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戰國時期儒家有兩位代表人物:孟子與荀子。孟子與荀子同屬儒家,卻在人性論上截然相反。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那麼我們應該聽誰的呢?
孟子所謂的「性善」,並不是指每個人都是善良的,而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為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為善的可能性。
孟子說: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承認,人和動物是差不多的,只有一點點差別——那就是人有為善的可能性。
孟子認為,這種為善的可能性,是人與動物的差別,是人的本質屬性,也就是人性。人性的具體內容就是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別是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和智之端。所謂「端」,也就是萌芽,四端並不是現成的善,而是善的起點、根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如果每個人都能好好培養自己的「四端」,保持之,擴充之,就能變成善人、好人。
當然,孟子也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壞人。孟子認為,壞人的本性也是好的,只是由於在環境的作用下他們的本心陷溺了,走失了,他們不能保持和擴充自己的「四端」,所以變成了壞人。只要他們能找回走失的本心,也可以變成好人。
孟子的思想,被明朝的思想家王陽明繼承了,發展出了彪炳千古的陽明心學。
荀子認為,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利己的,不論君子還是小人,都好榮惡辱,好利惡害。因此可以說,人的本性是惡的。
但是荀子同樣無法否認人有為善的可能性,只是他認為那是後天教育的作用。荀子說: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這個「偽」字並不是虛偽、偽裝,而是「人為」的意思。荀子認為,人的本性都是惡的,而善來自於後天的人為培養。
要把本性惡的人培養為善人,除了需要個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之外,還需要有外在的力量,這個力量就是「禮」和「法」。荀子認為,古代的聖王利用人性「好利」「疾惡」的特性,發明了禮和法這兩種制度,用禮和法來規範人的行為,獎賞善舉,懲罰惡行,一步步地導人向善。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荀子·性惡》)
荀子雖然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教出了兩個學生:李斯與韓非子,都是法家人物。
孟子和荀子都承認人有兩種屬性,一種是為善的可能性,一種是為惡的可能性。只是孟子把善作為人的本性,將惡說成是環境的作用。而荀子把惡作為人的本性,把善說成是教育的結果。
事實上,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包括人在內的很多動物都同時具有利己行為和利他行為,這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可以說,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惡。所以不論主張性善還是性惡,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認同性善論,就會鼓勵人向善,優點是可以發揮人的主體性,缺點是容易造就一批偽君子,這是儒家。如果你認同性惡論,就會禁止人為惡,優點是能夠通過制度來約束人,缺點則是使人喪失了主動性,這是法家。
因此最重要的是,將性善論和性惡論結合起來,既要鼓勵人向善,又要用制度來禁止人為惡。