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到達陝北後,中革軍委二局對中央及紅軍紮根陝北功不可沒

2019-07-02   半杯餿茶

1935年10月,歷史記載著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到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從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的結果來看,一年多來的長途跋涉,槍林彈雨的衝殺,似乎到了這裡總算喘上了一口氣,划上一個句號。中國革命開始了一個嶄新的征程。

可事實上,如果我們回到那個環境,回到那個時間點,中共最高領導機構及中共武裝力量真的是否能否在這個貧瘠的高原站住腳,是不是可以在這裡建立革命大本營,究當時實際情況來說,跟前面長征路上幾個試圖建立根據地的地區一樣,這裡依然還是個未知數。

曾任武昌行營主任兼任西北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的張學良與蔣介石

蔣介石依舊在調兵遣將,西北國民黨軍事力量也依舊大於紅軍數倍,無論是兵員還是武器裝備。蔣介石依然信心滿滿,一定要消滅殘存的紅軍。中共此時的武裝力量已經遠不如長征之始,困境,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此時,以弱勝強,捕捉戰場信息,及偵知對手動向,便是重中之重的任務。軍委二局,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了這個重大的,也是千鈞一髮的歷史使命。

1935年11月3日,陝甘支隊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原紅一、三軍團編為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依舊,全軍戰鬥連同非戰鬥員僅萬餘人。

1935年11月20日,東北軍趁紅軍立足未穩,前出到直羅鎮。根據二局準確的偵察情報,埋伏在那裡的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南北夾擊,全殲來犯的一O九師。開國大校,長征時期曾是破譯「三傑」之一的鄒畢兆回憶:紅軍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在直羅鎮徹底消滅了一O九師,接著在追擊中消滅了一O六師的一個團,俘虜了該團團長高福源,這便是著名的「直落鎮戰役」。在直羅鎮戰鬥的幾天裡,二局局長曾希聖則經常到毛澤東處,直接接受任務。

鄒畢兆

東北軍吃虧以後,改為廣築碉堡,封鎖蘇區,輕易不敢進攻了。鄒畢兆說,「通過東北軍的高福源團長做媒介,張學良與紅軍有了聯繫。李克農同志不斷到洛川王以哲那裡去,(二局)戴鏡元同志隨李克農同志去當譯電員。」同時,中革軍委的技偵高手,如二局的錢江和林茂源協助李克農、伍修權開展西安方面工作

直羅鎮戰鬥對東北軍和張學良產生了重要影響。數十年後,張學良在美國安度餘年。有人問:當年紅軍經過長征所剩無幾,如無西安事變,中央軍很可能將中共完全打敗。張學良答:紅軍當時是打不敗的。

老年張學良

他舉了三個理由:

一,他的兩個師(一O九師和一一一師),各有一萬人,由郭、何兩個勇將領軍,與紅軍在陝北會戰,面對裝備不足的紅軍,兩師人馬卻全軍覆沒。此事震動了整個東北軍,人們才知道共軍難對付。

二,他強調紅軍的頑強。他說,自己是帶兵的人,深知帶兵之不易。而紅軍經過前有堵、後有追的二萬五千里撤退而沒垮、沒散,帶兵的人是利害的。

三,他說紅軍內的黨組織結構也很厲害,也有老百姓的基礎。「面對這樣頑強善戰的紅軍,既然消滅不了他,莫不如和他們合作。」

由此,周恩來與張學良建立聯絡,啟動合作進程,減輕了陝北根據地的軍事壓力。毛澤東說,直羅鎮一戰「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1936年9月28日拍攝於保安(今志丹縣)

1935年12月,軍委機關經安塞移住瓦窯堡,二局住在瓦窯堡西五里的瓷窯。

1936年2月,紅軍東征開始,軍委二局移住瓦窯堡。

鄒畢兆還記得,1936年春節時,魯迅通過渠道給毛澤東及中共領導送來了臘肉,毛主席分了些給曾局長。

與此同時,中央軍委機關也進行了整編,並也從陝北紅軍中抽調了部分骨幹力量充實到了到軍委二局,如馮維精、王精銳、高彩璋、李鑒禹、井潤田、阿智(景生智)、李生泉等人。後來羅江、甄彩雲也調到二局。

回過來說,當時即便打贏了直羅鎮戰役,並不真正表明陝北真的能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及武裝力量的落腳地,它依然是個貧窮地區,要養活機關和軍隊,經濟支撐和兵員補充又擺在中共面前。生存問題日益緊迫。這和長征途中幾次重大戰役一樣的情況

1935年12月,毛澤東力排眾議,決定東征。

他的理由:東征山西可推動華北和全國的抗日,政治上主動。軍事上,可避免與東北軍和西北實力派衝突,有助於建立統一戰線,同時可迫使閻錫山撤回晉軍,緩解綏德一帶的威脅。經濟上,山西較富足,便於籌款、擴軍和補充。

1936年2月20日,毛澤東指揮紅軍東渡黃河,軍委二局又作為了先鋒部隊,為東征提供了及時的情報。而中共情報保衛系統的創始人,則直接指揮了這場硝煙外的戰鬥。鄒畢兆回憶:」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夜,紅軍東渡黃河,由晉西一直打到同蒲路以東。二局給東征軍編制了密碼,也只是加復語的自編本,只有蔣介石密碼的水平,還不是來去本。好在我們完全控制了蔣介石的電報,沒有蔣破譯了我們密碼的跡象。。。東征時,我們二局一直住在瓦窯堡,所得情報,隨時供給前方。周副主席經常到二局來視察工作,態度非常和藹」。​

1935年3月4日,毛澤東、彭德懷致電曾希聖,稱讚軍委二局工作「是表現了大成績的,這一工作雖偏技術性質的,但其意義與結果都是軍事政治上一助力。前方的勝利,你們是與有勞績的。」

紅軍在山西,邊打邊休整了2個多月。毛澤東認為東征的目的已經達到,不與國軍決戰,主動撤兵回到陝北。用毛澤東的話說,東征「打了勝仗,喚起了民眾,擴大了紅軍,籌集了財物」。短時間內,紅軍擴充8000餘人,籌款50多萬元(一說30多萬)。對於貧困的紅軍來說,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軍心大為穩定,建立陝北根據地的任務初步實現。

1935年5月間,東征部隊轉回陝北,進到陝、甘地區。彭德懷軍團長給二局送了一大批斜紋布,二局同志,每人都做了一套衣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