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說這種話,是教育最大的災難

2020-06-14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父母常說這種話,是教育最大的災難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視頻:

商場裡,一位男子可憐兮兮地跪在地上,女人拿著鞋子對他拳打腳踢。

被女人惡斥、怒罵、暴打的男人,自始至終沒有任何反抗,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卑微地下跪、脫光衣服......

女人言辭尖銳,字字帶刺:

「我嫁給你什麼都沒有!」

「脫光衣服從這裡下去我就原諒你!」

「你在我眼裡就是條狗!」

「吃的穿的住的都是我的,你養過我一天嗎?」

「畜生!雜種!」

站在他們身邊的小女孩,不畏懼不同情,只是非常「懂事」地跟在媽媽身後。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媽媽「打死他」的教唆之下,女兒竟「聽話的」拿著鞋子向爸爸打去......

網友紛紛評論:

無論誰對誰錯,只心疼這家的女兒。

孩子不應該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更心疼孩子打爸爸那一下。

這孩子真的恐怖,以後估計跟她媽媽一樣。

畢淑敏在《家問》中曾說:

「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父母詆毀另一半,無論誰贏了,最後輸掉的其實都是孩子。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有一名3歲的小女孩走丟了,當民警詢問其父母信息時,小女孩說:「我爸爸叫死胖子!」

民警哭笑不得,原來在家裡,媽媽常常稱呼爸爸為「死胖子」,小女孩耳濡目染就記住了。

父母對另一半的稱呼、態度,都影響著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我的大學室友燕子,最近跑來跟我訴苦,說她剛上二年級的兒子看不起她,家長會只讓爸爸去參加。

聽燕子說,原本都是她接送兒子上學放學,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哭著鬧著硬是不讓她接送了。

燕子覺得很詫異,再三追問之下,兒子一句話道出了真相:

「我爸說的沒錯,別人的媽媽都很能幹,只有你在家啥也不會!以後我要讓爸爸送我上學,不要你送!」

原來,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燕子和丈夫經常因為瑣事爭吵不休,丈夫嘴裡眼裡全是對燕子的埋怨和嫌棄,甚至會像使喚保姆一樣使喚她。

「為什麼你拖個地也拖不幹凈?」

「你看你,成天像個黃臉婆一樣。」

「趕緊的,去把我襯衫洗了,明天要穿!」

有時候燕子抱怨了幾句,丈夫便會指著燕子的鼻子罵,「你全靠我養活,有什麼資格說這些?」

父母之間細微的互動,孩子往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原本善良勤勞的母親,在兒子眼裡竟成了毫無用處的「中年婦女」。

心理學家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你對另一半溫和細雨,孩子多半謙和有禮,你對另一半趾高氣揚,孩子往往沒大沒小,孩子的言行表現,逃不開父母的影子。

父母對另一半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如何看待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相互指責,相互詆毀,不僅影響孩子認知,還會動搖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依託,即使做不到奮力托舉,至少不要讓孩子陷於漩渦。

有位微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對記憶中父母的關係是這樣描述的:

「我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爸爸很兇,每天都在嫌棄媽媽,甚至還會動手打媽媽,我覺得媽媽好可憐,我想幫她,可是我太沒用了,我怕爸爸也會打我,所以什麼也不敢做,只能自己偷偷躲起來哭。」

爸爸一直將她作為傳話筒,她飽受折磨,但從來不敢反抗。

她能做的,就是儘可能過濾爸爸的話,至少讓媽媽聽起來不那麼傷心。

「我真的盡力了,我已經那麼乖了,為什麼他們還要吵架?」

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她變得自卑、敏感,甚至因為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只能求助心理醫生。

當初的傷可能已經結了疤,但永遠不會痊癒。

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說:

「父母在孩子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孩子一同成長。」

在有些家庭,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父母種下的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父母惡語相向,孩子被迫「站隊」,要麼支持強者,要麼同情弱者,但這個選擇要付出的代價太沉重。

前段時間,李國慶搶走公章上了熱門,夫妻二人再次抽刀相向。

李國慶還公開表示,希望兒子不要保持中立態度,求兒子幫自己要錢。

父母公然撕扯、互相抹黑,對孩子已經是巨大的打擊了,再去逼迫孩子「站隊」,殘忍至極。

都是親爸親媽,血濃越水,孩子偏向誰,好像都是錯的。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對另一半的攻擊,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和分裂感,對孩子未來的性格、感情、婚姻,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當著孩子的面詆毀另一半,你痛快一時,卻毀了孩子一世。

去年的熱播劇《都挺好》也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

母親強勢,父親弱勢,父親一輩子活在母親的指責和怨恨中,蘇家的三個孩子,都成了父母關係無辜的犧牲品:老大虛假好面子、老二是「媽寶男」,老小不知不覺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父母相互詆毀,是教育孩子最大的死敵。

你在家庭中的樣子,很有可能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母是孩子最親愛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愛,他才會覺得世界上有真理,人間有美德。

看過一部美劇《摩登家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Glory的前夫酗酒,甚至家暴,但Glory告訴兒子:

「我離開你爸爸是因為我自己。」

「我很感謝他,因為他曾給了我最想要的快樂。」

好的家庭,並不是十全十美,它有爭執,有傷害和矛盾,但更多的是尊重和包容。

《我的前半生》中,當羅子君還沒有察覺到丈夫陳俊生的異常時,孩子已經一次次的問爸爸:「你和媽媽會離婚嗎?」他顯然充滿了不安和恐懼。

莫里斯•桑達克說:「不要低估孩子的洞察力,他們什麼都知道。」

當羅子君和陳俊生分開之後,她沒有選擇在孩子面前對這個男人咬牙切齒、破口大罵,也沒有和孩子說過「你爸不要我們了」。

面對兒子的疑惑和不適,羅子君表現出了作為一個母親合格的一面:誠實、智慧地正視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不悲不怨地和孩子解釋,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周國平說:「一個家庭和睦,父母相愛,孩子能在有愛和快樂的氛圍中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相互拆台相互嫌棄的父母,永遠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半,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楊絳先生曾說: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會有好的孩子。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你就言傳身教什麼。

所以,越是在孩子面前,越應該尊重和關愛另一半。

父母相互尊重,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1djsXIBiuFnsJQV6V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