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前六樣都跟老百姓的飲食有關係,那為什麼「茶」會名列其中呢?今天咱們就聊聊關於「茶」的故事。
其實說起「茶」,那可以算是咱們中國獨有的飲品了,像逢年過節、迎來送往,很多朋友都喜歡以「茶葉」為禮品贈送,從幾千元一兩的高端茶葉,到幾十元一斤的普通茶葉,應有盡有,根據個人的經濟情況自主選擇。其實李夫子平時也喜歡喝茶,沒事泡點綠茶,喝著也舒心。但其實茶葉並不僅僅只能用來「泡」,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美食就是用茶葉為材料製作的,那就是「茶葉蛋」。
茶雞蛋南北做法不一樣
「茶葉蛋」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國民美食。大到北京、上海這些好幾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小到山溝裡邊的一個小縣城,只要是人多熱鬧的地方,您就提著鼻子聞去,肯定就能聞進小攤上賣茶雞蛋的香味。尤其是冬天,馬路邊上放個小煤球爐子,爐子上放個大鍋,鍋裡邊茶雞蛋堆得冒尖,熱氣騰騰,直冒白氣,煮茶雞蛋的大鍋邊上,再守著滿腦袋白頭髮一臉褶子的老太太,三九天夜裡,西北風刮的呼呼的,您頂著風走到茶雞蛋鍋邊上花錢買倆茶雞蛋。老太太拿個大勺子,從雞蛋堆底下撿煮的時間長的特別入味的雞蛋,撈出來兩個。您就守著爐子,剝開雞蛋皮,裡邊雞蛋煮的都黑紅黑紅的,冒著熱氣,趁熱把整個雞蛋塞嘴裡,既燙嘴又燙心哪,腦門上立馬就能冒了汗,渾身暖洋洋的,也不冷了!
李夫子小時候吃茶雞蛋,也就是每年學校組織春遊或者秋遊,再不就是家裡大人帶著逛公園、出遠門,平常吃的機會不多,為什麼呢?因為家裡的茶葉本身就不富裕,那麼這雞蛋就更不富裕了。年齡稍微大點的朋友可能還有印象,七八十年代那會兒去茶葉店買茶葉,這雖說沒有限制吧,不要本、不要票,可是普通人家一年最多也就買個二三兩茶葉,自己平時喝的都是白開水,非得家裡來客人的時候才給人沏碗茶水喝,這是咱們中國人待客的規矩。
中國人喝茶分南北兩派。北方人愛喝花茶,覺得茶葉裡邊要沒有點茉莉花香味,那就喝不下去。南方人喜歡喝紅茶、綠茶,覺著本來挺好的茶葉,北方人非得往裡邊加茉莉花,那叫糟踐東西。南北方喝茶的習慣不一樣,煮茶雞蛋的習慣也不一樣。南方人煮茶雞蛋多數放的都是紅茶,北方人過去家裡一般就只有花茶,也不能說為了煮個茶雞蛋特意出去買紅茶去,所以煮茶雞蛋的時候,多數都是隨手抓把花茶放鍋里,煮出來的茶雞蛋除了雞蛋香味、茶葉香味、各種材料的香味,多少還帶點茉莉花的香味。
李夫子覺得應該比南方的茶雞蛋好吃,李夫子曾經也學著煮過茶雞蛋,反正李夫子煮茶雞蛋也不挑,什麼茶都成,就覺得煮在鍋里什麼茶都一個味道,主要還是雞蛋好吃,這方面就沒有那麼講究了。吃了這麼多年的茶雞蛋,您知道這茶雞蛋這種吃法打根上說它是怎麼來的嗎?這個事兒李夫子專門查了查,沒查著,大學研究所裡邊好像也沒有專門研究茶雞蛋的教授。不過這個事咱們大概可以推算一下。
煮茶雞蛋肯定得先有雞蛋,先有雞蛋肯定得先養雞。那麼中國人養雞最早應該是8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就出土過「雞骨骸」,雞骨頭上據說還帶著人啃的牙印。稍微再晚一點,到了黃帝那會兒,中國人有了「六畜」的說法。「六畜」具體指的是哪六畜?就是「馬、牛、羊、雞、豬、狗」。2013年江蘇省句容縣浮山的一個果園子裡邊挖出來滿滿的一罈子雞蛋。據今天為止2800多年,是西周那時候養的雞下的蛋,這是中國目前出土的年頭最長的雞蛋。
中國人吃茶的歷史來源
中國人「吃茶」的歷史跟「吃雞蛋」的歷史長短差不多,大概是在3000年以前。各位小夥伴有沒有注意一個細節,為什麼李夫子說的是「吃茶」而不說「喝茶」?這個問題暫時先不說,先說一下《三國演義》第65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講的是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率領大軍入川,張飛跟馬超單挑的故事。
張飛跟馬超單挑的葭萌關,現在叫昭化鎮,屬於四川省廣元市管轄,四川老百姓有句俗話說:「到了昭化不想爹媽」,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這意思就是說昭化是古代的葭萌關,這地方歷史太悠久了,留下的故事也多,文化積澱特別深,甭管誰走到葭萌關,當地人一給您擺龍門陣,二給您講古,就能把您聽入了迷,聽的連親爹親媽都給忘了。當然這話誇張了,但是確實有這麼個說法,別的不說,單單一本《三國演義》,裡面很多故事就都能跟葭萌關扯上關係。
昭化城外頭現在還有塊特別平整的河灘地,叫做「戰勝壩」,民間傳說,這地方就是當年張飛跟馬超大戰的戰場。聽說書先生說了這麼多年的葭萌關張飛戰馬超,您知道這葭萌關的「葭萌」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嗎?這話要說起來,還得從張飛戰馬超那個年代再往前推個1000多年。從「武王伐紂」那會開始說,武王伐紂時期,連重慶都算上,整個四川盆地分成兩個小國家,一個是蜀國,一個是巴國。所以直到現在,咱們還管四川叫「巴蜀大地」。東晉有個叫常璩的人寫了一本書,叫做《華陽國志》,講的就是古代四川那邊蜀國和巴國的歷史。據這本書記載,公元前1057年前後,武王伐紂把商朝給滅了,建立周朝。原本歸商紂王管轄的好多小國家,包括巴國和蜀國就全歸了周武王領導了,周武王覺得土生土長的巴國國王不牢靠,就把自己的一個小兄弟,姓姬的人空降到巴國當國王,姓姬的這位巴國國王走馬上任以後,惦記著給大哥捎點當地的土特產回去,也算還個人情。
古代為啥是吃茶而不是喝茶?
那時候全中國就只有四川的山上長這種野生茶樹,也就只有四川人吃茶。為什麼說「吃茶」而不是說「喝茶」?現在咱們喝茶最講究的喝法,那叫「茶道」,一個漂亮大姑娘,在條案後面坐著,案桌上擺了七個瓶子、八個罐子,一口茶水來回折騰,就跟做那化學實驗似的,就這么喝茶,這是有講究的。那不太講究的喝法呢?比如過去老北京人住的大雜院,胡同裡邊的老大爺,下午兩三點鐘睡醒了,拿一個搪瓷缸,把茶葉扔進去,爐子上燒的滾開的水,水壺舉得高高的,往那缸子裡倒。缸子倒滿了開水,蓋上蓋,還得悶個20來分鐘,再打開蓋。半缸子茶葉半缸子水,茶水那色跟醬油似的,離老遠都能聞到茉莉花的那香味,直接把大缸子端起來,咕咚咕咚猛灌幾口,過癮。
武王伐紂時期的四川人,比北京這老大爺還糙,水都不用,就是鮮茶葉從樹上擼下來,整把揉到嘴裡嚼!有朋友就問了,古代的四川人吃鮮茶葉幹嘛?家裡沒飯吃餓的嗎?其實在這裡,李夫子就得反問大家一句,咱們現在喝茶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提神」!茶葉這玩意說到底,跟咖啡的性質差不多,裡邊都含咖啡因,吃下去能刺激大腦、解乏提神。至於說您把茶葉泡成水喝下去,還是擱在嘴裡嚼咽下去,其實效果都一樣。
武王伐紂那會兒,四川人可能也是沒有燒開水的條件,所以怎麼省事怎麼來,乾脆直接上手擼鮮茶葉,就這麼吃。姓姬的巴國國王上任以後,入鄉隨俗,也跟著當地人從樹上擼茶葉吃,覺得這效果還挺不錯。心裡這麼一合計,心想:「這麼好的東西,我也不能自己悶著頭吃,我得給我大哥送點嘗嘗去!」就這麼著,從四川往豐鎬,也就是西安,給周武王送了包茶葉,從那以後,中國北方人才知道還有茶葉這麼一種東西,才開始學四川人的樣子「吃茶」。「茶」是茶葉傳到北方以後的說法,這就叫「茶」。武王伐紂時期,四川人管茶葉不叫茶,叫什麼?叫「葭萌」!大概3000多年以前,古代蜀國國王有為御弟,可能也是因為打小就特別喜歡嚼茶葉,也可能是因為父母特別喜歡嚼茶葉,甭管什麼原因,反正這個人的名字就叫「葭萌」!叫「葭萌」的這位御弟長大以後,當國王的哥哥,把他的封地劃分在了今天四川昭化這片地方,當地就從此得了這麼個地名,叫「葭萌關」。
周朝喝茶流行「粥茶法」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句詩詞,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試想一下,茶葉從四川千里迢迢送到西安周武王的手裡,早就乾巴了吧,再要是直接放嘴裡嚼,這口感肯定不好,那該怎麼辦呢?現在咱們的辦法就是把這干茶葉放在熱水裡泡,然後只喝泡出來的水,茶葉不要。周朝人大概也覺得是茶葉泡水喝不過癮,乾脆就把乾的茶葉直接扔到鍋里,就跟熬菜湯一樣「煮」,光白水煮還覺得不解氣,鍋裡邊還得加上油、鹽、醬、醋、蔥、姜、蒜等亂七八糟的糧食、蔬菜、雞鴨魚肉,再有就是各種雞蛋、鴨蛋、鵝蛋等等,有點東北亂燉的意思。最後直接連湯帶菜稀里呼嚕,那麼一吃,這種吃茶的套路在中國歷史上專門有個說法,叫做「粥茶法」,又叫「茗菜」!
說起周朝人吃的茗菜,李夫子就琢磨,周朝那會兒雞蛋有了,茗菜也有了,保不齊就是周朝的哪個家庭婦女做茗菜的時候,想在裡邊煮個荷包蛋,結果一沒留神,整個雞蛋連皮掉鍋里了,雞蛋掉鍋里的時候,皮上還磕破幾個口,從此歪打正著發明了「茶雞蛋」。當然李夫子也是閒著沒事瞎猜,大家甭往心裡去,咱們就當笑話這麼一聽,您可千萬別當真。
北方流行喝「醍醐」
茶葉的原產地在南方,唐朝以前只有南方人流行喝茶,喝的時候還是加了各種佐料的茶。北方人不喝茶,那麼有朋友就問了,唐朝以前的北方人不喝茶,渴了喝什麼?總不能就每天光喝涼水吧。話說到這,李夫子要跟大家說個成語,這成語只要是中國人差不多都應該知道。叫「醍醐灌頂」。咱們說了這麼多年的醍醐灌頂了,您知道這「醍醐」到底是什麼東西嗎?現在蒙古族還有一種傳統食品叫「奶豆腐」,說白了就是把牛奶裡邊的乾貨提取出來,當糧食嚼著吃。那麼牛奶提取完乾貨以後,剩下的下腳料看著跟清水差不多,叫乳清。乳清再經過發酵,做出來的東西,說酸奶不是酸奶,說奶酒也不是奶酒,喝到嘴裡邊酸甜,稍微還帶點度數,這種飲料,就叫「醍醐」。
唐朝以前南方人流行喝茶,北方但凡有身份的人都講究喝「醍醐」,誰要是喝茶的話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直到唐朝以後,北方才流行喝茶。那麼為什麼非等到唐朝以後北方才流行喝茶?因為唐朝那會兒佛教普及了,出家人每天打坐、念經,打坐念經的時候怕犯困,那麼叫喝口茶提神。所以各位小夥伴要是有雅興去寺廟裡邊,就能看見出家人打坐以前都有一個必要的程序。什麼程序呢?就是先得把茶水喝透了!
唐朝喝茶重口味
唐朝人喝茶,在周朝人的基礎上有繼承也有發展,把干茶葉放在火上燒,燒糊了以後粘成末,然後再放在大鐵鍋裡邊加水熬,光喝熬出來的湯,不吃茶葉,口味輕的人熬茶水的鍋裡邊撒點鹽就成。要是口味重的話,還可以再加上蔥、姜、蒜、大棗、橘皮、薄荷這類東西。現在各位小夥伴去湖南那邊的土家族喝「擂茶」,內蒙古草原上蒙古族喝的「奶茶」,青藏高原藏族喝的「酥油茶」,包括陝西渭南地區喝的一種叫「罐罐茶」,把茶葉和水放在小陶罐裡邊熬,熬的時候還得加鹽等各種雜七雜八的配料,這些現在非主流的喝茶套路,就是從唐朝人那會兒傳下來的。
宋朝人如何喝茶?
宋朝人跟唐朝人的口味又不一樣了,喝茶的時候喜歡找找小清新的感覺。茶裡邊的各種亂七八糟的佐料就都不要了,乾的茶葉先放在火上稍微烤烤,烤得發脆了,再用小石磨磨成面,然後放在碗里拿開水沖,沖的時候一隻手提溜著開水壺,一隻手還得拿著一個叫「茶筅」的專用工具,像打雞蛋似的在茶碗裡邊攪和。什麼叫「茶筅」呢?就是現在家裡邊刷鍋,好多老人還習慣用一種跟小刷子類似的東西,「茶筅」就跟這個意思差不多。攪到最後,茶水裡邊連茶葉沫帶氣泡整個發起來了,黏黏呼呼。顏色跟牛奶似的,白里透著黃,有點現在「卡布奇諾」的意思,這就是宋朝人的喝茶法。
老北京人愛喝的「茶葉末」
現在您去日本旅遊,日本茶道講究喝「抹茶」,但玩的就是宋朝人留下的那套東西。陸遊寫過一首詩,叫做《臨安春雨初霽》。在語文課本里都學過,李夫子記得裡邊有這麼一句叫「晴窗細乳戲分茶」。那時候上語文課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舉手問老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恰好李夫子上學時的語文老師就是正經的老北京人,平時好喝口「茶葉末」,什麼叫茶葉末呢?其實就是各種茶葉裡邊篩出來的碎末子,老百姓有一句話叫「蒼蠅再小也是肉」茶葉末沒有正經茶葉那麼好看,可也不難喝,價錢還便宜。過去好多喜歡喝茶又買不起好茶葉的老北京人,就買這茶葉末喝。
眼下您去北京茶葉店還能買著茶葉末,有那喝順了口的老人,價錢多貴的茶葉,人家不認識,人家就講專門喝這口,不過現在您要是跟歲數稍微年輕點的服務員說「我買茶葉末」,人家可能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您必須得說「給我來點高碎」,這「高碎」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茶葉店賣茶葉末原先也分兩種,一種是質量稍微好一點的,這叫「高碎」,還有一種質量更差,價錢當然也就更便宜,就叫「茶葉末」,現在您看好多講老北京的影視作品,裡邊的人物趕上家裡來客人了,跟人家客氣:「您坐著,我給您沏碗高的去」,而這高的指的就是高碎。
90年代初,茶葉店賣高碎是12塊錢一斤,普通茶葉末就要10塊錢,茶葉末不難喝,缺點就是不浸泡,喝完第二道就沒色了,你得重新換茶葉。再就是沏茶的時候上面漂著一層白沫子,那個語文老師當初喝的就是12塊錢一斤的茶葉末。他其實也沒鬧明白「晴窗細乳戲分茶」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可能是課堂上學生舉手問了,老師也不能說我不知道,哪怕是瞎編也得先把學生糊弄住,老師急中生智,藝術來源於生活,端著他那搪瓷缸子就給我們解釋:「你們看茶水上不是漂著一層白沫子嗎?就跟牛奶差不多,這就叫細乳。什麼叫分茶?喝茶的時候你也不能把這層白沫子喝下去,您就得拿茶杯蓋稍微的刮刮這層沫子,再不行你拿嘴吹吹,把這沫子吹開了,喝下面那茶水,這就叫分茶。」
宋朝的分茶法
這種解釋我們當時還就真信了。您想學生都是把老師說的話當作聖旨,能不信嗎?「晴窗細乳戲分茶」這句話實際到底應該怎麼解釋呢?細乳咱們前頭說了,宋朝人喝的是抹茶,最後攪拌出來的跟卡布奇諾相似的那種東西,叫「細乳」。「分茶」大概意思就是說,那時候的人把茶水攪和成卡布奇諾以後,還得在茶水錶面的那層氣泡上畫畫、作詩,這就叫「分茶」,又叫「茶百戲」。那時候的宋朝人不光自己悶頭跟家裡玩「分茶」,每年還得舉行全國性的分茶技術錦標賽,頂級高手據說能在這茶水上畫出100多種圖案。
宋朝的閹茶法
現在咱們流行的開水泡茶的法子,宋朝就已經有了,人家叫「閹茶法」。閹茶法的意思就是說,比閒的沒事喝抹茶精簡點流程,略省幾個步驟,像烤茶葉、磨茶粉、攪茶水、分茶等等這些細節、環節全不要了,直接把干茶放在茶碗里,拿開水泡泡就喝,宋朝那會兒用閹茶法喝茶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高檔人就不屑這么喝。
現代喝茶法從明朝開始盛行
明朝以後就不一樣了,朱元璋那是大街上要過飯,出家當過和尚的主,本來就是從社會最底層混上去的。人家苦日子過慣了,他覺得喝茶就是為了解渴、提神。什麼細乳、分茶純屬小資階級的情調,人家不稀罕玩。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乾脆下了一道聖旨,號召全國人民艱苦樸素,全玩閹茶法,自己還帶頭實行,皇上都帶頭喝閹茶了,別人要是成天閒著沒事,還弄一杯卡布奇諾在上頭畫畫,這不是成心找彆扭嗎?所以明朝以後,中國人主流的喝茶方式才慢慢變成了現在咱們習慣的開水泡茶這種最簡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