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級的活法,就是「接受自己」

2019-10-04     哈叔談職場

看了一段楊瀾的訪談:

有一次,當當網創始人俞渝女士坐客楊瀾主持的《天下女人》時被問道:「你最不自信的地方是哪裡?」

俞渝回答道:長相。

楊瀾說:「我很想知道,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自信了呢,因為我覺得你現在越來越有氣質和光芒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為什麼越來越自信了呢?

俞渝給出的答案是:我越來越接受自己了

放棄讓自己成為不可能的人,然後自己去接受,我可以做八分,那就做八分;我如果可以做六分,我就做六分。我覺得這種全然的接受,讓一個女性更平靜、更坦然。她自己會舒坦下來之後,她表現出來的,就沒有以前那種焦慮、緊張,她就更容易相處。


這讓我想起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的一句話: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在二十出頭的年紀,讀到這句話時並不是很懂,如今再讀,已深有感觸。

很多時候,我們全然接受自己,不與自己為敵,這才是人生最高級的一種活法,也是最智慧的。


01

接受自己的普通與平凡

成年人世界裡的很多焦慮和痛苦,往往並非都來自外界。

更多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法與自己和解,無法接受自己普通甚至是平庸的事實。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曾遇到過一位讀者,對其印象深刻。

之所以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他的執著,已連續八年備考公務員,大小几十次的考試,屢敗屢戰,雖身心俱疲,痛苦萬分,卻仍在堅持。

他找我談心的那天,是國 慶小長假行將結束的時候,因為我記得特別清楚,他說自己整個假期都在家裡看書,沒有出門。

這樣的執著和勤奮,多少有些悲愴。

人有夢想和追求是值得慶幸的,但在聊天的最後,我還是沒忍住對他提了個建議:或許你可以換種活法

我的言外之意是:請認清事實,考了八年都沒考上,很大程度上說明你並不具備應對這種考試的實力。

話雖不中聽,但卻極有可能是事實。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很多事你可能真的就干不好。

正如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一句台詞:

小時候,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但是一旦長大,沒有一件事能遂自己的心意。

現實就是如此赤裸且殘酷。

說實話,哪個中年人曾經不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誰在青春年少時,不曾有過抱負和理想,不曾夢想過自己是手握巨劍的屠龍勇士,認定自己將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

但真正長大以後才發現,我們手裡握著的,只不過是一把再普通不過的菜刀,忙活著為家人做口熱飯,過著的也是自己當年所不屑一顧的人生。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的底色就是平凡且普通的,正如朴樹在歌里唱道: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普通的長相,普通的出身和背景,普通的天賦,普通的學歷,幹著普通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什麼都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丟到人群里就再也找不到。

當一個人能認清這一點,能接受這些事實,那麼他往往就會變得平和、坦然,不再偏執,也不會讓自己陷入一種漫無邊際的焦慮和無謂的努力之中。

很多時候,平庸的人生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庸而不自知,這才真的要命。

接受普通,往往不是妥協,也不是結束和放棄,而是開始新的征途,以更理智的姿態上路。


02

接受生命中的挫折與不幸

人生中有兩件事是最難以接受的,一是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實,二是接受生命中的不幸。

因為這兩件事都是極其反人性的,沒有誰不希望自己金光閃閃,無所不能,也沒有誰會希望自己受到傷害和挫折。

但現實往往並不友善,命運有時真的會和你開那種惡意滿滿的玩笑,讓你難以招架,刻骨銘心。

史鐵生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這個被命運摁在輪椅上大半生的男人,有著最健全、堅強的靈魂。

1951年1月4日,史鐵生出生於北京的一個大雜院裡,中學在清華附中就讀,極具運動天賦,曾是學校里的80米跨欄冠軍,酷愛田徑。

18歲那年,史鐵生相應號召,去了陝北的農村插隊務農;20歲那年,大病一場,一年後出院時,下肢徹底癱瘓,只能永遠坐在輪椅上。

從一個酷愛田徑的運動健將,到一個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的殘疾人,命運同史鐵生開了一個難以承受之重的玩笑,其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在《秋天的懷念》里,史鐵生這樣寫道: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這是史鐵生寫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那年他30歲,母親早已離世,母親的猝然離開,讓他認識到了生命的厚重,要麼好好活著,要麼死。

他選擇了活著,走上文學之路,在餘生的幾十年里,雖百病纏身,卻也一直筆耕不輟。

當一個人能開始坦然接受生命中的種種挫折和不幸,那麼他便不再自憐自艾,戾氣滿身,他的生命也將有了色彩,而不再是灰色的。

比如他後來被查出尿毒症,需要隔天就去趟醫院做透析來維持生命,面對這種生不如死的折磨,史鐵生卻這樣調侃道:「做透析就像去上班,有時候也會煩,但我想醫生、護士天天都要上班,我一周只上三天,比他們好多了。」


史鐵生曾戲說自己的主業是生病,副業是寫點東西,但他愣是將副業干出了名堂。

在被病痛折磨的幾十年里,他寫了20部短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及其他,還有2部電影劇本,也遇到了愛情。

史鐵生生前常說:

「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我盡力了,所以沒有遺憾。」

很多時候,真正的強者並非要干出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能坦然接受生命里的一切,認真地活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這一生,終究是平凡普通的,但也可以是不平凡的。

在往後餘生里,請學著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普通和不完美,接受命運的笑意和刁難,然後好好活著。

這才是人生最高級的活法。


作者簡介:哈叔,青年暢銷書作家,著有《決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擅長用歷史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簡練精闢,深受當代年輕職場人的的喜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zP0mG0BMH2_cNUgqi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