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曉晟 通信信息報)
10億「賭約」之後,董明珠和雷軍「二次打賭」又成為網絡熱搜話題。
在8月28日舉行的中國質量協會40周年紀念大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跟雷軍的10億賭約已經結束了,10個億她不要了,想再跟雷軍賭5年。而雷軍對此回應稱:「我覺得可以試一下」。
在上一個「5年之賭」中,董明珠險勝,而下一個「5年之賭」,格力能否笑到最後?
1、首個「5年之賭」格力險勝
董明珠和雷軍的「5年之賭」還要追溯到2013年。
當時,董明珠和雷軍以5年後營業額誰高而打賭10個億,雷軍說的是如果小米贏,董明珠輸雷軍一元錢。但是董明珠卻更為「大氣」,她將籌碼提高了10億。
在這5年里,這個賭局似乎成了雷軍和董明珠的重要「紐帶」,每逢雙方公司發布財報,總要把「成績單」比一比,看看差距多少,仿佛家長每年都要讓兩個孩子靠牆劃道比身高一樣。
今年4月28日,格力電器宣布其2018年總營收為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此之前的3月,小米公布其2018年的總營收為1749億元。格力以251億元的優勢險勝「5年之賭」。
為什麼要說險勝呢?
這個賭局雙方只是同時「起跑」,但是「起跑線」並不一致。要知道2013年時,小米才成立剛剛3年,全年營收不足300億元,而當時的格力電器,已經「22歲」了,營收已經達到1200億元。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要比格力「跑」得快很多,如果「終點線」再往後挪挪,格力有大機率要輸。
2、「相互廝殺」進入白熱化
5年前,格力的「殺手鐧」是空調,小米的「殺手鐧」是手機,5年後,兩家的「殺手鐧」變化不大,但是「輔助武器」卻大大升級了。
如今,格力開始做小家電、手機,甚至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小米的「觸角」更是伸向四面八方,家裡能用到的電器幾乎都有染指,包括空調。
雙方「相互廝殺」進入白熱化,甚至都進入了對方擅長的領域。
具體來看,5年間董明珠有許多多元化擴張計劃,比如做小家電,做手機。董明珠還曾計劃讓格力電器買入銀隆新能源汽車,收購不成之後就自己入主,還主導格力電器做汽車配件業務。
但目前來看,這些多元化擴展舉措成效不佳,特別是格力手機,可謂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雷聲大雨點小。
2015年,格力手機第一代正式亮相。4年時間過去,格力手機也出到了第3代。2017年,格力一款名為「色界」的第3代手機產品出現,但格力並沒有對此進行大力宣傳,就在官網悄悄上線。此前有數據顯示,該款手機銷量只有幾千台。
不管董明珠承認不承認,格力手機業務這項投資幾乎宣告失敗。但她一點也不氣餒,表示只要有銷量那就是成功。有傳言稱,格力還將推出全面屏的第4代手機。
整體而言,格力的老本行空調業務還是「強者恆強」,其他業務真是幫不上大忙。
從業務多元化來看,小米做得比格力好很多。
以彩電和空調為例。小米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小米電視業務在國內以及海外市場,均保持強勁領先地位。2019上半年全球出貨量540萬台,同比增長64.9%。財報援引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小米電視出貨量穩居中國第一,全球前五。
小米旗下首款空調發布於2018年7月24日,數據顯示,米家網際網路空調在第一個冷年(2018年8月到2019年7月)銷量突破100萬台,線上銷量穩坐行業第六。
3、未來5年或成「生態之爭」
不管怎麼樣,格力、小米都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杆、中國企業的「翹楚」,從目前發展來看,如果第二個「5年之賭」真的延續,那麼雙方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將是「生態之爭」。
國內空調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格力,在近期不斷投資新能源汽車,堅持製造智慧型手機,可見其對於未來的市場發展趨勢有自己的理解。
目前,格力已經推出了包括手機、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等在內的一系列智能產品,不僅單個產品具備智能功能,通過格力自主研發的「格力+」智能App,還能對格力旗下智能產品進行遠程智控,數據記錄,形成用戶專屬的家居「智能生態圈」。
「格力做手機,是要做智能家居生態閉環,」董明珠曾如此表示,用戶通過手機操作,可以遠程控制家中的空調、冰箱、電飯煲等。
反觀小米,其智能家居生態圈分為大兩塊,一塊是智慧家庭生態圈(以小米路由器為核心),另一塊是移動硬體生態圈(以小米手機為核心)。
小米以投資+管理的方式網羅了一批智能硬體創業公司,他們為小米生產手環、耳機、充電寶、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爆款產品,公司名稱里大都帶「米」字。
目前,小米生態鏈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00家。這些公司在2016年全部收入就達到150億元。無論是爆款製造能力還是收入水平,小米生態鏈都是網際網路智能硬體的成功典型。
就當下而言,無論是相關產品,還是已經構建成的體系,小米都走在了格力的前面,格力則主要受制於關鍵節點——手機。
不過,現在只是第二個「5年之賭」的起點,5年後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END
向「通信信息報」投稿,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圖文來源:「通信信息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