改變影響非常深遠,後世的詩人或批評家,都把讚美或諷喻的內涵意味作為評判詩詞標準的好壞之一,如果一首詩只有外物形式,而沒有深刻的內涵,就膚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232Q3MBiuFnsJQVvY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