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北部一縣:名字一讀就錯!在古代,名氣比現在還大

2020-06-22     旅遊看河南

原標題:河南北部一縣:名字一讀就錯!在古代,名氣比現在還大

作者:首席媒體官

在河南省北部,鶴壁、安陽、新鄉三市交界地帶,有這樣一座特別的縣城:

其置縣歷史超過2200年,比鄭州設州時間還早了700多年。這裡不僅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而且還擁有兩處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和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重要的是,這裡與洛陽、開封、商丘、安陽、南陽、鄭州以及濮陽等市,還同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名氣比現在還大。不過,比較尷尬的是,該地名外地人一讀就錯。

這座縣城,就是浚縣。

在人民日報曾公布的120個易讀錯地名中,河南地區占了10個,浚縣便是其中之一。

說起浚縣的"浚"字,其實算不得生僻字,其讀音有兩個。根據釋義,念(jùn)的時候主要表示疏通,挖深的意思,用作人名時,也有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寓意;而用作地名時,則念作(xùn)。

所以,很多外地的小夥伴,經常會將其誤讀成(jùn)縣。

關於浚縣

浚縣,古稱"黎陽",是河南省鶴壁市下轄縣,總面積96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72萬。

這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千年古縣,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據資料記載,浚縣在商代稱"黎",為畿內地。西漢高祖年間(即公元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西晉時屬司州魏郡。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黎陽郡,下轄三縣黎陽、東黎頓丘三縣,郡治黎陽城(也就是如今的浚縣城)。而後的幾百年間,因區劃調整、朝代更迭之故,又相繼改置稱黎州、通利軍、浚州、浚川軍節度、平川軍節度、通州等。

直至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浚州降州為縣,始稱浚縣。

而在歸屬方面,在稱浚縣之後,也是調整不斷,先後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直隸省大名府、河南省衛輝府、河北道、河南省第三行署、河南省第十三行署、冀魯豫邊區行署、平原省安陽行署、河南省安陽行署、河南省新鄉行署、安陽市。

1986年,浚縣由安陽市劃歸鶴壁市管轄,至今未變。

而得益於深厚的歷史底蘊,浚縣當地的文化也伴隨著時間推進而顯得越發厚重。

據統計,境內現有名勝古蹟300餘處,其中世界歷史文化遺產2處(分別為浚縣古城內的大運河浚縣段和黎陽倉遺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保護單位24處。

由於浚縣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1994年浚縣同鄭州一起,被列入"第三批3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是,浚縣還是河南省八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縣級"單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下次,小南會跟大家聊一聊浚縣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17z2nIBiuFnsJQV4R_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