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的風水布局解讀

2020-06-22     許聯斌說風水

原標題:徽州古城的風水布局解讀

在《徽州古城歷史上的風水建置》一文中,徽州經過數百年的風水改造,左環山右帶河,前朝近而明堂巧,來龍百里,六水朝宗,雖局勢稍小,明堂頗順,作用之妙疊疊。

古徽州府衙龍水大局

許明著《陽宅大全》四卷內容:

古徽州府衙龍水中局

如有煞曜黃泉,傾斜飛竄等病,不可以趨避者,必假作用之法消融之,或用干支克化,或用翻卦之制伏,皆有至理存焉。

徽郡來山癸卯屬在震宮,扦作壬山丙向,向上山水飛斜流神出巽,為丙向黃泉。

古徽州府衙龍水中局

坤位山高,兌宮低陷,以翻卦之法言之,震與離交,離上起貪狼至艮丙為文曲,文曲為水水任遊蕩,乃卦與形合,主離鄉之應。法於甲上開門迎納甲水取干甲巨門土以制之。

古徽州府衙龍水中局

土主五數,故記曰:壬山丙向甲開門,五百年中產大才,走了紫陽山下水,三年兩度損嬰孩。

紫陽山下水即巽水也,故於南郊鑿丁字塘,面巽以制之,蓋巽卦納辛, 兌卦納丁,用丁以制辛即用兌以制巽也,坤為廉貞,其卦曰五鬼。

其屬火,此為凶方不宜高起,乃於治外對豎危樓立將軍閣,拈弓矢以射之,人屋皆黑色,象水以制火也。

古徽州府衙小局

又癸卯龍納音屬金,金旺在酉,酉方不宜低陷,乃作朝水門樓,危高四丈,迎酉水蓄為池,疊石橋,郡民出入,由之一則鎮壓旺方,二則按迎旺水作用之法,大率如此。

古徽州府衙小局

在黃山市歙縣城區的核心地帶,有一座古樸典雅、規模宏敞、氣勢雄正、聿成偉觀的建築群——徽州府衙。

古徽州府衙古圖

歙縣古稱新安,後改歙州。歙縣自秦建制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古徽州府衙大門(儀門)

徽州府建置於公元888年,轄歙縣、黟縣、績溪、休寧、祁門、婺源六縣,它與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山西平遙被史學界並稱作當今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古徽州仁和樓

古徽州府衙仁和樓方向

其府衙歷經數次擴建,到明代中期達到格局最完整、規劃最恢宏的歷史時期,在建築、史學界素有「徽州故宮」之稱。

古徽州陽和樓

古徽州府衙陽和樓方向

徽州府衙建築群環境優美,規模宏大,與府衙周圍南譙樓、陽和門、古城牆、許國牌坊,及古城內東譙樓、中和街、斗山街、打箍井街、徽園等歷史街區形成一體。

徽州南譙樓

古徽州府衙及南譙樓方向

宋紹熙年間(1191年~1194年),府衙毀於大火,隨後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

古徽州許國石坊

之後,正統、崇禎年間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約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著二堂。

2009年徽州府衙進行恢復修建。

修復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進行,修繕、整修核心區域(含月城)視廊範圍內存留建築色彩、外形。

古徽州府縣同城圖

徽州府衙的建造,以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分布有照牆、左側鐘樓、右側西城樓、承宣坊、左側旌善亭、右側申明亭、南譙樓、儀門、左右息民亭、外東西廊、戒石碑亭、正堂、內左右廂、後堂、知府廨舍外門、左右廂房、前後堂、清心閣等,依次而落,再現了明代府衙「規模宏敞,面勢雄正」的舊貌。

古徽州府衙立體圖

府衙內還保存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

何君名歆,明弘治年間(1485~1488)任徽州知府。

正是他在任期間,倡導和積極推廣建築兩側設置「封火牆」,形成徽派建築最形象的建築符號「馬頭牆」。

古徽州西半月門

古徽州府衙北門方向

古徽州西城門

古徽州府衙西門方向

在府衙的院落里,清道光六年由徽州知府馬步蟾撰寫的修復府衙的碑刻與另幾塊碑刻一起,見證了徽州府衙的滄桑歷史。

請看衛星圖:

古徽州府衙大後局

古徽州府衙大前局

古徽州府衙大右局

古徽州府衙大左局

古徽州府衙後局

古徽州府衙前局

古徽州府衙右局

古徽州府衙左局

此地值得研究的是壬山丙向,水流出巽,三合水法為流破臨官,這對於官衙來說是一大忌,古代明師為何還立此向?

觀山水之情意,看世人之沉浮。換個視角看地理,風水概念讀歷史。下期再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1782nIBiuFnsJQV-y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